11年前,張一鳴是如何選擇這條路的?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10年前如果別人和你說演演算法,您肯定覺得這只是工程師關心的概念,而10年後,大家都已經親身感受到了演演算法對世界的影響,甚至這個詞都已經爛大街了。
大家好,我是衛明,借著首富最近對演演算法的炮轟,我們也可以來試著挖一下當年張一鳴為何要用演演算法推薦來做資訊客戶端。
11年前,也就是2013年,張一鳴在剛上線今日頭條沒多久后,寫過一篇文章,標題為《為佩奇關閉Google Reader的魄力叫好》,這個佩奇不是小豬,是谷歌CEO。裡面張一鳴說了他對同為資訊類產品Google Reader策略的思考,也說出了他認為適合更廣大人群的資訊方案:基於演演算法的個性化推薦,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他的思考過程。下面是全文,之後我會說說他選擇的原因。
張一鳴/文
雖然不少人表示Google Reader即將關閉的憤慨,但細心一點你會發現,這些正在用Google Reader的用戶都是「網際網路圈資訊重度用戶」。其中,還有不少人說「那上千條買來得及閱讀的訂閱怎樣辦」。這些信息其實就從某種程度反應出Google Reader關閉的必然性。
我算是Google Reader國內的第一批用戶,它實質就是「用戶自訂閱」模式。我自己去尋找我喜歡的網站和博客,找出RSS圖標,然後點擊訂閱。但用過一段時候后,隨著我訂閱的RSS源增多,Google Reader上那好幾百上千條的更新我已經看不完。每到這時候,我需要重新把已經訂閱的RSS整理一遍,而這個整理的過程挺痛苦的。
我發現,要成為Google Reader常用用戶必須具備兩個特點:
一、信息組織能力強,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信息在哪。
二、自制力強,有規律的整理並能控制好RSS源的數量。
顯然,能達到這兩個條件的用戶並不多。這也是為什麼憤慨的Google Reader用戶多是媒體從業人員。一款本該面對大眾的產品卻只能滿足的是很小的一部分用戶的需求,那就註定不會走得長遠。
在我使用過一段Google Reader后,就已經不看好它的前景。這裡訂閱模式對用戶要求太高,用戶需要自己去想好「我喜歡什麼,我訂什麼」。
對於那部分有一些興趣但不是太喜歡的內容到底是訂是不訂,這也夠讓用戶糾結的。比如我並不想看來自36氪所有文章,我只想看其中跟移動網際網路有關的。那我到底是訂還是不訂呢?
所以,我認為這個訂閱過程的用戶體驗就很不好。
不能否認,作為「訂閱模式」代表的Google Reader的離去多少還讓人感到遺憾。相比依靠人工僅從門戶網站獲取資訊,訂閱模式其實進步了,但很明顯還沒能滿足大部分人的資訊需求。什麼樣閱讀器更智能更適合大眾,將成為Google Reader的替代品?我和我的團隊回答是的基於演演算法的個性化推薦。
已經有不少人在比較甚至質疑,個性化推薦靠不靠譜?機器推薦能不能比人工推薦靠譜?,我想說,一款產品選擇什麼模式和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多大程度上滿足了多少人的資訊需求。Google Reader今天的離去,就是這個問題沒有回答好。
不過,我覺得拉里·佩奇(Google CEO)很有魄力,關閉了叫好但沒希望的產品,一定會在別的方面做的更好。
拉里·佩奇
張一鳴的文章到此結束。
先說說Google Reader是一款什麼樣的產品:簡單說,Google Reader是一款把你想訂閱的網站和博客里的內容,整合匯聚在一起給用戶閱讀,就相當於我們用戶是皇帝,每天用它來集合所有的奏摺,一起審批。
這個概念是不是挺好?其實和現在的新聞客戶端有點類似,但張一鳴的分析是:「一款產品選擇什麼模式和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多大程度上滿足了多少人的資訊需求。Google Reader 今天的離去,就是這個問題沒有回答好。」
也就是說,張一鳴認為,這個產品模式是好的,但它需要用戶有比較強的自主信息管理能力,而絕大部分用戶是沒有這個能力和耐心的。
這個邏輯再引申下去,就是如果想要更大量的用戶使用,那麼不要讓用戶自己去花太多精力管理關注哪些信息,而是儘可能的投餵給他們,並通過一種方法來優化投喂的效率,於是,演演算法這個工具就應運而生,這樣更簡單,直接,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人也喜歡這樣,因為省力省時間。
還有一個點,我認為其實也挺重要的,那就是演演算法推薦需要更大的內容數據,一旦演演算法優勢建立起來,就可以把內容數據和生產者最大限度的籠絡在自己的池子里,而Google Reader這樣的模式,其實只是一個地圖而已。一張地圖和一個城市,哪個商業價值更大,不言而喻。
這個商業模式其實比較符合移動網際網路APP的生態,因為每個APP應用都是一個孤島,而Google Reader對應的還是網頁時代更加開放的信息環境,當一些有價值的信息被APP屏蔽起來,Google Reader這種輕量的模式就很難有優勢。
當然,這個咱們是有點事後諸葛亮,但是在商言商,復盤也有助於我們向他們學習思路,了解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