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越尷尬...內娛頭號狗皮膏藥終於要消失了

京港台:2024-11-27 06:19| 來源:Vista看天下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越看越尷尬...內娛頭號狗皮膏藥終於要消失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最近橫店附近一座影視取景地被拆除引發熱議上了熱搜,原因無他,觀眾們對它實在是看煩了。

  有激烈點的網友直接罵它——國產古裝劇第一狗皮膏藥。

  在過去兩年內,少說有十多部劇都在這個取景地拍攝,露面的頻繁程度多到至今沒人數清它到底出現過多少回。

  像圖中只列舉了八部,我一個人就能再補充四部,《墨雨雲間》《唐朝詭事錄2》《與鳳行》《花間令》,歡迎在評論區補充更多。

  這個取景地是九龍潭影視基地內的一處建築,離橫店不遠,21年時《長月燼明》劇組為了拍攝和當地集團合作搭建。

  在國產劇里首次出現時,觀眾們普遍覺得這座建築還是挺好看的。

  誇張飛翹的屋檐、長長的階梯挺符合仙門的設定。

  但很快,隨著它在多部古裝劇里出現得過於頻繁,開始被網友們調侃為「橫店最忙的樓梯」「古偶界的狗皮膏藥」,哪哪都是。

  

  

  

  原本的設計概念圖

  一部兩部看著新鮮,三部四部看著眼熟,五部六部有點煩了;

  七部八部的時候就想怒吼怎麼又是你了,更何況目前來看已經至少有十多部。

  如今這個取景點被曝出已經在拆除,大家甚至有點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再見它。

  不然按照內娛的偷懶程度,可能還得再高密度地拍上二三十部。

  

  不只是它,很多觀眾都忍不住吐槽,內娛古裝劇里的景重複率太高。

  看個電視彷彿在經歷鬼打牆,不論怎麼換劇,裡頭的場景都幾乎一模一樣,全是老熟人樓。

  

  不同劇的世界觀千差萬別,有的仙俠有的權謀。

  但這並不妨礙不同朝代的男女主們在同一屋檐下定情、同一個屋子裡吵架、同一個竹林小屋養傷。

  

  在家的住所一模一樣,同一座宅子既是《慶余年》陳萍萍的家,也是《長相思》塗山璟的家,還是《墨雨雲間》的公主府。

  

  出門去的是同一個酒樓,連桌椅布置幾乎都不帶改變,帷幕、燈盞的位置基本一致。

  

  除了畫面色調不同,剩下的只有酒樓的店名匾額有所變化,也是一堆鬼打牆般的名字:千金閣、明月台、臨水居、萬合樓……

  

  男女主們也彷彿是在同一天去看的燈會,背景里的燈籠與小攤別無二致,倘若不細看,會覺得群演們穿得衣服都大差不差。

  賣面具、賣糖畫、賣簪子的小攤販們堪稱古裝劇通用NPC,面前的主角團們換了一批又一批,只有他們始終都在。

  

  以上三幅圖來自三部不同的劇

  同質化的場景實在看了太多,觀眾們現在都成了半個導演,一看場景就知道這裡該拍什麼劇情。

  畫面出現了宮廷建築里的連廊?那估計會出現兩個人在上邊對話。

  

  要是庭院里出現了一棵顏色鮮艷、繁花滿枝的假樹,那估計待會男女主就要在樹下互訴衷腸。

  

  via @木木小怪獸啊

  如果說在同一個影視基地拍攝,有相似的大型建築群情有可原。

  不是每個劇組都有陳凱歌拍《貓妖傳》的實力,投資上億直接建出一個唐城。

  那連竹林、樹林、河流、山洞這些自然景觀都一模一樣,可就躲不開劇組偷懶、流水線式造片的嫌疑。

  比如下圖中網友吐槽的這個河邊場景,一年下來少說見它二十回。

  

  《慶余年》主角團郊遊在這。

  

  《墨雨雲間》女主被活埋后又碰上暴雨被衝到了河邊,蘇醒時也在這。

  建議給河邊這幾棵大樹頒發「最佳非人演員獎」,根系裸露在外的造型挺有記憶點的,比很多長得讓人記不住的古偶演員好多了。

  

  下圖中這堵旁邊有竹林、有山洞的石壁也是古裝劇常客。

  在不同劇里扮演過修鍊場所、秘密金礦、仙門陣法等不同角色。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預製菜」。

  餐飲界的預製菜常客是冷凍后不容易壞的胡蘿蔔大蔥玉米豌豆,古偶界的預製菜則是不斷重複使用的樹林、竹林、小茅屋們。

  許多劇的竹林也是同一片,連竹林里的岔路都是同一條。

  

  

  以上兩幅圖也來自不同的劇

  可能會有朋友覺得,大多數古裝劇本就只能在影視基地拍,共用幾個常用場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共用拍攝場地的操作的確再正常不過,但大家是否思考過一個問題:

  影視基地是千禧年就存在的影視工業化產物,並非近幾年才有的新事物。

  為何過去看古裝劇時並不會因為場地相同而齣戲,許多觀眾都是近幾年內看以古偶居多的古裝劇時才有此感受?

  

  這是因為問題的關鍵其實並不在於用「同一個場地」。

  仿古建築們會變成古裝劇里的狗皮膏藥,背後核心原因是內娛劇組在造景、取景、拍攝等多種環節從能力到態度的整體倒退。

  

  via @可愛兔河馬

  「在同一個影視城拍攝容易撞景」這種普通觀眾都明白的道理,劇組們當然也知道。

  這並非什麼拍攝界的無解難題,在拍攝過程中有很多種辦法進行處理、改善觀感。

  在最開始的造景環節,劇組就可以在原有建築基礎上通過布置不同顏色的帷幔、燈籠,做一點「個性化」設計。

  比如開頭提及的「橫店最忙樓梯」。

  有劇組在拍攝時用大量紅綢緞、紅色花樹進行了重新布置,牆面與柱子也重新粉刷或貼上圖案,相似感被削弱了不少。

  

  場地改造是最簡單粗暴、但同時也可能最花預算的解決方案,不改造也有許多別的路子可以走。

  譬如多拍小場景,而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和其他劇一樣的航拍大場景。

  以《知否》為例,這部劇目前被扒出的實景拍攝地只有「三清觀」,取景於浙江重陽宮,一個真正的道觀內。

  

  其餘和近年來大多數古偶一樣,大部分鏡頭拍攝於橫店影視城內的「清明上河圖」區域,少部分取景於無錫影視基地。

  都是開機過上百部劇的老牌影視城,古城區域的街道畫面在電視上出現的次數比任何一位演員都多。

  《知否》里街道全景的畫面也無法免俗,看起來泯然眾劇。

  《知否》劇組對此的處理方法,是設計、拍攝了許多小攤小販的近景,挑著擔的賣貨郎們從畫面中交叉著走過,橋頭邊的婦人們抱著孩子閑聊。

  街道全景只是一秒閃過,把鏡頭更多地留給畫面更獨特、靈活的特寫,這樣觀眾的注意力自然就不容易被千篇一律的建築群帶跑

  

  大小鏡頭取景的調配與取捨,其實相當考驗劇組的拍攝功底。

  《知否》中取景的一條影視城街道,現場看其實仿古感很強,一眼望去整座街道的門窗牆板都是不自然的黑漆顏色。

  

  但《知否》在這最終拍到的鏡頭卻很自然。

  因為鏡頭只對準了一個近看有古樸感的窗檯,沒有拍會讓人齣戲的街道,很會揚長避短。

  

  相比之下,那些被詬病過於重複的建築畫面,核心問題並不是建築一樣、而是出在了雷同的取景上。

  像「橫店最忙階梯」場景整座建築群其實佔地面積不小,本可以通過不同視角的取景來規避場景重複問題。

  但大多數劇組選擇的,都是這個場景內幾乎無需動腦就會選的居中構圖。

  

  一百個劇組的鏡頭,都彷彿架在了同一個位置。

  一個往往不出錯、很常見、不違和但也不出彩的位置,它足夠安全,但已經安全得有點令觀眾疲倦。

  

  誠然,出現這種現象也不能全怪劇組,影視基地們也要背一點鍋。

  從適配性的角度考慮,近些年影視基地新建的許多仿古建築其實有點太風格化了。

  它們大多修建了弧度誇張、形狀突出的屋檐及屋頂結構,配上金色的屋脊、繁複的圖案,很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像早期最基礎的仿建故宮、秦漢宮殿,走的是低調還原路線,更多為貼合故事的歷史背景服務。

  

  誇張而造型奇特的建築往畫面里一放,觀眾很難不注意到。

  但對影視基地來說,這或許能豐富景區風格、更方便發展影視打卡地旅遊。

  有一個明確的某某劇拍攝地、同款建築僅此一家的噱頭,總比只有仿故宮好。

  

  不過就古偶劇們集體呈現出的雷同效果而言,劇組們的問題顯然更大。

  場景建築本身並非孤立於故事線之外的事物,而是人物塑造的一部分。

  一個角色住怎樣的房子、屋子內又是怎樣的陳設,這些都能用於襯託人物的性格、愛好、形象。

  像1962年的老電影《楊貴妃》拍攝布景時,在搭建的室內場景中大面積使用金、紅、青等古典宮廷色調的同時,又使用了大量白紗,平添電影的朦朧感。

  

  無處不在的蟬翼薄紗也很像楊玉環在世人心中的形象,縹緲而奢靡,彷彿遙坐雲台上的神妃仙子。

  

  安祿山帶領叛軍打進京師時,四散逃去的宮人們又把這些原本被精緻打理、柔順垂地的紗簾衝撞得凌亂搖晃,像是一種意向上的隱喻。

  

  對比之下,如今許多古裝劇已不再在內景布置下功夫,更常用建築的大全景來簡單粗暴地體現人物背景。

  有錢的住大房子,沒錢的住小木屋,除此之外再無更多信息,觀眾自然只對建築的外形印象深刻。

  偏偏各大劇組們偷懶還偷懶到一塊去了,大家半個月內能在不同劇里見到同一座樓三四次,誰能不齣戲。

  

  很多時候,內娛都在「仗爛行兇」。

  仗著近些年大家都爛,觀眾們的容忍度愣是被訓練上來了,對流水線式毫不遮掩,在厚臉皮上默契地達成一致。

  導致很多年輕觀眾或許都忘了——

  古裝劇是可以實景拍攝的,雷同鏡頭是可恥的。

  

  早年間,戶外實景拍攝甚至是國產古裝劇的一大優點,是東方古典美學獨特的影視呈現。

  以胡金銓為代表的最早一批古裝劇導演們,帶著劇組們上山過河,等著山林間的朝霧,等著想要的殘陽。

  

  把「古」當做一種詩意的意境去詮釋,而不僅僅是演員帶上長發頭套、穿上古裝衣服。

  

  胡金銓早年拍攝的《俠女》等作品由於威亞技術有限,人物的武打動作細看其實有些滑稽,俠客們的輕功翻騰動作像跳跳虎一般,一頓一頓的。

  但畫面中自然的蘆葦野地、自然的光影,賦予了畫面足夠的真實感。

  可能有人會覺得拿大師們的例子來降維打擊不公平,普通古裝劇拍出來可能就是圖個樂呵,從一開始就沒有太強的藝術追求。

  那咱們拿十幾年前同樣的「樂呵」劇來對比,譬如《寶蓮燈》,當年就是在北京和浙江兩地的影視基地拍攝。

  有網友探訪打卡《寶蓮燈》在基地內的取景地,以為它就是在基地景區內容易抵達的地方,到現場后卻發現並不是。

  

  這位網友發現,有大路、能開車抵達的常規劇組拍攝地和劇中場景對不上。

  飛無人機后發現《寶蓮燈》的取景在景區深處、一個犄角旮旯的小山坳里,只能通過狹窄的雜草小路走到。

  這解釋了為什麼《寶蓮燈》中的山水外景和其他劇幾乎沒有重複。

  觀眾們認不出拍攝地,才更容易讓人對劇情產生距離感、陌生感。

  只要想拍,總能拍出來。

  

  內娛古裝劇再這麼流水線生產下去,我懷疑再過幾年就不需要明星了。

  直接開闢一條「橫店特種兵表演旅行線路」,規劃出一條能兩天打卡以上所有雷同場景的線路。

  反正哪個場景一般會拍什麼劇情網友們都已經背得滾瓜爛熟,大家可以自己拍給自己看,再用AI生成一下。

  想看啥劇情拍啥、要多狗血拍多狗血,沒有內娛中間商賺差價。

 

        更多娛樂八卦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6-29 06: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