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名特斯拉,什麼信號?

京港台:2024-11-23 06:28| 來源:華博商業評論 | 評論( 18 )  | 我來說幾句

《人民日報》點名特斯拉,什麼信號?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中國媒體華博商業評論文章:11月16日,《人民日報》在第三版顯著位置刊發了一篇由「華平」署名的評論員文章,標題為《透視「年產過千萬」背後的「特斯拉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華平」署名的評論員文章鮮少直接聚焦單一企業,而此次「特斯拉」不僅榮登標題,還正面認可了其在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特斯拉效應」

  特斯拉作為首個外商獨資新能源汽車項目,自2018年宣布在上海建廠以來,便以驚人的速度推進了各項建設。總投資達500億元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規劃年產能50萬輛,不僅為特斯拉在全球市場的擴張提供了有力支撐,更以其「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的「特斯拉速度」成為了行業標桿。

  而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不僅為特斯拉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它的落地和快速發展產生了顯著的「特斯拉效應」,倒逼中國本土車企加快創新步伐。

  比如,特斯拉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以及整車設計等多個領域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優勢,尤其是其電池組的能量密度高達260Wh/kg以上,遠超當時中國市場平均的180Wh/kg水平。這樣的技術優勢促使中國電池製造商和整車企業紛紛加大研發投入,努力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以應對市場競爭。

  同時,特斯拉的進入也加速了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國際化步伐。隨著國內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開始尋求海外擴張的機會,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以比亞迪為例,今年1至9月,其新能源乘用車出口量達29.8萬輛,同比增長高達100%。僅在10月,比亞迪海外銷售的新能源乘用車就合計達到31192輛,其中出口量為28012輛。截至目前,比亞迪已進入全球96個國家和地區,並在烏茲別克、泰國、巴西和匈牙利等地投資建設新能源乘用車工廠。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出口量達92.8萬輛,同比增長12.5%。

  此外,數據顯示,11月14日,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破1000萬輛。而在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年產量才127萬輛,短短六年翻了近八倍。

  「樣板工程」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不僅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鯰魚效應」推動者,更是中國持續對外開放的標誌性「樣板工程」。

  作為首個外商獨資的新能源汽車項目,其成功落地與迅猛發展不僅彰顯了中國政府在吸引外資、促進產業升級方面的堅定決心與強大實力,也預示著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美好前景。

  數據表明,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自投產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24年前三季度,該工廠交付車輛高達67.5萬輛,佔據了特斯拉全球同期交付量的一半以上,成為全球產能最高的整車超級工廠。

  為了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中國於11月1日起施行了新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由31條壓減至29條,這也充分展示了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堅定決心,以及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贏得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勇氣。

  此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也是吸引外資外企的關鍵所在。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2024年優化營商環境舉措》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對接國際通行商事規則,創造更加吸引外資的環境。營商環境的便利性、公平性、法治化和國際化程度,直接影響著外商的投資意願與成效。樂高中國區總經理黃國強就表示,中國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開放措施,極大地增強了企業投資的信心。同時,國家及地方政府也積極與外資企業溝通交流,解決其面臨的難題,不斷創新服務模式。

  事實上,近年來外商來中國的投資信心顯著增強。科爾尼諮詢公司發布的2024年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FDICI)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外商投資信心排名中躍升至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加拿大。同時,中國貿促會發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外資營商環境調研報告》也顯示,近兩成的受訪外資企業計劃在華增資,其中歐洲企業的增資意願尤為強烈。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0 07:3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