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街頭走路有多艱難?每年過萬人因步行離世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人行道上遭遇的各種問題五花八門,我們數都數不過來。」
這是阿倫·派在班加羅爾(印度南部城市)探究市民在街頭步行體驗時給出的反饋。
本月,阿倫發起了一項「印度人行道奔跑挑戰」——他邀請人們步行或慢跑穿越一條長達11公里的人行道,並記錄沿途的障礙,包括但不限於小販的攤位、堆積如山的垃圾以及破損不堪的水泥板,參與者需基於這些觀察,對人行道進行1至5分的評分。
「當你能夠具體指出問題所在時,向相關部門提出整改要求便可以更為直接。與其泛泛而談地告訴地方政客人行道狀況糟糕,不如直接要求他們修復街道上的某個具體區域。」阿倫說道。
阿倫不僅是倡導步行文化的非營利組織「班加羅爾漫步」(Bangalore Walks)的創立者,也是眾多致力於推動印度道路向行人友好型轉變的公民活動家之一。
即便是在印度最為繁華的城市中,合格的人行道也寥寥無幾,它們常常被小販、商店、隨意停放的車輛,甚至是牲畜所佔據。在某些區域,這些人行道上甚至還有貧困人群臨時搭建起來的住所。
而那些合格的人行道,其建造與維護標準也往往不盡如人意。在擁擠的人群與車流中穿行,對於行人而言,無疑是一場噩夢。
01
上個月,正值馬哈拉施特拉邦選舉前夕,印度金融中心孟買的團體「公民步行工程」鄭重發布了一份「行人宣言」,旨在揭示該市道路現狀的嚴峻狀況,並建議當地政客積極採取應對措施。
該宣言明確提出了多項改善需求,包括優化停車環境、合理規劃小販經營區域、在主要道路上打造行人友好型走廊,以及提升人行道對行動不便者的友好度。
「政府統計數據清晰顯示,近50%的城市居民日常出行依賴步行,這一比例遠高於使用私人交通工具的11%,以及乘坐突突車和公交車的合計15%。」步行項目的召集人萬丹特·姆哈特雷先生指出。
「然而,在交通或道路安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行人群體卻往往被嚴重忽視,」他進一步補充道。
根據政府最新發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統計數據,行人的死亡率僅次於二輪車騎手。僅在2022年,全國就有超過1萬名行人在國道上不幸遇難,另有約2.1萬人在事故中受傷。
「當前,當局多採取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解決方案,如增設減速帶、信號燈等。但真正迫切需要的,是建設能夠承載大量人流且相互連接的人行道系統。」姆哈特雷說道。
02
研究表明解決這個被忽視的道路問題能夠為眾多利益相關者帶來好處。
2019年,印度南部城市欽奈的研究團隊探討了若在該市長達100公里的街道上鋪設新的人行道,能對當地環境、經濟以及公民健康與安全產生何種影響。
他們發現,若鋪設新的人行道,9%至27%的調查對象都會選擇步行而不是使用機動交通工具,這可以減少溫室氣體和空氣顆粒物的排放量。此外,人行道還為女性和低收入群體開闢了新的機遇,有效節省了他們的生活成本。
這項調查特彆強調了殘疾人和女性對人行道可能有更細緻的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量身定製改進措施,可以提高人行道的無障礙性和公平性。
03
「人們往往沒有衡量人行道質量的標準,特別是如果他們沒有出過國或沒有接觸過擁有良好行人設施的地方。」姆哈特雷先生說道。他認為,這就是為什麼印度國內人行道的質量或缺失未能激起廣泛憤慨的根源所在。
他還指出,大多數人把步行看作是一種休閑或鍛煉活動。因此,他們眼中與步行相關的基礎設施往往局限於花園小徑或專門的步行道。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每天都需要步行前往各式各樣的目的地,步行基礎設施的範疇實際上要廣泛得多。
「步行無疑是城市中最為經濟環保的出行方式,我們的領導人應當像重視公共交通一樣,給予步行基礎設施同樣的關注與重視。」姆哈特雷先生強調道。
土木工程專業教授吉塔姆·蒂瓦里則指出,當前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過多精力被投入到解決道路上的堵車問題上。
「為了改善交通擁堵,當局經常縮窄人行道或將其完全取消。」蒂瓦里女士表示,這種做法存在嚴重問題,因為它極大地阻礙了行人順利接駁公共汽車、地鐵等公共交通系統,而這些系統原本可以在緩解道路擁堵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這看起來可能有些違背直覺,但允許擁堵持續存在,並專註於改善行人基礎設施,將有助於從長遠角度解決交通問題。」她說。
與中國的人行道相比,印度無論是基礎設施完善程度還是政府監管力度都遠遠不足,在政策重視方面,由於資源有限和印度「建一條路討論5年」的國家特色,印度的人行道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常常得不到有效的落實,已建成的道路圍護也得不到足夠的保障。種種原因導致了如今印度街頭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