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記者被打!「新華社」的招牌都不管用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今日,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調查記者王文志和同事程子龍,在合肥調查合新鐵路安全隱患時,突遭現場工作人員襲擊,王文志右手受傷,手機被搶奪,兩位記者一度被扣押。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兩位記者暫時安全。
前幾天,王文志在《經濟參考報》發表了重磅新聞《彈性墊層「一割就開」,合新鐵路建設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隱患》,合新鐵路有關公司在報道經刊發後進行了緊急回應,宣布將對此事進行調查。此次,王文志及程子龍再赴現場調查,便是為了進一步的跟進追蹤。
鐵路建設質量安全不容半點馬虎,一旦出現問題,關乎的是成百上千人的生命安全。如果真的在彈性墊層這種關鍵安全材料上存在著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問題,未來可能導致怎樣的後果,誰也無法預料。記者對此類事件的跟進調查,不僅是一項日常的工作,更是對社會安全的保障。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現場負責人氣焰十足,將記者稱為「偷材料的小偷」,表示只要工地上看到未報備人員便立即逮住扣押。最新的回應,僅僅是一句「可能農民工所為」的輕描淡寫。但是,除了公安在合法情形外,其他人並無限制他人自由的權力。當地工作人員的行徑,涉嫌違法乃至犯罪。
試問,如此目無法紀地嚴防死守,是在害怕記者揭露出什麼不敢公之於眾的真相?還是提前收到了風聲,以致於看到記者就如臨大敵?與其陷入無法說清的輿論,不如接受記者的監督。
關於偷工減料的事情是否屬實,目前也因記者的遭遇而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捂蓋子」也只會越捂越熱,反而將合新鐵路置於更大的輿論漩渦之中。阻止記者調查,反而讓外界生疑,不如讓記者公布真相。如果合新鐵路方面真的在進行自我調查,也能在記者監督下還自己以公道。
在期待記者的人身安全和採訪權利得到保障之外,也希望打人者依法受到處置,更希望合新鐵路的材料安全存疑問題得到公開公正的徹查,而不僅僅是相關公司的自查自辯,需要監管部門、媒體、社會的共同監督調查。
《經濟參考報》也是新華社旗下份量極重的大報,刊發報道應該有著嚴格的流程和考量。而在國社已經表態且地方已經展開調查的前提下,面對再次前來探訪的王文志,現場負責人仍然一副盛氣凌人的模樣,讓人懷疑,到底是誰給了他如此任性的底氣?自恃的權力從何而來?
此前,著名調查記者王克勤曾說,自己之前做調查報道時,往往需要藉助一些名頭,比如「中央XX部門下屬」,開展採訪報道才會順利很多。新華社或央視等,無疑是記者的通行金牌之一。在其他媒體的記者可能受阻擾時,新華社或許能夠獲得稍微不同的待遇。如今,著名記者也可以被當小偷一樣侮辱毆打。從中可以窺見,記者權利地位的萎縮,這和張雪峰等人對新聞專業的輕慢嘲諷是遙相呼應的。
在此,仍然需要重申輿論監督的重要性。《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應為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干擾、阻撓新聞機構及其新聞記者合法的採訪活動。」
但是,近幾年對記者的惡性侵犯事件層出不窮:2023年5月,極目新聞記者在貴州畢節調查採訪時遭到3人毆打,記者面部等多處軟組織挫傷,手機、眼鏡等物品遭損壞;而打人者竟是3名當地警察,為首者系當地派出所副所長。2024年3月,央視記者在燕郊直播採訪時,遭到工作人員推搡阻攔,直播被迫中斷。今日王文志在合肥被打,是記者遭受的又一起惡性侵犯事件。
這些都是記者在當下困境的真實寫照:不僅正常的調查採訪遭受阻力,甚至連基本人身安全都面臨威脅。
王文志作為新華社知名調查記者,曾七次獲得中國新聞獎,是仍在一線的老一代調查記者之一。如今仍然堅守本職,堅持到現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信念和勇氣,也是新聞理想火焰的倔強燃燒。此次如果沒有兩位記者的現場探訪,一件牽動全國的鐵路建設安全事件可能無從揭示真相。由此可見,調查報道在當下仍然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調查記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風險也是巨大的,不僅要付出巨大的時間精力體力,還要面對地方人員的嚴防死守、圍追堵截,甚至可能被扣押被毆打。而且,對記者的阻擾和採訪權的剝奪,反而讓存疑的事件在輿論中越抹越黑,不如讓監督與調查給社會以真相,有關公司也能給自己通報實情的機會。
恰恰是王文志、程子龍這樣的特殊「經歷」,為社會公眾撬開了更多的實情和真相,守護著社會的安全。出現暴力對待記者的實情時,如果不能嚴肅追責,調查記者將面臨更多的暴力事件,而社會真相也終將不斷被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