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成印度的了?維基百科詞條被改為印度神

京港台:2024-10-23 13:30| 來源:頂端新聞 | 評論( 10 )  | 我來說幾句

孫悟空成印度的了?維基百科詞條被改為印度神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近日,有網友發帖爆料,《黑神話悟空》發售後,維基百科英文版上的「孫悟空」詞條竟然被「跨界」篡改了! 原本的大聖原型,竟然被改成了印度神哈奴曼印度風?

  

  原本詞條里只是簡單提到 胡適先生曾認為孫悟空和哈奴曼有點淵源,但魯迅先生等學者早就對此觀念提出堅決反對!然而,這次篡改后的詞條卻大肆宣揚「現代學者普遍認為魯迅的說法是錯的」,還聲稱有大量研究證明哈奴曼傳說傳到了中國,孫悟空和哈奴曼的故事超級接近!

  消息很快引起廣大網友的注意,相關詞條登上微博熱搜, 網友們紛紛表示,要捍衛我們的中華文化,不能讓孫悟空的原型被這樣歪曲!

  發帖網友在帖子中解釋道:原本英文版維基百科上關於孫悟空的詞條,只是簡略提及胡適曾認為孫悟空原型是印度的哈奴曼。然而,魯迅等其他學者卻否認這一說法, 他們認為哈奴曼的傳說並未被翻譯引入中國,而是覺得孫悟空原型是無支祁。

  

  

  而在《黑神話》發售後大概十月份的時候, 印度人就已將這段內容編輯為 「現代學者普遍認為魯迅的說法是錯誤的。有大量研究證明哈奴曼傳說傳到了中國」,並且聲稱孫悟空的故事與哈奴曼的故事極為接近,相較於其他所有可能的原型,孫悟空都更接近哈奴曼。

  發帖網友表示:「大段大段哈奴曼如何影響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大段大段表明孫悟空原型一定是哈奴曼。 你去看詞條都感覺不像是孫悟空的維基詞條,更像是哈奴曼的維基詞條。

  到底起源於中國

  還是印度?

  

  《黑神話:悟空》這款國產遊戲的主角,自然是源自《西遊記》中的神話人物孫悟空,於讀者而言,孫悟空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不過,自從孫悟空在我國文學載體中誕生以來,其究竟是中國神話體系自身衍變而來,還是由域外神話體系引進而來,始終是眾說紛紜。

  許壽裳牽出學林公案

  1948年10月1日的《人物雜誌》上,刊發了一篇題為《孫悟空的來歷》的短文。作者許壽裳是近代著名學者、傳記作家。1902年到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與魯迅相識,成為終身摯友。1946年魯迅逝世十周年之際,許壽裳撰成《亡友魯迅印象記》一書,共計二十四章。其中《孫悟空的來歷》,就在第十五章「雜談著作」。

  《孫悟空的來歷》中,許壽裳談到:「魯迅對我說:『 胡適之有考證癖,時有善言,但是對於《西遊記》卻考證不出甚麼。』我問孫悟空的來歷是否出於印度的傳說,他答道亦有可能,但在 唐人傳奇中,已可尋出其出處。李公佐的《古岳瀆經》所謂『禹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 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仲百尺,力踰九象。搏擊騰躍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即是。這件禹伏『無支祁』的故事,歷經演化,宋時又傳為僧伽降水母,又得吳承恩的描述,遂成為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了。」

  

  玄奘取經圖,西夏壁畫(局部),甘肅榆林窟第3窟

  許壽裳的這段文字相當精鍊,一下子就將魯迅與胡適對孫悟空的研究所持不同意見,呈現於讀者面前。也將這起早已流傳於坊間的學林公案,公開了出來。

  早在1921年末,一直傾力支持國內古典小說標點校理,以便大眾閱讀的胡適,在繁冗的教學與公務之餘,又為即將出版的「標點本」《西遊記》撰序,以表鄭重推介之意。撰序之後,出於濃厚的「考證癖」,胡適又對《西遊記》的作者、版本及流傳歷史等問題,開展了一系列考證性質的撰述。

  胡適的《西遊記考證》一文第四個章節,專門探討了「孫悟空的來歷」。此節開篇就提出一個既頗有新意,又發人深省的問題:「說到這裡,我要退回去,追敘取經故事裡這個猴王的來歷。何以南宋時代的玄奘神話里忽然插入了一個神通廣大的猴行者?這個猴子是國貨?還是進口貨呢?」

  顯然,關於孫悟空的來歷, 魯迅是支持「國貨」之說的。他從清道光年間成書的《納書楹曲譜·補遺》中,發現了當時已被編為戲曲劇本的《西遊記》,且從這部劇本的唱詞選段中,找到了孫悟空這一神話人物可能的「原型」。

  此外,魯迅還發現宋代大儒朱熹所著《楚辭辯證·天問》篇下有一條重要記載,表明至遲在宋代,民間已開始流行與「無支祁」有關的一些神話故事了。因這條記載中明確提到「如今世俗僧伽降『無之祈』(即無支祁),許遜斬蛟蜃精之類」云云,魯迅認為,「據此,可見宋代民間又有『僧伽降無之祁』的傳說」。

  不過,在魯迅拈提出這麼多史料文獻之後,當從宋代至清代的一系列文獻記載都在表明孫悟空應當為「國貨」之際, 胡適並沒有完全接受孫悟空的「國貨」出身論,而是以「疑古」的姿態去推演這些文獻記載,並認為這些史料文獻本身都不可靠,真偽都很成問題,自然也就無法用這些真偽莫辨的東西去證實孫悟空的出身了。

  「哈奴曼」真是大聖背影?

  孫悟空的原型究竟出自何處?在持「進口論」的學者看來,印度的「哈奴曼」可能是齊天大聖的原型。

  漢學家、梵語學者鋼和泰(1877—1937年)出生於沙俄,曾在彼得格勒大學任助理梵文教授,後轉至北京大學任梵文與宗教學教授,陳寅恪與胡適都曾跟從鋼和泰學習梵文。胡適認為, 支持孫悟空「國貨說」的《太平廣記》《寰宇記》都是源於《古岳瀆經》,而《古岳瀆經》本身便不是一部可信的古書。因此,他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紀事詩《拉麻傳》(即印度史詩《羅摩衍那》)里尋得一個哈奴曼, 並認為哈奴曼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

  

  胡適(左2)、泰戈爾(居中)、鋼和泰(右2)等合影,1924年5月

  至於從印度進口的「哈奴曼」,怎麼在中國進化成了「齊天大聖」,自然還需要胡適去考證。而在《西遊記考證》中,胡適也不無自信地宣稱:「中國同印度有了一千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來中國的不計其數,這樣一樁偉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會不傳進中國來的。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

  末了,胡適還拿出一部當時還少為人知,或者說尚未被學界所習知的珍貴文獻,來為自己的「進口貨」之論做一番鑒證。那便是 《西遊記考證》中介紹過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胡適以這部經王國維考定為宋版古籍的文獻為重要依據,簡明扼要地拈提了這部古籍與印度的《拉麻傳》之間的相似之處,認定二者在關涉孫悟空來歷的方面必有關聯。

  胡適在文中列舉的所謂「考據」有:第一,《取經詩話》里說,猴行者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 花果山自然是猴子國,行者是八萬四千猴子的王,與哈奴曼的身份也很相近。第二,《拉麻傳》里說哈奴曼不但神通廣大,並且學問淵深,是一個文法大家,「人都知道哈奴曼是第九位文法作者」。 《取經詩話》里的猴行者初見時乃是一個白衣秀才,也許是這位文法大家墮落的變相呢!

  不過,胡適不得不坦承一個 事實——即便《西遊記》第一部分(即第一回至第七回),是其當時認為與「哈奴曼」最有可能有所關聯的部分, 實際內容卻大多出自中國本土著者的創作。這就讓人疑惑了,既然說孫悟空原型是「哈奴曼」,為何從《西遊記》的第一部分,前七回的「齊天大聖」傳里,卻找不到特別充分的故事情節來證明二者的緊密關聯呢?當然,在《西遊記》第七回之後,就更找不出「哈奴曼」的影子了。 怪不得魯迅說胡適「對於《西遊記》卻考證不出甚麼」。

  

  哈奴曼畫像,1830年作品,今藏大英博物館

  不過,在《西遊記考證》發表之後的十年間,有學者還真在研究「進口論」。陳寅恪撰發於1930年的《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一文中,對漢譯佛經里豬八戒形象、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以及高老莊招親故事有所考察,認為孫悟空大鬧天宮結合了《羅摩衍那》中「哈奴曼」的故事,以及漢譯佛典《賢愚經》中「頂升王升仙因緣」的故事。而 鄭振鐸於1933年撰發的《西遊記的演化》一文中,也再次強調孫悟空與印度神猴「哈奴曼」非常相似。

  季羨林再提佐證

  1947年12月19日,《華北日報》刊發了吳曉鈴撰寫的《故事的巧合與轉變——俗文學研究方法論之一(下)》。文末發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反問:「不把中國關於猴子的故事整個研究一遍,不把無支祁的神話弄清楚,不把有關玄奘法師西域行紀的異說傳聞細細爬梳,我們能愣說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里的孫悟空,便是印度遠古史詩《羅摩衍那》里哈奴曼的化身?」

  應當說,該文的反問,表達出了吳氏個人一個相當重要的學術立場,即便孫悟空的「國貨」出身論有一定歷史局限性,但若不把中印兩國相關史料充分發掘與整理出來,不對這兩者之間的源流、異同做充分地研討與考證,「進口論」就絕難成立。

  吳曉鈴在1937年後歷任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助教、講師,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教授。1943年到1946年,他在印度泰戈爾國際大學中國學院任教授,他不但在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領域涉獵廣泛,還通曉梵文,曾著力於印度古典舞劇、印度古代文學與中國古代戲曲及小說的比較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 吳曉鈴早年曾師從胡適,並在民俗文化與俗文學研究方面,深受胡適影響。他這篇文章看似與胡適早年觀點有些相左,可謂公開「唱反調」。吳曉鈴在文中引用鄭振鐸的話:「自古隔絕不通的地域,卻會發生相同的神話與故事者,其原因用在於人類同一文化階級之中者,每能發生出同一的神話與傳說,正如他們之能產生出同一的石斧石刀一般。」

  雖然吳曉鈴並沒有解答關於孫悟空來歷的問題,但他呈現出了另一種維度的探索, 即「孫悟空」這一中國神話故事人物,與印度史詩中的神猴「哈奴曼」有某種相似之處,二者之間或許並不存在借鑒關係,這只是一種人類文明共性或人類文化共識中的某種巧合罷了。二者皆屬人類文明與文化歷程中的創作,二者皆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客觀存在而產生了遙相呼應的某種默契。

  時至20世紀70年代末,在那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時代,關於孫悟空來歷的學術研究,重新煥發出生機。

  當年曾是胡適學生的著名學者,精通梵文、佛學及多國語言的學術大家季羨林,接連發表多篇論文,集中梳理與考證了關於孫悟空來歷的一系列域外相關史料文獻。其人所撰《〈西遊記〉裡面的印度成分》《〈羅摩衍那〉初探》《印度文學在中國》《〈羅摩衍那〉在中國》等一系列著述中,充分表達了承續胡適觀點而來的見解,非常明確地指出「孫悟空」這一神話人物的形象,是從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借鑒而來。

  至此,已沉寂近半個世紀的孫悟空「外來說」,憑藉著季羨林的一己之力,重新進入國內學者的視野之中。

  事實上,仔細研讀季氏著述的種種考述與表達,不難發現, 其人並沒有徹底否定魯迅所持「國貨」出身論(亦即孫悟空之「本土說」的觀點),而是一再表示既要看到「孫悟空」與印度神話之間的關聯,也要看到中國本土著者在「孫悟空」這一神話人物形象上的發展和創新。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3 12: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