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害怕了?房貸斷供者 多年孫子終於熬成大爺‥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想喝牛奶前提,奶牛不能死。
今天局長看了經濟觀察報的一篇文章《斷供房貸被冷處理》,非常有意思,非常具有劃時代性質,大概意思是:
現在斷供多了起來,銀行也害怕了,對借貸人的態度也改變了。
銀行會根據借貸人面臨的困難、還款能力、還款意願進行分類。業主的房貸首次逾期后,負責發放貸款的支行會第一時間聯繫業主,了解斷供的原因及業主面臨的困難。
怎麼幫?三個方法:
1、暫停還貸,2、僅付利息,3、主動幫業主找工作。
局長看到有網友爆料,他斷供五個月,銀行給他找了個飯店的服務員工作,一個月3600,房貸2100.
銀行意思很明確了:經濟不好,晚點還錢也行。這段時間每月還點意思一下,我不給你上徵信,千萬別擺爛斷供了,大家都是好朋友。
斷供者都成大爺了,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局長還記得3年前有一則燕郊王先生斷供的故事,把全國業主們都嚇成了孫子。
王先生2017年以430萬的總價買了一套房子,首付130萬,貸款300萬,30年期限每個月還1萬7。沒想到2年不到,房價縮水到200萬,再供下去就沒意思了,於是他就選擇了斷供。
本以為銀行把這套房收走拿去抵債就算球了,可沒想到的是,銀行把他給起訴了,法院判決他必須付清後面的貸款200萬不說,還要另外交付12萬的律師費和訴訟費等等吧。
亂七八糟加起來又變了400萬,還有被列為失信人員風險。
雖然大家都在罵銀行太損了,但再不敢輕易斷供,因為被列為失信人員的成本太過昂貴。
3年後,銀行一改之前態度,房貸斷供者多年孫子終於熬成大爺。
這是因為銀行心善嗎?是,也不是。
本質是形勢發生了轉變。
對銀行來說,
以前房子還能作為增值資產,現在就是燙手的山芋,一天比一天貶值不說,銀行收回去也很難找到人來接盤,最後只會爛在手裡。
而房貸是長期的,剛性的。銀行目前最大利益是是哄著業主繼續還錢,慢慢還,沒工作都給你找工作去還。
對業主來說,
曾經房貸是老百姓能借到的成本最低的錢,現在提前還貸是業主收益最高的理財。
所以,有錢的提前還貸,沒錢的只能斷供。
銀行目前只能拉攏不想斷供的群體,讓他們暫停還貸,付點利息就好,沒工作的主動幫業主找工作。
說不定往後還有更大優惠,這也說明這部分想斷供的業主熬出了統戰價值。
所謂的統戰價值,就是這樣一個基本公式:
統戰預期收益 = 你作為朋友帶來的預期收益 - 使你成為朋友的預期成本。
我們都說老實人混的不好,是因為沒有統戰價值。
很多老百姓也不傻,他們知道統戰價值是通過不斷博弈打出來的,放棄了博弈,就是放棄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