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之戰!這個史無前例的新機構 影響未來30年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什麼是國運之戰?
不是房地產的起伏,也不是社區買菜的APP對壘,更也不是教培等行業的跌宕,而是——科技創新之戰。
為什麼中國要拚命搶在2030年之前,把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
為什麼美國要出手限制外籍人士從事AI行業,試圖牢牢扼守人工智慧領域的咽喉?
為什麼我們的獨角獸新增數量下降,引起了最高層的關心和擔憂?
近日,一個史無前例的新機構在工信部設立,傳遞出中國應變的最新信號。這個高新技術司下屬的機構,被命名為——「未來產業處」。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帶著科幻色彩的名字。因為,國家部委的每一個調整動作,背後都有著深遠的考量。它昭示著新型舉國體制的微妙進化,也曝光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時代風口。
接下來,天量資金的流動、財稅政策的傾斜、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心,都將與此密切相關。
哪些領域,將迎來重大利好?
1
首先,什麼是「未來產業處」?這個前所未有的機構,為什麼要設立?
我們從官方媒體可以看到一些解讀。4月,經濟日報有一篇文章闡釋說,這是「國家部委首次為未來產業專門設置的業務主管機構」,此舉意味著未來產業已進入國家產業布局規劃。
值得一提的事,這篇標題為《超前布局培育未來產業》的文章,落款署名是李玉舉,身份為國家發改委直屬的研究機構——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的副主任。
事實上,如果你關注中央和地方的工作報告、規劃文件,就會發現,「未來產業」這個詞,正在越來越高頻地出現。
何為未來產業?其精準的定義是,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於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但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
這5個詞: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不確定性、前瞻性,你細品。
毫無疑問,它代表著未來。這個名詞,也與當下唱主角的「新質生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一次,工信部做出的機構調整,其實就是國家部委層面的實質性動作之一。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上,新設置的「未來產業處」乍一看並不起眼。其位置在高新技術司之下,是其所屬的六個處室之一。不過,儘管機構是新設的,但其排序卻在「關鍵技術一處」、「關鍵技術二處」之前。
要知道,這個「高新技術司」本身就是去年9月才剛剛從科技部划入工信部,可見機構調整一直在持續深化。
那麼,為什麼要把高新技術司划入工信部呢?這就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動作——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關係到科技部的重組。
這個「高新技術司」的主要職能,包括了:
組織擬訂相關領域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規劃和政策,組織相關領域技術發展需求分析,提出重大任務並監督實施,推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
了解這些,就基本能理解「未來產業處」設立的大背景了。
2
那麼,具體來說哪些產業屬於「未來產業」呢?
對此,工信部等七大部委已經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在今年1月印發的《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文件中明確指出,未來產業可以細分為六大新賽道:
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
這六大新賽道,絕對是真正的時代風口,也代表著未來的產業方向。如果你在考慮創業或職業規劃,結合這幾個賽道來考慮,就有可能事半功倍。
其中,每一個新賽道又可以細分出許多具體的領域。比如,未來製造就包括了智能製造、生物製造、納米製造、激光製造、循環製造等;而未來能源則涉及核能、核聚變、氫能、生物質能等重點領域。
更進一步,文件甚至還明確指出了,哪些是「未來產業」的創新標誌性產品,共有10個:
人形機器人
量子計算機
新型顯示
腦機介面
6G網路設備
超大規模新型智算中心
第三代網際網路
高端文旅裝備
先進高效航空裝備
深部資源勘探開發裝備
看到了嗎?這都已經是詳細列到產品級,可以說是划重點了!
如果你所在的行業、企業,或者專業是這些領域,那就可以偷笑了,是真正踩中了時代的風口。未來在這些行業,都有可能誕生重量級的產品。
這些產品,也都是「新質生產力」所覆蓋的領域,說白了就是國家最需要發展的產業所在。
3
那麼,未來產業為何如此重要?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國家為了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做出的戰略選擇。
比如,很多人都在討論的「獨角獸之問」:為什麼近年來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新增數有所下降?
答案顯然是複雜的。但其中一個原因,就跟未來產業有關。
我們仔細盤點一下,從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單來看,2021年、2022年中國獨角獸數量增長,確實明顯放緩。但是,到了2023年又顯著回升。
這一年裡,中國新增56家獨角獸企業,在全球範圍內,仍是僅次於美國(70家)的「二號選手」。
要知道,獨角獸企業的出現,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經濟社會政策各方面的配合,土壤肥沃,才能水到渠成。前兩年口罩的影響、外資尤其是風投資金的流動,都對獨角獸企業的估值有巨大影響。
更重要的是,在未來產業發展上,中國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奮力追趕。
因為,未來產業恰恰是最有可能「批量」誕生獨角獸企業的沃土。
比如,這幾年風起雲湧的AI領域,已經成為全球獨角獸的三大主要賽道之一。憑藉著人工智慧創業浪潮的興起,坐擁矽谷的舊金山也成為最大贏家,獨角獸企業數量高達190家,穩居「全球獨角獸之都」,並且是獨角獸數量增長最快的城市。
明星公司OpenAI的排名,在過去一年也飆升了14位,成為全球表現最好、成長最快的獨角獸,價值達到7100億,躋身全球前三。
可見,在每一個未來產業對應的領域,大國博弈無處不在,角逐也將越來越激烈。
比如,未來空間產業就是大國博弈的焦點領域。從空天到深海、深地等,你追我趕的競逐一刻也沒有停息,大國都在研製載人航天、探月探火、衛星導航等高端裝備,重大科研攻關計劃呈現「你追我趕」的焦灼態勢。
中國已經公布了最新的載人登月方案,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科學探索,滿打滿算只剩下5年半的時間了!
屆時,中國將發起兩趟「星際快車」,將載有飛船和月面著陸器的運載火箭送到月球。
在這一極為興奮和緊張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正在持續研發新一代火箭、飛船、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裝備,各方面的科技水平也突飛猛進。
就在不久前的6月,嫦娥六號著陸器已經把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創造了歷史性的一刻。
幾乎沒有疑問,再過幾年,月球表面將會印上中國人的腳印。
而太平洋對岸的美國,顯然也不願意將榮光拱手相讓,其推出的「阿耳忒彌斯3號」載人登月計劃,顯然也有「打擂台」的意思。儘管一鴿再鴿,目前仍鎖定在2026年9月作為登月時間,希望搶先一步。
你看,這些面向未來的探索,每一步都影響深遠,關係到大國競逐的新機遇,甚至意味著全人類的突破。
4
正因關係重大,發展未來產業可能會影響未來30年,中國城市競爭的新格局。
各地都在快馬加鞭,只爭朝夕。其中,行動最積極的,要數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市。
其中,北京的優勢最為巨大,也是產業布局最為全面的。作為首都,北京擁有中國最豐富的科創金融和高教資源,雄心勃勃地提出,要面向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製造、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空間等六大領域,打造未來產業策源高地。
這定位,絕對高屋建瓴,而且幾乎覆蓋了全部賽道。
上海也不遑多讓。其特點是放眼世界,提出了具體的高目標。上海希望到2030年,在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材料五大領域,湧現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硬核成果、創新企業和領軍人才。
京滬之間,也有一些微妙的區別,在產業中心上有不同的考量。比如,北京提出在未來空間領域重點發展商業航天、衛星網路,上海則強調在未來能源領域提出加快商業化先進核能技術攻關。這些布局,顯然也是考慮到了各自的優勢和產業科研積累。
其他省份和省市,則大多結合自身優勢,瞄準了獨特的細分賽道,蒙眼狂奔。
江蘇、浙江兩省,依託比較成熟的製造業優勢,集中在未來產業的具體賽道發力。比如,江蘇提出的「10+X」未來產業體系,即優先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路、氫能、新型儲能等一共十個成長型未來產業,並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類人機器人等一批前沿性未來產業。
浙江則選擇了優先發展未來網路、元宇宙、空天信息、仿生機器人等9個產業,並對量子信息、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控核聚變及核技術應用等6個產業進行探索。
最值得關注的,還有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對「未來產業」發展也報以極高的期待。廣東將發展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綠色低碳產業五大未來產業集群,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
具體到城市,更是百花齊放。比如,深圳給自己選定的賽道,一共是鎖定了8大「未來產業」:合成生物、區塊鏈、細胞與基因、空天技術、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見光通信與光計算、量子信息。
機遇屬於有準備的人。誰能先行一步,搶佔先機,就有可能拉開發展的差距,或者實現層級躍升。
每一個火爆的未來產業賽道,都有可能催生一大批相關的科技創新企業,帶來海量的財富涌動,帶動科技進步。
時代的弄潮兒,絕不可錯過這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