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獨資醫院來華,看病有啥不同?風險如何防控?

京港台:2024-9-12 11:59| 來源:澎湃新聞 | 評論( 12 )  | 我來說幾句

外商獨資醫院來華,看病有啥不同?風險如何防控?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過去我國外商投資醫院主要以合資為主,而且數量非常少。近日,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葯監局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其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政策——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共9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

  外資醫院與國內公立醫院有什麼區別,就醫體驗怎麼樣?我國在十年前就開始推動外資醫院來華,這次政策跟之前比,有哪些突破性的變化?

  記者體驗:在外商投資醫院看病有啥不同?

  

  在費用方面,以這家外資醫院的兒科門診呼吸類疾病來說,患者初診費用為800元,複診為500元。如果購買了商業保險會有不同程度的報銷,價格相對於公立醫院的三四百元的特需門診號略高一些。

  

  這家外資醫療機構在上海下設一家婦兒醫院、三家綜合門診部和一家月子中心,醫護人員400多位,其中外籍及有海外行醫經驗的醫生佔比約10%,2023年累計服務超過100萬人次。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現有的外資醫療機構共同的特點,主要包括:

  營造更溫馨舒適的就醫環境、加強服務細節的打造。

  就醫流程一般採用國際較為流行的模式,包括預約制、首診負責、規定不少於一定時長的問診時間等。

  自費或者商業保險報銷的方式,基本高於公立醫院的特需診費,個別診所價格昂貴。

  

  而北京的這家外商投資的綜合性醫療機構,不僅具備上述這些特點,他們的優勢是,醫生來自北京很多大醫院的知名專家。記者在這裡看到不少病情較重的患者,他們很多是在公立醫院掛不上專家號,或者手術需要排期比較久的病人。

  我國醫療服務領域開放政策幾經變革

  其實早在十年前,我國就開始嘗試設立外資獨資醫院。

  2014年,《關於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發布,允許境外投資者在北京、天津、上海等7省市建立醫院。但通知發布后,外資還是基本通過合資而非獨資方式。

  2015年政策出現轉變。當年3月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又將醫療機構列入限制類。

  2023年11月,政策再次放寬。國務院批准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外籍及港澳台醫生在北京開設診所。

  經過一系列醫療服務領域開放的探索,現在我國有多少外商投資的醫療機構呢?

  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截至2021年,有302家。但是這個數字,跟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總數,超過107萬個相比,市場份額還是非常小。

  那麼這一次政策與以前相比,有什麼明顯的變化?

  首先,開放範圍更廣。不僅是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還包含天津、南京、蘇州、福州和海南全島等更多地區,讓更多地方受益於外資醫療資源的引入;

  其次,政策更加明確具體。不僅明確了試點地區,還對允許外商投資的領域進行了細分,更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專家視角:釋放積極信號,帶來"鯰魚"效應

  這也是我國醫療領域擴大開放的一次重要實踐。政策發布后的第二天,醫療板塊就逆勢拉升,多股漲停。外商獨資醫院進入中國,會給公眾看病就醫,以及我國的醫療服務市場帶來什麼呢?

  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 王虎峰:允許外資獨資醫療機構進入市場,是進一步豐富了所有制形式,也為整個醫療行業引入了新的活力和發展機遇。對於患者而言,這一政策的實施豐富了其就醫選擇。不同性質的醫療機構往往在服務重點、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上有所差異,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醫療服務,有助於滿足多元化的醫療需求。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進程推進,中國人的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長。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204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佔總人口的近28%。這意味著中國對於醫療相關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對於醫療業內人士們來說,外資入局,他們的心情要複雜得多。如果外商獨資醫院大量進入,國內醫療市場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 劉國恩:它會加強我們中國醫院的良性競爭。我們目前的醫院的這個相互之間的競爭,是醫院與醫院之間的競爭、國有醫院和民營醫院的競爭,但還沒有直接跟國際頂尖醫院進行對標的競爭。我們的技術可能不一定比發達國家的差多遠,但是我們在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上,可能還與他們有相當的距離,形成一個巨大的倒逼壓力。

  "水土不服"?"高薪挖人"?如何監管?

  但也會有人還有其他方面的擔憂。比如:

  從醫院管理方式、患者就醫習慣等方面,不同國家都存在很大的差別,國外一些做法如果照搬到國內,很可能 「水土不服」;

  另外也有不少業內人士提出,外資醫院或許會高薪「挖走」大量人才;

  還有,外資醫院是否能與國內基本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接軌等。

  專家認為,在肯定擴大開放試點的積極作用之外,有關部門也必須在這個過程中加強監管,確保公平競爭的環境,這些方面都需要通過探索來總結經驗。

  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 王虎峰:醫療機構將吸引甚至爭奪優秀的醫療人才,以提升服務質量;各機構將努力吸引更多患者,以增加市場份額;制定相關衛生健康政策過程中,將兼顧各類醫療機構的情況,注重出台統一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措施,這對政策制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從現在開始,管理部門制定政策時就要立足於,促進包括外資獨資醫療機構在內的,整個醫療行業的服務質量提升和健康有序發展。

  外資醫院落地,風險如何防控?

  還有不少人擔心,外資機構難以納入我國現行的食品藥品監管體系,甚至可能引發胚胎移植、器官克隆等醫療倫理問題。在審批、風險防控等問題上,我們又該怎樣未雨綢繆?

  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 劉國恩:對這個外資醫院在中國落地,是否會給我們造成一些遺傳、基因方面信息的一些流失,甚至引起個人隱私和國家安全的這種擔憂,國家在推行這個外資落地中國的時候,本來就做過前期的非常詳細的、全面的一些思考。其中也包括我們遺傳基因、生物學上的一些重要的關鍵信息,如何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這些外資醫院到了中國,當然應該嚴格按照中國的法律法規執行。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7 21: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