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女性恐婚恐育?其實「不恐」只是「不願」

京港台:2024-9-8 09:21| 來源:紅辣椒評論 | 我來說幾句

當代年輕女性恐婚恐育?其實「不恐」只是「不願」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日前,根據民政部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結婚登記343萬對,同比減少49.8萬對。近年來,年輕女性恐婚恐育的現象也層見疊出。網際網路中關於生育、丈夫婚內出軌、家暴等婚姻負面視頻或新聞下常有「隨機嚇死一位女大學生」「首先,我很感激我的媽媽,其次,我會當一個好后媽」等言論出現。其實不是捕風捉影,不結婚、不生子已經成為許多年輕女性的共識,成為了社會的普遍現象。

  如今社會老齡化問題加劇,國家鼓勵結婚生育,出台各項生育支持政策。然而,效果不甚理想,這樣的現狀是否與國家政策背道而馳?背後是複雜社會因素交織的結果。解決問題得對症下藥,那麼首先得找准、找對「症」。女性選擇不結婚不生孩子不是真的「恐懼」,卻是真的「抗拒」。

  女性向來是不恐的。回顧歷史,中國人曾有「多子多福」的固有信念。即便在科學技術不發達、醫療水平低下的過去,女性都會選擇生育孩子甚至不止一個,最糟糕的情況生產甚至都不需要去醫院,也不需要專業的醫生參與,而是產婦在自家屋裡就完成了。

  女性不願的根本原因在於「價值權衡」,「願不願」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值不值」。我國離婚率逐年上升,出軌、家暴等婚姻悲劇時有發生。付出真情卻被重重傷害,這其實就是經濟學上中所謂「投入產出比」為負了。基於「風險規避」的考量,許多女性選擇不結婚,結婚率上不去那生育自然也成問題。心理學家鮑邁斯特寫過一本名為《「壞」比「好」更強大》的書,在心理學上叫做「負面偏好」,即人們更容易關注那些不好的消息,壞消息的影響力總是比好消息大。加之網際網路的傳播特性加劇了壞消息的傳播,人們的觀念也漸漸改變。

  在職場中,對女性的偏見一直存在。企業在招聘和晉陞時,既擔心已婚女性面臨生育從而影響工作又擔心已育女性無法兼顧家庭與事業。隨著時代發展,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高,自我價值感得到滿足,使得成功不再僅僅取決於家庭或孩子。相對而言,婚姻與家庭給女性帶來的價值越來越低,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此消彼長的矛盾對立。在價值的天平上,許多女性傾向於自我價值帶來的滿足感,結婚生子便變得不值了。

  觀念改變,恐懼不該成為擋箭牌。恐懼與意願都是心理因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當女性不生孩子這件事不再需要被當成例外提起的時候,這種心理因素或許就會淡化。我們要正視女性的選擇,理解她們的擔憂與抗拒。多方發力,營造一個「值得」的條件,讓女性感受到婚姻與孩子所帶來的正向的價值感才是破除心理障礙的關鍵。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7 17: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