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伐越來越快,中國發出明確信號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牆內自媒體馬江博說趨勢文章:步伐越來越快。
最近中央在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再次明確提出,要「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
做個白話一點的解釋:戰略腹地是什麼?就是一旦發生大變動,能立即備份的地方。
為什麼備份關鍵產業?
是為了一旦有事,不被人卡脖子,不被人拿捏。
所以,國家提出的這兩個方向,應對的場景很明了,就是大變局。
對手是誰,不言自明。
而且我說一句,有些國家在戰略戰備的經驗,比中國有經驗多了。
早在「二戰」和「冷戰」時期,某國就開展了產業備份,全面提升面對緊急情況時的產業韌性。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1941年創建的分配委員會(SPAB),這個機構專門負責在「二戰」時期將國防合同涉及的原材料和商品生產分配到各個州。
目的只有一個:促進產業分散化。
具體措施有:
波音公司的B-17、B-29轟炸機生產線,從西雅圖本部分散到了華盛頓州的埃弗雷特二廠、加州洛杉磯的英格爾伍德工廠以及堪薩斯州的威奇托等地;
將通用汽車從在底特律、密歇根等工業地帶,轉移到南部和西部;
科技含量最高的航空航天,更是從布局開始呈現出多中心化,位於加州的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位於得州的NASA宇航員訓練和任務控制中心、位於佛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以及位於華盛頓州、俄亥俄州等地的航空航天部件研發與製造中心,都是刻意為之。
再看中國,東部地區彙集了太多的核心工業地帶,又密集又完整。
一旦有變,韌性不夠。
說個代表性的例子,2021年,汽車供應鏈重地上海,因為疫情,瞬間讓行業產業超過8萬億的中國汽車寸步難行,整個五月份中國所有整車廠幾乎都在停工停產。
這不是危言聳聽,這還只是因為疫情,如果變化更劇烈怎麼辦?
所以建設戰略腹地、備份關鍵產業很重要,可中國這麼大,哪裡最適合做這件事?
方向上,只能從東到西,從沿海平原到內陸高山,這是地理的特點決定的,改變不了。
具體要看下候選的資源條件,要有糧吃飯,要有礦產原材料,要有工業體系基礎,要有人口,要有地域空間。
符合這麼多條件的地方,歷史上已經給出了答案:四川重慶地帶,也就是蜀地。
從地理條件上看,一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就能概括四川易守難攻的地勢特點
從資源條件上看,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四川重慶地區輻射方向眾多,俄羅斯、印度、東南亞都是影響力波及的地方;而且水資源豐富,有水就有食物,主糧種類多,產量高,光水稻種植面積超過3000萬畝。
而且礦產資源也豐富,四川擁有132種礦產,是全國礦產種類的7成。其中天然氣、鈦礦等等是全國的排行第一,尤其是鈦儲量居然佔據全世界的82%。
從工業基礎上看,此前四川在三線建設時期中國就已經打下了雄厚的基礎,抗日戰爭時期的1937年8月至1940年底,內遷的廠礦共448家,其中遷入四川254家,高達54%。
20世紀60~8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四川建成300多個大中型企業,覆蓋了全國160個主要工業行業中的95%。
從這些基礎發展而來的四川工業體系,有多全?
四川是全國為數不多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31個製造業大類的省份,在戰時完全有能力生產全工業品類。
最後說說人口,都知道人口下滑趨勢不可逆,但四川人口依然超過8000萬,重慶也超過3000萬。
在以前東部沿海虹吸西南人口,但現在四川有強省會成都,而重慶在2024年上半年的GDP已超越廣州位列第四城。
成渝都市圈就業機會完全不輸東部沿海,人口外流趨勢中止,甚至虹吸其他省份,這就給戰略腹地建設提供了人口基礎。
再說個成都的例子,成都機場二期擴建,將成都年乘客吞吐量提升到7000萬量級,直逼世界一線航空港,為什麼規劃這麼大,國家用意很深。
戰略腹地建設這件事,事關國運,更是大量經濟資源從東部轉移到內陸的節點事件,這必將影響巨大的財富和億萬的普通人。
這是時代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