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買房3年後:跌了100萬,自認倒霉...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2016年到2024年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中位數最高點分別出現在2022年8月和2021年7月。
以當時北京為例,首套商業貸款購房利率處於4.75%的高位。在這樣的時間點入市,無疑讓不少購房者成了「高位站崗人」。
在現在的房地產市場背景下,當時的買房者發現自己正經歷一場夢魘。
在房價高點入手的「倒霉蛋」們
住進有自己小花園的房子里,是梁慧一直以來的願望,沒想到卻成了讓她最後悔的決定。
2023年初,隨著政策放鬆,國內的房價久違地迎來了一個小高峰,梁慧認為這可能是不錯的入手時機。儘管手裡已經有兩套超過100平的房子,她仍然以230萬的價格拿下了北京周邊帶有院子的「老破大」,算上過戶手續費、稅費等金額,房屋的價格超過了240萬,如果再加上貸款利息,總價則在300萬以上。
此前,梁慧有很豐富的房產購置經驗。2012年她購入第一套房,2015年又購入另外一套房,當時她所在小區的房價僅為8000多元一平,後來瘋漲到了三四萬一平。
買下這套帶院子的房子前,她看過小區類似房型的最高成交價,2018年時曾以350萬賣出。等到快過戶時,看著開始搖搖欲墜的房價,梁慧隱約覺得自己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一套超過200萬、房齡20年的房子,在那時就已經不是優質資產了。
她和老公商量放棄五萬元定金,直接毀約不買了。但由於已經走完了大部分程序,如果毀約,需要賠償購房總金額的20%,也就是超過40萬元的違約金,梁慧想了想,硬著頭皮把房子買了下來。
「賣家也已經意識到了房價下跌,他好不容易賣出去了,是不可能讓你違約的。」
和梁慧不同的是,更多選擇在高位買房的人,都是在年齡、同儕壓力和父母的催促等多方壓力下推動著做出的決定。
2021年,35歲的Jeff在北京四環外買下一套總價523萬的房子,買房的直接原因是當時未婚妻懷孕了。為了結婚,兩家共同湊出了200萬首付,買下一套格局和視野都很好的房子,「能看到東西北三個方向,又是高層,在家就能把北京核心地段的天際線一覽無餘。」
潤丹買房同樣是為了結婚,2022年她28歲,和男友關係穩定,原本想要再觀望兩年,但父母催促得緊,潤丹和男友才下了買房的決心。當時南京的二手房房價還處於倒掛階段,市區均價在5萬元以上,再加上新房的基礎設施配備更先進,潤丹選擇了新樓盤。
買房過程中,潤丹能夠隱隱約約感受到房市已經不像前兩年那麼火熱。新開的樓盤起售價比老樓盤的打折價更低,開發商還會送出一些福利來吸引買家,比如停車券、蘋果大禮包等,潤丹買房時就得到了兩萬元的停車優惠券。
「當時我們還喜滋滋地覺得佔到了開發商的便宜」。
「月供就像打了水漂,好痛苦」
梁慧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房價下跌,是看到鄰居的掛牌價一降再降、仍然沒能賣出去。去年2月,她用230萬買了這套房子,到了9月,隔壁的賣出價是180萬。短短半年裡,梁慧凈虧損50萬元,這還不算她還貸部分的利息。
因為工作、裝修等原因,Jeff買房后一直沒有入住新家,直到有一天閑來無事打開業主群,才發現小區的同戶型價格已經降到了350多萬。業主群里的很多業主是在七八年前買的房,以當時的價格來看,現在的跌幅完全在可以承受範圍內,但對於像Jeff這樣高位買房的人來說,無聲的壓力瀰漫在生活里。
每個月最痛苦的時候就是交房貸那幾天,儘管對於他們來說壓力不算特別大,但一想到如今的房價,又覺得每個月定期把錢扔進了水裡,心裡特別難受。
「就像強制買一個沒有前景的股票。」Jeff每天路過樓下的房產中介,都會刻意避開門口貼的賣房廣告,哪怕瞄到一眼現在的掛牌價,一整天心情都不會好:
「每次只能心裡默念我家是剛需我家是剛需,有房比沒房好,將來會漲的,會漲的。時間一長,人心態真的會崩。」
晚上最難熬。去年小區房價剛開始下跌時,潤丹總是失眠。一躺到床上就開始算自己虧了多少錢,「四十萬,可以買一輛車了」。
梁慧經常會在夜裡驚醒,反反覆復盤算自己需要多少年才能攢夠300萬,一念之差就砸在了「劣質資產」上。有時又想如果十年後才能賣房,30年房齡的「老破大」能賣給誰呢?「半夜想到這些事情,覺得人生好像要被這套房子拖垮了」。
Jeff的妻子兩年前原本看中了一款10萬的床墊,到了今年變成「一萬的那款就挺不錯的,還是省點錢吧。」
立式空調換成掛壁式,洗碗機、烘乾機等不必要的家電都先不買了,之前看上的進口書桌和單人沙發也從購物車裡移除。家裡的不少傢具,都是他在某寶上買的廉價組裝傢具,「有一天如果要租出去的話,花這些錢也不心疼」。
剛買房的兩三個月里,潤丹花了很多時間看裝修,奶油風、原木風,不同區域的設計工藝,但當房價跌去100萬時,她再也不想在裝修上多花一分錢,只想刷個簡單的大白牆,不做任何複雜設計。
「當初買房花了400萬,現在只值300萬,如果再花50萬裝修,成本更高了,現在只想趕緊住進去,至少別再交錢給房東了。」
「時間久了,只能和解」
潤丹看著物業群的新業主花比她少的錢,卻買到了更高的樓層、更好的戶型,她在心中暗暗自責:「當初為了省錢選樓層時精打細算,卻不知道耐心多等待幾個月。」等到房價跌到九折、八折、七五折,她心態反而好了一些:反正除了自認倒霉,也沒有別的辦法。
梁慧是三位買房人中最幸運的。去年年底,丈夫在院子里幹活,有個路人直接敲門問房子賣不賣。更讓梁慧意外的是,買家看中了她家的裝修,儘管同小區同戶型的房子賣得更便宜,他們還是願意買梁慧的房子。最終算上二手房未滿兩年的稅費,買家一共花費了近260萬。
「我當時覺得肯定賣不掉,也沒有掛出去過,真的是很玄學的一件事。中介告訴我,我們這套房是整個區域唯一一個可能賣出這種價格的,完全不具有參考性。」
現在,梁慧想要把自住的房子賣出去,置換一套品質更好的小高層洋房。掛出去時梁慧才發現,最新成交的一套相似戶型的房子總價為99萬元,這個最高單價曾達到過四萬的小區,現在的房價已經跌落到了他們買入時的價格,一平米8000-9000元。
最近兩個月,Jeff一直在猶豫到底是搬進新房住還是出租新房,以租養貸。剛掛出去沒多久,就有中介打電話來說,有上門看房的租客想要買下這套房子。聽完報價Jeff一口回絕,心裡甚至有點生氣,覺得自己像是集市上待宰的羔羊。
「哥,租金不太能跟您保證一直維持在8000元的水平,可能之後也得降。」想到自己諮詢中介出租問題時得到的回答,Jeff覺得一切更加諷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