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第二大成人網站上,奧運選手正在做擦邊網紅

京港台:2024-8-28 13:26| 來源:最華人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在全球第二大成人網站上,奧運選手正在做擦邊網紅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巴黎奧運會雖然已經落下帷幕,但在比賽中獲得獎牌的體育明星們風頭正盛,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粉絲。

  身處公眾輿論頂峰,運動員們的收入自然也備受關注。

  在女子單打網球項目上為中國隊拿下史上第一金的超級新星鄭欽文,被認為有著沖頂在望的商業價值。

  在巴黎奧運會之前,鄭欽文就手握耐克、伊利、勞力士等多個品牌的合作,以750萬美元的收入登上了福布斯2023年收入最高的女運動員排行榜,位列第15名。

  而在這次奧運會上收穫了兩枚金牌的乒乓球女單選手陳夢將會獲得將近40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

  這些數據似乎給我們建立起了一種印象,似乎只要成為奧運選手,就意味著高收入與未來的職業保障。

  然而一則新聞,打破了人們心中的幻象。

  

  靠「擦邊」賺錢的運動員們

  門戶網站eReportaz曝光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有「最美運動員」之稱的塞普勒斯奧運旗手、跳高運動員艾琳娜·庫利琴科(Elena KULICHENKO)疑似在OnlyFans網站上發布有付費裸體視頻,尺度之大令人咂舌。

  

  ● 艾琳娜·庫利琴科的OF主頁

  何為OnlyFans(以下簡稱OF)?

  OF被認為是當下全世界第二大的成人網站,通過訂閱制服務的內容創作形成收入。而由於該網站並不限制上傳的視頻內容,如今它已經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情色造富工廠」,有了超過Pornhub(P站)的趨勢。

  在OF網站上,粉絲們可以要求視頻創作者為自己「量身定製」:從食譜分享、旅行日記、健身教程,再到泳褲試穿、洗髮視頻、裸體展示,可以說只要不犯法,OF允許任何成人情色內容存在。

  基於付費訂閱的網站機制,和抽成比率高達80%的創作收益,讓許多原本就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社會名人紛紛湧入OF創收。其中就包括眾多無法完全依靠競技體育維持生計和訓練費用的運動選手們。

  巴黎奧運會男子3米跳板項目上,來自英國的跳水運動員傑克·拉夫爾(Jack Laugher)也被曝光已經入駐OF成為了一名內容創作者。

  傑克·拉夫爾曾經為英國代表隊在里約奧運會上奪得首枚跳水金牌,據他所說,自己是在東京奧運會後開通了OF賬戶,利用自己的身材來發布有關泳褲、三角褲和四角褲的「擦邊」內容,希望通過賺取單人每月10美元的訂閱費來攢錢去到巴黎。

  

  ● 傑克·拉夫爾的OF主頁

  傑克曾在採訪中談到,跳水運動員的收入極其微薄。在長達四年的備戰奧運期間,他要花費大量金錢維持艱苦的訓練,保持自己的競技水平。如果遇到了傷病,治療更是一大筆費用。即使像自己這樣曾經在奧運會上摘金的跳水運動員,每年也只能拿到28000英鎊的資助,只等同於一個在溫網公開賽上首圈出局的選手能夠獲得的獎金。而這,是這位曾經的奧運冠軍唯一的穩定收入來源。

  

  ● 傑克·拉夫爾在比賽中

  過少的賽事、難以預料的傷病、訓練以及日常開銷、飛往世界各地參加比賽的差旅費、項目商業價值低而接不到代言……這一切都逼迫運動員們不得不「另謀出路」。零投入、高產出的OF擦邊網紅,對於具備身材優勢的運動員們來說,是一個回報率極高的選擇。

  據報道,本屆奧運會上被曝光開通有OF賬戶的選手不在少數。尤其是在跳水領域,來自德國、英國、墨西哥等的跳水運動員們很多都樂於在OF網站上展示自己的身材。活躍在OF上的德國跳水運動員蒂莫·巴特爾(Timo Barthel)更是直言道:「在跳水運動中,你除了Speedo(男子緊身泳褲)什麼都不穿,所以你幾乎是裸體的。」言外之意,「這和我在OF上發布的內容也沒什麼區別。」

  

  ● 英國跳水運動員諾亞·威廉姆斯的OF主頁

  儘管很多入駐OF的運動員們聲稱自己放在網站上的都是「safe for work」(工作場合也能看)的內容,「只是在展示自己健美的肌肉和身材」,但誰都無法否認他們是在「打情色擦邊球」。

  據統計,通過在OF網站上發布擦邊的內容創作,這些運動員們獲得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甚至達到了作為運動員收入水平的三倍。

  運動員權益倡導機構「全球運動員」(Global Athlete)總幹事羅布·克勒(Rob Koehler)曾經表示:「大多數運動員連房租都付不起。」因此,自掏腰包或眾籌參與奧運會、為了體育夢想而從事「第二職業」的情況正在與日俱增。

  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就有上百名運動員是依靠眾籌才站上賽場。在倫敦奧運會上摘金的美國拳擊運動員克拉麗莎·希爾茲(Claressa Shields),依靠眾籌才能來到四年後的里約。

  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希臘舉重運動員西奧多羅斯·亞科維迪斯更在賽后採訪中哭著宣布「個人運動生涯中,幾乎沒有收入……每個月只有200歐,連理療都不夠……由於經濟困難,無法再繼續維持運動生涯……」,隨即退役。

  

  澳大利亞攀岩運動員坎貝爾·哈里森(Campbell Harrison),則是通過本國體育基金會為運動員成立的眾籌平台才獲得了足夠的資金,得以參加今年的巴黎奧運會。

  

  ● 由澳洲體育基金會運營的專為運動員服務的眾籌平台

  競技體育為絕大多數運動員們帶來的收入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豐厚,尤其在並非「舉國體制」搞體育的西方國家。這促使成為OnlyFans網紅就成了近年來許多運動員的熱門選擇。

  

  真實存在的運動員困境

  實際上,運動員收入困境並不只是存在於西方社會。即使是在國內,運動員們的收入水平可能都不如我們想象中那麼多。光靠比賽獎金就能吃上飯的,更是鳳毛麟角。

  今年年初,巴黎奧運會羽毛球項目女雙金牌獲得者賈一凡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2023年年終總結vlog,而新科大滿貫、巴黎奧運會乒乓球男子單打金牌獲得者樊振東在這則視頻下的互動留言引發了網友的激烈討論。

  

  在這則留言中,透露出目前乒乓球賽事獎金較低的信息。這段發言后,眾多網友指責樊振東作為奧運選手卻只關注獎金、無心比賽。

  然而拋開個人爭議,事實上,在所有具有國際性的球類賽事中,相比於商業化程度極高的網球、籃球、高爾夫、足球等項目,幾乎只在東亞地區流行的乒乓球,的確算得上是獎金水平最低的競技項目。

  2023年12月,世界羽聯官方網站上更新了一則新聞:「在福布斯排行榜全世界收入最高的女運動員中,印度選手辛杜以710,0000美元的收入位列第16。」而在這份榜單中,排名前20的選手中有11位來自網球項目、4位來自足球和高爾夫項目,1位來自羽毛球項目,還有3位選手分別來自籃球、體操和跳水。乒乓球項目則離上榜相差甚遠。

  

  ● 世界羽聯官方報道「Pusarla in Forbes List of Top Earners」,2023年12月22日

  這一點從國際乒乓球賽事至今仍用不起「鷹眼挑戰」(回放系統)便可窺見一斑。

  在某乒乓球國際賽事上,獲得了大賽亞軍的許昕獲得了14,000美元的收入。

  扣除了給教練、隊醫,以及隊內分成后,運動員實際上能夠拿到手的少之又少。

  央視乒乓球賽事解說員楊影就曾提到:「過去的乒乓球比賽,不光是要給贈票,還得管盒飯,大家才願意來看。」連門票都賣不出去的賽事,可想而知落到運動員頭上的獎金更是入不敷出。

  今年的上半年,WTT世界乒聯就因為獎金問題遭到非洲「乒乓球一哥」阿魯納的炮轟。

  

  ● 阿魯納發布在某社交平台上的控訴

  實際上在競技體育的領域,運動員的收入一直都兩極分化。這其中有項目受眾少、商業變現能力低的原因,也有大賽少、獎金不足以支撐全職運動生涯的原因。種種因素疊加下,就出現了有人年入上億,有人為了三餐發愁的現象。

  同一個奧運,運動員們卻有不同的「錢途」。

  如射擊、舉重、摔跤等相對小眾的競技項目,儘管運動員們同樣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也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落下了滿身傷病,卻由於項目本身的關注度不高,即使獲得了獎牌,也難以吸引到大量的商業贊助和代言。

  中國的舉重「夢之隊」在奧運賽場上獲得過多枚金牌。然而在金牌的背後,是舉重這個項目挑戰身體極限、損害身體健康,卻回報極低的現實。

  

  舉重項目帶來的後遺症是多樣的,也是終身的。在舉重的過程中,脊柱往往要受到較大的重量,長期如此,腰部的撕裂、磨損甚至椎間盤突出都會成為伴隨運動員一生的疾病。同時,舉重對運動員外形的影響,改變重量級時體重短時間內的暴漲或暴跌,都可能對身體造成永久性損傷。

  在損傷健康的同時,舉重項目觀賞性不足、賽事較少、獎金較低,這也造成了許多舉重運動員傷病纏身,錢卻沒能賺到多少的現狀。

  

  ● 國際舉重聯合會官網顯示的2024年舉重賽事中,可被稱作國際大賽的只有8月的奧運會和12月的世錦賽兩場

  又如另一支在巴黎奧運會上斬獲多枚獎牌的中國射擊隊。由於射擊項目是一個小眾冷門項目,只在奧運會開始前選拔集訓,更決定了國內的射擊運動員幾乎都有各自獨立的職業,相比之下,參加奧運會倒更像是四年一度的暑期兼職了。

  

  奧運選手「退役即返貧」

  清華體育產業研究中心曾經發布過一篇名為《職業運動員如何擺脫「一退即貧」的「魔咒」困擾》的研究報道。

  報道中指出,退役幾乎成了職業運動員的魔咒。尤其是國外,即使是在高度商業化的籃球領域,也有約60%的NBA球員在退役5年內宣布個人破產。在足球領域,慈善機構XPro也曾指出,每5名英超球員中,就有3名會在退役后五年內宣布破產。

  ● 前NBA全明星球員文·貝克,2014年被傳瀕臨破產

  相較之下,國內運動員退役后「返貧」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出生於黑龍江,曾經在多個國際馬拉松大賽上為中國隊獲得過獎項的名將艾冬梅,2003年退役后一度每個月只有300元的工資。為了支付孩子的學費,她和丈夫幫別人賣過衣服、擺過地攤、甚至售賣起了金牌。

  

  ● 前馬拉松名將艾冬梅

  被冠以「亞洲第一力士」、曾打破亞洲記錄的舉重冠軍才力,卻在退役后多年受困於貧窮與疾病,於2003年由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離開人世,年僅33歲。

  據報道,才力生前的最後四年是在遼寧省體院當門衛。很多跡象表明,退役后的五年時才力一生中最鬱悶的時期。他不僅受困於傷病,更受困於經濟壓力和社會地位的落差。高達160公斤以上的體重更是讓他受到了很多歧視。

  

  ● 前舉重冠軍才力,2003年去世

  體操冠軍孫旭光,在21年的體操生涯中共獲得過10餘枚金牌。然而2005年因傷退役后,因為學歷較低而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為生。他在信息城當過搬運工,也在飯店做過傳菜員。這一切,都與「冠軍」的名頭相差甚遠。

  

  ● 前體操名將孫旭光

  這些頂著「冠軍」名頭退役的運動員們尚且可能過上「返貧」的生活,那些沒能獲得亮眼成績的運動員們,收入恐怕就更加難以保障。

  運動員也是一種職業。然而,據中國游泳協會統計,能參加頂級比賽的跳水運動員大約有300人,能在頂級比賽中獲得金牌的,全國上下只有一個全紅嬋。

  其他運動員,都成為了這一位明星的陪襯與炮灰。多年的職業體育道路,最後也只是回歸到平凡生活,甚至運動員時期積累下來的傷病還要伴隨自己一生。

  

  ● 巴黎奧運會上,全紅嬋與陳芋汐搭檔參與女子跳水10米台賽事

  作為職業運動員,他們從很小的年紀就開始日復一日的訓練,從體校到省隊,從省隊到國家隊。一旦退役打破了這種規律性的生活,很多運動員就不免陷入迷茫。

  「不打球,我能幹什麼?」這是曾經的乒乓球運動員李岩在結束了7年運動生涯后,面對《人民日報》的記者說出的一句話。

  所幸,李岩後來通過專升本和司法考試,獲得了律師職業資格,成功轉型成為了一名律師,重新建立了安穩的生活。

  看著這些職業運動員們「返貧」的退役生活,不禁讓人想起鄧亞萍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當你想成為職業運動員的那一天開始,就要為退役做好準備。」

  

  ● 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征巴黎,平均年齡25歲。奧運會後,其中很多人會迎來退役。圖源:央視新聞‍

  

  一場盛大豪賭

  競技體育原本就是一場盛大的豪賭。上了賭桌,等於押上了自己的青春、學業、健康與未來的職業道路。沒人能向一位準運動員保證他一定能站上奧運會。

  競技體育中唯一公平的是時間,然而時間又是競技體育最殘酷的施暴者。在傷病纏身的情況下,熱愛並不足以支撐一位運動員從一屆奧運會走向下一屆奧運會。金錢更可能成為運動員職業生涯的阻礙。

  今年已經28歲的巴西乒乓球運動員雨果·卡爾德拉諾在本屆奧運會上男單、男團統統敗北,他也只能接受自己過去四年中靠自費前往世界各地參賽,本國內無教練、無項目補助、無緣獎牌、無榮耀加身,而自己不再年輕,退役近在眼前。

  

  ● 男單、男團全部出局后,雨果神情落寞地坐在場邊

        更多體育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8 17: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