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上戀綜:戀愛是關乎終生成長的命題

京港台:2024-8-25 21:46| 來源:知著網 | 我來說幾句

50歲上戀綜:戀愛是關乎終生成長的命題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當中老年人在前台自如表演,年輕人也在後台思考愛的哲理,這種「相逢」構成生命的完整圖景。」

  近日,人們似乎常把「五十歲正是追愛的年紀」掛在嘴邊。

  原來,是沒有創作瓶頸的韓國戀綜又出手了。這一次,他們將手伸向了中老年人群體,推出了《最後的愛情》,嘉賓們全員50+,第一期剛剛上映,就引發了人們關於黃昏戀、保養健身以及自由生命的討論。

  

  (嘉賓截圖)

  韓國人似乎不是第一次「整活」了,此前也有主打抓馬的前任戀綜《換乘戀愛》,以及以家庭為底色的兄妹戀綜《戀愛兄妹》,各類「整活」層出不窮。不少網友感慨,戀綜才是韓國人最應該申遺的東西。

  頻頻出圈的戀綜,似乎都向我們昭示著,戀愛對於各個年齡階段的人來說,都是一個亘古不衰的命題。

  在個體認知不斷覺醒的當下,戀愛的年齡期限似乎被人們無限拉長,戀愛所關乎的話題也不再僅僅是「愛的濃稠甜蜜」,而是「個體的成長」這樣更為複雜深刻的議題。

  1

  從不成熟到成熟:

  青年戀愛是習得愛的能力‍

  現在的戀綜賽道似乎非常卷。

  從「零熟」的《沒談過戀愛的我們》,到「四分之一熟」的《心動的信號》,再到《半熟戀人》,甚至還有勉強可以稱為「四分之三熟」的離婚綜藝《再見愛人》,而此次《最後的愛情》十分大膽地將觸角伸向了「全熟」的中老年群體,戀綜界已經湊齊滿漢全席,各類觀眾可以各取所需。

  

  (國內各種年齡段的戀綜)

  長久以來,戀愛似乎都是年輕人的專屬品。十七歲的雨季青澀懵懂,二十五歲的戀愛風光明媚,三十歲的現實成家立業。社會時鐘督促年輕人,儘快在「愛」這盤棋上落子無悔。然而,在青春的棋局中,我們似乎總是擔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青年人在尋找愛情時的狀態,正如盧梭那句話,「人生而自由,但無處不帶著枷鎖」。

  社會壓力是左右「愛」的重要因素。

  當下,科技進步速度之快,完全超出我們的想象,人們對於個人安全極度擔憂,年輕人忙於奔波,養活自己,立足社會,更多是站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的「缺失性需求」層面尋求愛情。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最近,國內戀綜圈掀起的「大風波」便是很好佐證。大熱cp「羅拉王能能」的分手傳聞傳得沸沸揚揚,而他們的回應似乎透露出「購房壓力」和「生存問題」是導致他們感情破裂的原因。

  

  ‍

  (羅拉和王能能關於分手傳言的回應)

  「心動4意難平大三角重聚」也被推上了輿論高潮, 許多網友批評說:「當時撕地那麼慘烈竟然還能重聚,難道他們參加戀綜只是為了賺錢嗎?」國內戀綜也長期被詬病為「參加節目只是為了成為網紅」。

  

  ‍

  (「心動四意難平大三角「馬子佳洪成成孔汝淳再度重聚)

  「賺錢」「網紅」「學歷」等元素成為衡量戀人匹配度的標準,無疑都是將愛情視為彌補「缺失性需求」的工具,這是對「愛」的位置的誤解。

  與此同時,我們往往忽略了,愛的字眼,鏈接著的是兩個完整的個體。

  愛情之所以會被稱為「親密關係」,是因為它關乎著兩個人的深層聯繫。這種深層聯繫直抵人性,考驗著個體對人性的理解和對自我的認知,而這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這是一個關乎「完整人格」的成長。

  有時,我們沉醉於偶然間的眼神交匯,便奮不顧身伸出雙手,幻想用一顆紅豆交換整個宇宙。有時,當真愛來臨,我們卻總是因自卑而逃避,任其悄然離去,感嘆命運捉弄。

  這些「奮力」「幻想」「自卑」「逃避」都是我們在面對「愛」時的不完整人格癥候,這些癥候有的源自「原生家庭後遺症」,有的源自「痛到無法呼吸的分手」......‍‍‍‍‍‍

  無論來自社會競爭的壓力,還是初入社會的心理缺陷,其實都在幫助我們與社會的齒輪相磨合,成為一個完整、謙遜、獨立且富有勇氣的個體,習得愛的能力。進而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接受個體心理和機理從不成熟到成熟的轉變,緩緩步入人生軌跡。‍

  2‍

  從成熟到衰退:

  中老年戀愛是理解與直面衰老

  《最後的戀愛》這檔節目播出后,不少網友表示羨慕黃昏戀那種歷經千帆的恬然寧靜。

  與青年時代的愛情不同,步入中老年的人們經歷了足夠多的人生起伏,不論是贍養子女的重擔,還是打拚事業的熱忱,抑或是父母衰老傷病的離別,都促使人們學會妥協,接受錯誤和失去,從而踏入「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生豁達。

  這樣的黃昏戀,多了一份從容,多了一份浪漫,也多了一份「身外身」的精神共振。似乎正是把盧梭的話反了過來「人生而帶著枷鎖,但無處不存在著自由」。

  

  

  (綜藝截圖)

  節目里,除了嘉賓們保養得宜的外表、常年保持健身的身體,更令觀眾們動容的是嘉賓與家人子女之間的扶持和理解,以及他們對於「生命無常」的接納

  夜幕降臨時,嘉賓們圍坐在一起,共讀家人和子女寫給他們的信件。字裡行間,透露著家人子女之間的心靈共振。女嘉賓鄭恩珠的女兒在給媽媽的信里寫到:「這次不要作為媽媽,不要想起我,而是作為鄭恩珠度過自己的時間吧」。這些樸實的文字飽含著兩代人的深情。

  

  

  (綜藝里嘉賓們圍坐共讀兒女們的信)

  在黃昏戀中,「尋求理解」似乎是主要的課題。

  與年輕人相比,中年人在面對愛情時,往往難以放下「為人父母」的責任。許多中年人選擇獨居,可能是喪偶或是中青年離婚後,因為撫養子女、經濟負擔等原因沒有再婚。正是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使得他們再次尋求愛情時,首先希望得到子女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實現代際和解,似乎是中老年愛情要邁過的第一個重要關卡。

  除了家人子女的理解,中老年人黃昏戀也面臨著社會的「有色眼鏡」。在許多社會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常常被忽視,黃昏戀本應幫助老年人解決孤獨問題而得到祝福,但步入黃昏戀的老人們卻常常受到世俗觀念的影響,或是被周圍人的閑言碎語所困擾,黃昏戀被誤解為「黃昏怨」。因此,社會的固有觀念也是黃昏戀上需要打敗的怪獸。

  

  (電影中的黃昏戀)‍

  與此同時,「直面衰老,體量無常」更是黃昏戀中需要去修鍊和再次成長的主題。不論過往的經歷鑄造了人們多麼堅強的「金剛不壞之身」,站在衰老的宏大議題前,人們也難免會再次柔弱、沮喪、恐懼。如何安頓這顆不安的靈魂,似乎也是每個人需要靈魂修鍊才能坦然面對的生命節目。

  而很多社會似乎都忽略了中老年人「從成熟到衰退」的這部分成長難題,認為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齡便停止了成長的腳步。然而,步入人生後半場的中老年也需要接受身體機能逐漸下降的現實,理解個體從「成熟」到「衰退」的心理變化,這不僅是對個體的深刻認識,也是對生命多樣的哲學思考,更是接受人生的純美,而非完美的成長跨越。

  3‍

  相逢:

  成長是貫穿一生的命題‍‍

  中老年戀愛綜藝的流行,不僅僅是一種娛樂現象,也給予了年輕人一個途徑去關注「父母愛情」。老年人戀綜在引髮網友們磕糖和討論的同時,也讓年輕人在「父母愛情」中看見了當下的自我。

  當中老年人在前台自如表演,年輕人也在後台學習愛的哲思,這種「相逢」構成生命的完整圖景。

  此前,走紅的「00后住進養老院」也如此,不少00後為了緩解租房壓力,住進養老院通過累計養老服務時長來抵扣房租。養老院為年輕人與老年人提供了一個「相逢」的場域,他們共同在這個場域里建立共鳴與連接,努力實現代際融合與理解。

  

  (一條視頻「第一批00后住進養老院」截圖)

  年輕人與中老年人的相逢,二者年齡、社會背景、所面臨的人生難題各不相同,但都面臨著共同議題:「如何才能活得自在,愛得輕盈」。年輕人渴望中老年人的人生閱歷,中老年人也傾羨年輕人的青春年華,二者互相參照,互為解題方案。

  不論是青年人在社會壓力和不完整人格的左右下,開始慢慢清晰自我,承擔責任,逐漸從不成熟走向成熟;還是中老年人在步入人生後半場后,開始拂去複雜的世俗紛擾,面對衰老和死亡,思考從成熟到衰老的轉變;似乎都在提醒我們,成長始終是一個貫穿我們一生的議題。

  

  (卡羅爾·德韋克)

  《終身成長》里講到,固定思維的人,認為人的才能智力是先天決定不可改變的,從而喜歡待在熟悉的舒適區,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則相信能力是可以通過有效的努力培養和提升。這兩種思維模式的不同,會導致人們在面對傷害時,逃避或是迎接,面對失敗時,輕言放棄或是鍥而不捨,以及在面對衰老時,消磨在衰老的煩憂中,或是積極成長直抵生命的意義。

  成長型思維恰恰教會我們那句古老的名言「學到老,活到老」的底層邏輯,也讓我們更加坦率的面對生命的流逝,熱愛失敗,擁抱傷害,也珍愛衰老。

  從而優哉游哉地風中賞月霧裡看花,漫步人生之路。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1 07: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