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 一天死了倆? 退薪潮來了 專家:不是懲罰

京港台:2024-7-4 03:56| 來源:綜合新聞 | 評論( 3 )  | 我來說幾句

金融行業 一天死了倆? 退薪潮來了 專家:不是懲罰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新聞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金融界、大江湖解局

  7月3日一天,某金公司和某河證券,都傳出有員工跳樓的消息。先是某金公司,說是一位94年員工,因為降薪后還不起房貸,選擇了輕生。但是,某金公司迅速發文澄清:有一名員工不幸離世,已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小組,網傳員工跳樓系謠言,情況不屬實,希望大家不信謠、不傳謠。

  

  由此看來,某金公司肯定是有員工非正常死亡,但並非跳樓。具體何因導致非正常死亡,真相可能外界永遠不得而知。

  無獨有偶,就在傍晚時分,某河證券再度傳來噩耗。

  有傳言稱:某河證券化工行業首席分析師因被公司開除,因不滿處分結果而跳樓。

  

  對此,某河證券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具體情況,並強調一切需以公司統一發布的消息為準。

  兩條消息結合起來讀,可能跳樓是個謠言,但不管是不是跳樓,同一個行業,一天兩個人非正常沒了,確實是一個讓人震驚的消息。

  關於某河證券的消息並不多,但關於某金公司的員工,個人消息已經滿天飛了。

  在大家的印象當中,證券公司的收入非常之高,尤其是某金公司,平均年薪100個以上。

  前幾年准媳婦曬夫家在某金公司年入90萬的事,鬧得沸沸揚揚,現在怎麼就能逼得人走投無路呢?

  從某金公司離世女員工的消息,其實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某金女員工是一位才女,而且顏值極高,網上有很多她的照片,這裡就不方便貼出來了。

  說她是才女,因為她的履歷非常光鮮。

  她是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外語及人文社科實驗班,大三的時候,由於是優秀骨幹學生,去香港交流學習。

  大學期間拿到大大小小5類獎學金,還被跨專業保送到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之後,她加入某安證券,然後於2021年加入某金公司,成為了年入百萬中的一員。

  她是94年出生的,27歲的時候,已經年入百萬,妥妥的人生贏家。

  浙大的天之嬌女,年入百萬的金融金領,為何如流星一般,突然隕落?

  據網上的消息,她在2023年10月的時候,在上海加槓桿,貸款1200萬,買了一套1700多萬的房子,從此背上了5萬多的月供。

  

  這個房貸,一背就是30年,讓人看到就覺得窒息。

  她2019年研究生畢業,2023年就拿出首付五六百萬,她的賺錢能力可見斑。

  不過,首付的錢不一定是她一人支付,網上消息說她的丈夫也是高收入人士,也是年入百萬的主。

  兩個人,四年的時間,賺到五六百萬的首付,平均一年存下100多萬,這對兩個金領來說,完全是有可能的。

  但他們夫妻倆,最不應該犯的錯誤,就是在2023年10月的時候,加如此大的杠杠,去買大房子。

  如果他們只是買總價1000萬的房子,首付付掉500萬,只貸款500萬,每個月3萬左右的月供,相信今天會是另外一個局面。

  據說她的先生已經降過薪,而她又懷有身孕,有一定的產前抑鬱,至於她有沒有被降薪,我們不得而知。

  今年總體大環境不好,證券行業也是一蹶不振,面對每個月雷打不動的5萬多月供,壓力不可謂不大。

  產前抑鬱加上巨大的還貸壓力,成為了壓死這位才女的最後一根稻草。

  真是可惜,可悲,可嘆!

  這個悲劇,告訴我們幾個深刻的道理:

  一、沒有永遠年入百萬的工作

  任何一份高收入的工作,都是有時間窗口的,也就是紅利期。

  高收入是不可持續的,特別現在這樣一個多變的社會,任何一個高收入的行業,都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房地產行業如此,前幾年房地產高管,個個年入幾千萬,現在都失業下崗,甚至被追討薪資。

  如今的金融行業也是如此,股票市場不景氣,股民和基民個個都虧成狗,金融行業的高收入,必然是不能持續的。

  所以,真正賺錢,其實就是幾年的時間。過了這個紅利窗口,就沒有那個賺錢的機會了。

  某金的才女夫婦,算是趕上了金融行業紅利的末班車,已經是很幸運了,起碼還喝上了一口湯。

  二、永遠不要在收入最高的時候加槓桿

  人在樂觀的時候,會無限樂觀;人在悲觀的時候,會無限悲觀。

  一個人在年入百萬的時候,一定會覺得自己天賦異稟,賺錢能力極強,來年不但能保持年入百萬,甚至還能年入兩百萬。

  在這種樂觀的情緒下買房,人是不可能保守的,一定會很激進,把槓桿拉滿,把負債加到最大。

  貸款買房,對一個高收入的人來說,有一個巨大的陷阱,那就是雖然首付比例都一樣,但房價越高,付債就會越高,月供也就越大。

  同樣是首付3成,貸款7成買房,買一套200萬的房子,只需貸款140萬,月供就8000左右。

  但如果買一套2000萬的房子,貸款7成的話,月供就達到了可怕的8萬多元。

  當兩個都處於高收入,每人都年入百萬的時候,他們並不會覺得月供8萬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但天有不測風雲,既然高收入不可持續,那麼月供8萬就成了空中樓閣,搖搖欲墜,只要哪天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倒塌。

  所以,懂得了高收入不可持續這個道理,就不要在收入最高的時候加槓桿買房。

  加槓桿的時候,一定要有底線思維,一定要考慮到如果降薪了怎麼辦?如果失業了怎麼辦?

  如果某金的才女夫婦,明白我講的這個道理,或者就不會買這麼貴的房子,買個能力承受範圍內的房子,就不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第三、悲觀的時候,不要走極端

  人在悲觀的時候,容易極度悲觀,特別是人生失意之後,感覺再也不會好起來了,再也看不到希望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周期,月有陰晴圓缺,好的時候不會一直好,壞的時候也不會一直壞。

  在痛苦難熬的時候,一定要咬牙堅持,困難的時期,一定是會過去的。

  現在就是我們最艱難的時刻,大家都很難過,生意難做,錢難掙,工不好打,可能有些人失業,有些人投資失敗。

  我相信這些困難都是暫時的,熬過今年,等美聯儲降息,我們就會慢慢好起來。

  最後,在這最難熬的半年裡,希望大家都要有底線思維,做好儲備糧,留好現金流,不要投機更不要去豪賭。

  保持好心態,積極樂觀一點,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

  相關報道:年薪超300萬,「退薪」來了?

  「超出標準的薪酬要退回?」今年以來,基金行業內關於限薪、退薪的「小作文」頻出,退薪動作也悄然落地。近日,業內消息確認,已有部分央企系公募基金公司啟動退薪工作,要求自2022年起年收入超出標準的退薪,超過標準線的人群,以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為主。多位業內人士透露,上述標準線在300萬元左右。在銀行、券商業,「績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已有所實踐。受訪律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薪酬追索限於違法、違規、違紀等情況。

  薪酬改革、費率改革均已在基金業內啟動,而「基民」對基金公司往年收取高昂管理費狀況的怒火仍未平息,基金經理也已加速出走。退薪跡象在基金業首次出現,一些業內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表達了關於「怎麼退、退給誰」的疑惑。

  基金業首現「反向討薪」

  6月26日,有市場傳聞稱,某央企集團要求旗下公募基金公司在6月底至8月中退回2023年發放的超過一定標準線的薪資。據財聯社報道,確有央企旗下公募基金開始實施限薪措施,自2022年起超出標準的退薪工作已啟動,首筆退薪於6月28日前上交,8月中旬全部完成退款。

  在此前傳聞中,退薪標準線為290萬元。該央企集團旗下子公司的一位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290萬元是集團退薪的標準線,但「對基金公司來說,數值或偏低了」。

  Wind數據顯示,屬於中央國有企業背景的基金管理人共有20家,其中包括11家券商系、5家信託系、3家其他系和1家銀行系。

  一位接近退薪所涉基金公司的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所涉基金公司的退薪標準線為299萬元,即超過300萬元的部分需要退還,300萬元為其此前遞交的限薪方案上限。

  被追回薪資的對象以基金經理和公司高管為主,前者的規模與業績公開可見,後者則更為隱蔽。「管理規模越大的,退薪也越多,例如投資總監。退錢是主流選擇,也存在因不願退還而離職的情況,其管理規模還較大。」上述人士說道。

  從業內求證結果看,此輪退薪除上述央企集團外,尚未波及其他非央企公募。

  一家在業內規模排名30左右的中型國資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公司內薪資200萬元以上的人較多,還有個位數的人員收入能達上千萬元。

  多位中小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公司內尚未有類似消息,由於規模體量有限,極少能達到上述退薪標準,但整體限薪包會輻射全行業。

  在公募基金業,退薪是否有所依據?江蘇漫修律師事務所孫敬律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對於2022年之後的薪酬,主要依據中國證監會2022年《關於實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有關問題的規定》、中國證監會2022年《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

  上述文件規定,基金公司應當在內部管理制度、勞動合同中建立嚴格的問責機制增強薪酬管理的約束力,包括但不限於薪酬止付、追索與扣回等。

  「這需要結合《勞動合同法》《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將部門規章與行業規範通過民主程序與公示告知,內化為合同約定或規章制度條款,比如相應管理辦法、懲處規則或標準等。」孫敬解釋道,「基本流程則是,在勞動者出現觸發相應條款的情形下,及時查處,固定證據,作出處理,並通知勞動者本人,聽其申辯,再作出最終處理決定。」

  「對於基金行業2022年之前的薪酬追索,在勞動者不存在違法、違規、違紀情形,且未內化為勞動合同與規章制度的情況下,薪酬追索則缺乏相應依據。」她說。

  2022年以來,各基金公司已上報並執行薪酬激勵約束落實方案。而截至目前,行業尚未形成「薪酬追索與扣回制度」的統一規則。

  今年以來,業內盛行的「小作文」還包括限薪。在傳聞中,基金公司的薪酬峰值從1500萬元逐步降至500萬元、300萬元,甚至120萬元。儘管業內人士對具體數值屢屢否認,「薪酬改革」已然成為基金行業的明確趨勢,每家公司的方案和力度有所不同。

  據證券時報6月7日報道,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正面臨來自證監系統、股東方、國家審計署的多輪檢查。其中國家審計署已經於近期入駐了約12家頭部公募基金公司,進行為期數周的駐場審計檢查,重點關注費用支出方向。

  怎麼退?退給誰?

  關於本輪退薪,所涉央企系公募基金公司尚未公開披露具體情況。對此,受訪業內人士普遍表達了對於退薪標準、退薪去向的關注。

  「令人惋惜的是,一刀切的退薪政策可能讓替基民賺到錢的基金經理也不得不退還工資,不僅打擊其工作積極性,也可能讓投資者對公募基金行業的公平合理性產生質疑。」一位業內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市場目前密切關注著百億基金經理、績優基金經理的動向。4月3日,圓信永豐基金權益基金經理范妍清倉卸任8隻在管產品,官宣加盟富國基金,其一季度末管理規模128.7億元;5月11日,中庚基金明星基金經理丘棟榮旗下2隻在管產品增聘基金經理,引發市場猜測,其一季度末管理規模198.5億元。

  「清倉式」卸任、增聘基金經理,被認為是基金經理離職前的普遍徵兆。近日來,還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卸任相關產品。

  6月29日,中加基金固收基金經理閆沛賢因「個人原因」清倉卸任5隻在管產品,其一季度末在管總規模258.7億元。6月27日,博時基金債券基金經理黃海峰因「崗位調動」卸任4隻產品,5月以來陸續卸任8隻,在管規模從一季度末的581.3億元降至二季度末的131.3億元。6月15日,招商基金老將賈承東因「工作安排」清倉卸任5隻在管產品,一季度末在管總規模83.6億元。

  「今年行業都在關注離職。」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的一名員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己目前還沒拿到去年獎金的50%。「現在的勞動合同也都不寫工資數,很擔心它無理由下調。公募、險資、資管都有這一現象。」

  相對行業內的擔憂「基民」的態度截然不同。在退薪話題的討論區,不少網民和基民對於這一「懲罰」高薪現象的舉措表示認同。在爭論中,另一個問題被頻繁提及:「追回的薪資退給誰?會退給基民嗎?」

  以往投資虧損、基金公司「旱澇保收」的收入制度,導致投資者獲得感的不足,也是引發行業多項制度改革的原因之一。

  6月30日,公募基金總規模宣布突破31萬億元。結合中基協數據,從結構看,主要貢獻仍來自債券、貨幣基金,主動權益基金規模自2022年初以來波動下滑。

  「公募基金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化,目前處於一種大變革環境。」一位資深基金分析師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在銀行業已成常態化

  2022年8月,財政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國有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的通知》,強調金融企業應當制定績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並明確該項制度同樣適用於離職人員和退休人員。

  在其他金融行業,已不乏「反向討薪」的實際情況落地。在銀行業,「績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制度已常態化展開。

  據招商銀行年報,2023年度,公司追索扣回4415人績效薪酬4329萬元,占集團總員工數的3.8%,人均1萬元;2022年度,追索扣回2876人績效薪酬5824萬元,佔總數的2.5%,人均2萬元。

  「為完善薪酬激勵約束機制,緩釋各類經營和管理風險,本公司根據監管要求及經營管理需要,建立了與薪酬延期支付和績效薪酬追索扣回相關的機制。」這一表述,最早出現於招商銀行2020年報。

  2021年,原銀保監會下發《關於建立完善銀行保險機構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機制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對於存在違法、違規、違紀等情形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關鍵崗位人員,根據情形輕重追索扣回其相應期限內的部分直至全部績效薪酬。

  據原銀保監會數據,截至2023年3月,已有95%以上的銀保機構制定並實施了績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

  「特別是在一些高風險機構,為追究違規高管責任、挽回資產損失發揮了重要作用。」原銀保監會指出。例如,山西5家城商行合併重組期間,對61名高管和關鍵崗位人員追索扣回績效薪酬3359萬元。

  除了招商銀行,還有渤海銀行於2023年追索扣回499人績效薪酬2344萬元,於2022年追索扣回370人績效薪酬1760萬元;哈爾濱銀行於2023年追索扣回199人績效薪酬470餘萬元;九江銀行於2022年追索扣回163萬元;等等。

  提及建立上述機制的,還包括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等股份銀行,以及北京銀行、青島銀行、鄭州銀行等地方銀行。

  類似情況還出現在券商業。今年1月13日,東興證券公告稱,董事會已審議通過《關於審議公司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情況的議案》。

  光大證券內部流出的郵件顯示,2023年9月28日,公司向各部門、子公司、分公司、營業部發布《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薪酬追索扣回實施細則(試行)》。其中提到了追索扣回薪酬的主要情況,包括財務信息發生較大調整、績效考核結果存在弄虛作假、基於錯誤信息發放薪酬、違反黨紀、問責處理等。

  光大證券、首創證券均在2022年年報中提出「已建立追索扣回機制」。中信證券也於2022年通過《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薪酬追索扣回管理辦法》。

  山西證券2014年起就曾提出,「對任期內出現重大失誤,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的,根據高管人員承擔的責任,進行相應的追索扣回」。華林證券自2018年起出現這一說法。

  2022年5月13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建立穩健薪酬制度指引》,指出證券公司應建立嚴格的問責機制增強薪酬管理的約束力,包括但不限於獎金、津貼等薪酬止付、追索與扣回等內容,對違法違規或導致公司有過度風險敞口的高管和關鍵崗位等相關責任人員追究內部經濟責任。

  不過,相較於原銀保監會對銀行保險機構下發的《指導意見》,證券業尚未有類似的專門監管規定。

  孫敬表示,除了《指導意見》外,涉及對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有關人員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管理規定,未履行或未正確履行職責造成國有資產損失以及其他嚴重不良後果的,責任追究處理的方式包含扣減和追索績效年薪或任期激勵收入。

  「目前薪酬追索限於金融機構、上市公司等,央企、國企的薪酬追索規章制度較為完備。」她解釋道,「追索的落腳點不是高薪,而是違法、違規、違紀,給金融機構、金融消費者或投資者帶來非正常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並不涉及『法不溯及既往』原則。」

  在降本增效和嚴監嚴管的背景下,銀行、券商也已開始過緊日子。2023年度,42家上市銀行中,接近半數出現人均薪酬同比下滑,且以大行為主;51家上市券商中,27家券商員工人均薪酬較2022年下降,告別「百萬年薪」時代,董監高薪酬也大多回歸至100萬—300萬元。

  中金公司回應員工疑因降薪跳樓,專家:金融業降薪不是懲罰性的,而是為了降低金融業吸引力

  7月3日,「中金」兩字突然衝上微博熱搜,網傳中金公司一員工因公司降薪,導致房貸壓力過大而跳樓。

  

  中金公司回應

  金融界稱:「近日,我司上海地區一名員工不幸離世,我司對此突發事件感到非常悲痛,並向員工的家人朋友表達了深切的哀悼。我司已第一時間成立專項小組,和員工家屬共同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妥善處理好相關事宜。」中金公司同時表示:「對於網傳我司員工跳樓謠言,希望大家尊重逝者隱私,不信謠、不傳謠。」此前,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國發院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經濟觀察報主辦的「新價值新動力2023—2024年度受尊敬企業年會」上發言稱,金融業正處於強力監管之下,成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就是加強監管的表現之一。 「金融業降薪不是懲罰性的,而是為了降低金融業吸引力,轉向發展製造業。」姚洋表示,房地產去金融化、地方政府化債也是同樣的目的,所以2018年開始深度調整使大家感覺不舒服,現在就是要給某些行業穿上「緊身衣」。

  從2023年年報看,在51家上市券商中,已經沒有券商人均薪酬過百萬元,「人均百萬」工資時代已成為過去時。Choice數據顯示,51家上市券商中,27家券商2023年員工人均薪酬出現下降。其中,天風證券以14.77%降幅位居榜首,中金公司降幅為14.54%,緊隨其後。此外,中原證券、東興證券、國泰君安等降幅也都超過了10%。

  

  市場曾傳出「限薪300萬元」的招商證券,2023年員工人均薪酬降至45.65萬元,與兩年前相比減少了約24萬元;「券商一哥」中信證券2023年員工人均薪酬已不足80萬元;國泰君安人均薪酬連續兩年下降,2023年員工人均薪酬為64.75萬元,與兩年前相比減少了約10萬元。大部分券商相較兩年前,工資出現下降或原地不動。

  在券商圈降薪的同時,基金圈也在降薪。隨著權益市場震蕩調整,以及嚴監管、限薪等成為行業大趨勢,基金經理卸任、增聘現象愈發頻繁。據統計,截至2024年6月27日,年內已有159名基金經理離任,創下近9年來同期最高紀錄。在這場基金經理大規模離職的背後,降薪潮被認為是主要推手之一。6月初,一則關於「公募基金300萬以上年薪將要求退還」的消息刷爆金融圈。

  據了解,目前的公募圈,達到300萬元年收入主要分為三類人群:第一:公募基金副總及以上高管;第二、主抓投研的投資總監等;第三、管理規模較大的明星基金經理。

  據財聯社上周五(6月28日)報道,已有央企系公募加速推動退薪工作,確定退薪分兩步進行,6月28日前上交首筆退薪,8月中旬全部退款完成。

  事實上,2022年4月下旬,證監會就曾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曾提到要督促基金管理人嚴格執行薪酬遞延制度,嚴禁短期激勵和過度激勵行為。2022年5月市又有消息傳出,監管部門對口指導,要求基金公司應抑制薪酬過高,增長過快,要有對少數冒尖情況的相關調控措施。

  2022年6月,基金業「限薪令」正式出台,在中基協制定嘚 《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中提到,基金公司應當建立實施績效薪酬遞延支付制度,遞延支付期限不少於3年,其中高級管理人員、基金經理等關鍵崗位人員遞延支付的金額原則上不少於40%。

  今年4月11日,當時一則「基金、券商限薪已經開始。上限300萬,博時基金,招商證券已經正式發文」在業內廣為流傳開,有業內人士稱傳聞中的限薪300萬是總包,包括底薪、年終獎等,是針對行業內所有人。對此曾有公募人士表示關於基金、券商限薪已經開始的消息確有聽說,而且上海有頭部公司已經接到,但深圳還沒有聽說。但其強調,目前聽到的方案有很多種,但限薪範圍大同小異,「差不多都是在300萬-400萬之間。」

  中金公司曾發生炫富事件

  2022年7月28日晚間,一則「90后券商交易員月入超8萬」相關截圖在社交平台瘋傳。截圖顯示,一女子在小紅書上曬出其配偶的收入水平及兩人合照,並配上由中金公司開具的「月均收入為82500元」的收入證明,並配文:「93年老公的收入水平,所以算婚後財產嗎?」瞬間點燃了輿論風暴。

  

  另有截圖顯示,有評論提醒「炫薪」的博主,券商禁止對外透露工資水平。而其回答稱,自己也是券商從業人員,公司合規沒有提醒過有關於薪酬的問題。

  

  這則消息不僅將其送上了熱搜,更連累中金公司股價大幅下挫。截至7月29日收盤,中金公司股價跌2.33%,報42.41元/股,49億元的市值灰飛煙滅。「遭殃」的不止中金公司,整個券商板塊29日都迎來大跌。Wind顯示,券商指數下跌1.01%,49家上市券商中,除了光大證券、國元證券增長,太平洋、天風證券沒有變化外,其餘證券公司皆遭遇不同程度地下跌。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 00: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