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動不動就說困在低價里,尊重點市場經濟

京港台:2024-7-1 21:14| 來源:冰川思想庫 | 我來說幾句

別動不動就說困在低價里,尊重點市場經濟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平台並不能決定價格,而是市場決定價格,消費者決定價格。

  這兩天看到一個案例,一開始內心還挺震驚的。

  說的是有一家燈具商家,在電商平台上創下了一年銷售1800萬元燈具的業績,令人咋舌的是,算下來卻只有55萬的利潤。全部都算純利潤的話,也就只有3%。

  面對這樣的卷價格、卷利潤的競爭,有些商家不由感慨:「我們到底是在創業,還是在給平台打工?」

  還有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談到,「因為困在過度保護、苛刻、粗暴等系統之中久矣的商家們,有人選擇低品質,有人選擇逃離。」

  這樣的悲情,的確即可引發普遍的同情——甚至包括消費者。在消費下行與普通人日益艱辛的生活中,聽見別人的悲鳴總會喚起自我處境的共鳴,同情心隨之油然而生,而他們控訴的對象,往往是規模龐大的平台,因而更加生髮出同仇敵愾的心思,於是輿論就發生了一邊倒。

  問題是:不知同情者搞懂了沒有,這樣的「同情」其實是對自己的傷害嗎?

  01

  商家的問題來自於哪裡?是平台嗎?

  並不是,而是因為在過往的歲月中,所有的商家都忙著擴張、融資、拉新、留存。他們對於平台有各種各樣的不滿,但是他們沒有時間抱怨,因為擴大規模,擴大增長,擴大用戶群,才是他們唯一關心的:而平台恰恰能夠滿足他們擴張的野心。

  什麼改變了?經濟周期。

  我們正在面臨一個消費不振的周期。消費者的消費意願與能力都發生了變化。在增長時期中,有些問題可以通過發展來消解。

  但是當短期壓力突然來臨,消費能力的普遍下降,導致商家突然面臨增長失速的形勢,他們的生存空間和騰挪能力被暴力擠壓,利潤空間不足的問題,就變成了突出問題。

  於是,平台是一個最方便的替罪羊,因為他們最直接面對了商家。

  那麼,商家所面臨的困境,是真實的嗎?

  02

  平台在政策上不斷向價格更低的商家傾斜。價格高的商品,需要投流或營銷,才能在平台上展現,獲得流量;而價格最低,更低,極致低的商品,甚至都不需要任何推廣費用,就能引爆熱點,瞬間增長數十倍,甚至百倍。

  看上去非常不公平,對嗎?商家都勤勉運營,掰著手指算利潤率,卻被平台「壓制」,得不到流量。平台青睞低價商品,更加可能會引導消費者,只去尋找更低價格的商品,而罔顧商品的品質。

  問題來了:價格更低的商品,是否品質就更差?

  恐怕低估了消費者。消費者才是這個世上最精明的人,他們(我們)永遠都在尋找價格與品質的最優組合,價廉物美是永恆的追求。

  會不會有消費者只管尋找低價,罔顧品質?自然會有。無論是個體的消費能力,還是對生活品質的要求,百樣人千種面相,每個人都不同。但是從常識就可判斷,大多數的人,會在同品類商品中尋尋覓覓,找到最優組合。

  因而,對於商家而言,保持競爭優勢的方法,必然不是為了維持低價優勢而降低產品品質,而是優化生產流程,尋找更加低價的原料來源,提高生產效率,以系統性的方式,來解決價格與質量之間的矛盾。

  在沃爾特·艾薩克森的《埃隆·馬斯克傳》中,馬斯克深為美國政府的火箭發射代價所震驚,所以,他絞盡腦汁,費盡心機尋找火箭製造與發射的所有替代品,從火箭材質,到生產工藝,到燃料原料,到發射流程。他基本上重新定義了整個火箭製造與發射行業。

  結果是什麼?他的火箭事業成本,只有美國政府的10%。現在,他佔據了全世界火箭發射市場份額的87%。

  所以,商品價格越來越低,並不是平台壓下來的,也不是品質下降,而是不斷有人通過優化、創新、重新定義,把生產成本不斷壓縮,把生產效率不斷提高。

  03

  低價策略從來不是什麼壞策略。在美國,在歐洲,在日本,一元店、十元店、百元(日元)店遍地開花,而且還在不斷擴張之中。依靠的就是技術革新策略。

  而且,還要看到其中的變化:在這些廉價連鎖店中消費的人,已經不再如同以前,是一些貧窮家庭,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甚至是富裕家庭,也在其中消費。因為他們也已經看到,在品質上,這些廉價連鎖店並不輸於那些大牌名牌。

  抱怨低價折損了利潤的商家,抱怨自己被困在平台里的商家似乎並不明白一件事情:平台並不能決定價格,而是市場決定價格,消費者決定價格。

  消費者可能會被低價低質的產品欺騙一次或兩次,但是他們很快就會從其中退出來,願意用更高的價格去購買品質有保證的產品。

  但是反之同樣成立:當品質能夠得以保證的時候,他們一定會去光顧價格更低的產品。他們會四處尋找替代品和比價,他們不會困在平台之中,他們會在許多平台中反覆對比,直到找到價格與品質的最優解。

  一種產品必然會在商品價值的基準上下浮動,不同商家和不同平台,會有不同的策略。但是最終,價格更低者獲勝。這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競爭會給出最優解。

  所有競爭性產品的歸宿都是如此,在市場經濟中無一例外。既想要維持高額的利潤,又想要擁有沒有邊界的客戶群,只有在壟斷市場或特權市場中才可能實現。但那並不是市場經濟。

  同質化競爭的產品,就必然會面臨價格戰。想要脫離價格戰,就得要升級,找到獨特優勢,或競爭優勢。要怪,只能怪自己在低價商品的紅海之中沉浮,沒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只剩下被困低價,被困平台的悲情牌可以打。

  04

  一個商家,只能依靠低價才能在平台上生存嗎?當然不是。

  以拼多多為例。拼多多最早的爆款,是以紙巾起家。但是後來更多被認知的是農產品,再後來就成了全品類。

  從蘋果到蘋果,農產品蘋果到數碼產品蘋果,不同層級的商品服務於不同需求的客戶。這也是市場經濟:產品定位、用戶定位、價格定位。

  老人機註定是便宜的,因為功能單一,生產簡便。蘋果手機註定是貴的,因為太多酷炫的應用,還有品牌的加持。

  商家自然要明白這樣的市場經濟規律。高額利潤並不是自我定義,而必須升級打怪,做創新,做品牌,做附加值,提升客戶消費層次,提升用戶產品體驗。

  當產品成為市場上獨一無二的產品,或者包含無可替代的科技成分,或者包含身份、時尚、品牌的高附加值的時候,平台所最求的低價策略對於商家來說就失效了,因為產品成為了消費者反過來要追逐的東西:價格並非敏感元素。

  於是,平台反過來要追逐你,給你營銷空間,給你百億補貼,給你展示流量。因為平台要依靠你,來吸引高凈值的、高復購的、高利潤率的客戶。

  我在拼多多上消費最多的是兩極:低價貓砂和高價蘋果。因為家裡貓多,所以貓砂的消耗量極大,只有購買價美物廉的貓砂,才能滿足用量。而選擇蘋果數碼產品很簡單:因為百億補貼之後的價格,實在太有吸引力了。

  所以那些只有依靠價格戰才能堪堪立足的商家,告訴你一個不幸的消息:價格恐怕還要繼續下降。

  因為,在浩如煙海的廠家中,會有人不斷優化,提升技術,引進科技,採用AI,化學原料替代,通過種種方式,不斷刷低成本,從而下調價格。他們就能夠獲得平台流量支持,對你進一步形成擠壓。

  1800萬營收只有55萬利潤還不算極致,5000萬營收50萬利潤,在國際市場中也並不罕見。但是其中的關竅在於:它可能的銷售額,是數十億,上百億。

  05

  但是話又再說回來:專門打低價格市場的商家就一定是壞商家嗎?一定會是輸家嗎?

  並不是。因為低價商品永遠具有無限的吸引力。因為它能夠輕易地吸引異常廣大的消費人群,無需投入巨額的營銷費用,無需投流或者展示,就能自然收穫數量龐大的消費者。

  它的生產規模極易擴張,客戶永遠不缺,平台傾心相迎。

  前提是:它必須一直保持價格的絕對優勢。

  商家說卷不動了。但卷就是商家的宿命。因為在一個競爭性市場之中,商家的本質就是卷:更低的價格,更優的品質,更全面的服務。

  然而,卷什麼才是其中的關鍵。卷價格並不是真的卷價格,而是價格背後的生產系統。卷品質並不是向下看齊,而是原料、工藝和流程的創新。

  如果不能跳出卷價格背後的真正邏輯,而是以為這隻不過是平台擠壓商家的陰謀,那無非就是在故步自封的前提下,逐漸喪失所有的利潤空間而被消費者,同時被平台拋棄,退出競爭而已。

  這恐怕就是人生,如果你不夠優秀,不能追求卓越,你就只能掙扎在無效內卷的泥潭之中,越掙扎,越絕望。

  但這也就是市場,也就是社會,抱怨無用,痛哭無效,消費者給你的同情,換不來他身體很誠實地拋棄你,找到更低價格的替代品。

  最近有句話重新被熱炒: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其實早就錯了。消費者與商家之間是平等的。他們並沒有覺得高你一頭,他們只是精明,永遠精明。他們拋棄你並不是因為你不夠誠懇或者謙卑,而只是因為,他們要找到更加符合他們需求的產品。

  價廉物美。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消費者的需求從來始終如一。在一個消費下行的年代里,他們對待自己的錢包,態度會更加真實、堅定和謹慎。

  所以,實在無需動不動就抱怨困在低價里,哭訴困在平台里。平台不是慈善家,也不是仲裁者。他們的身體也非常誠實:尊重市場規律,擴充用戶規模,尋找價值最優解。

  消費狂歡只在增長時代中出現,消費理性終歸要回到現實。把過往年份中釋放消費慾望的狂熱打消了,人們才會真實去思考消費的真正意涵:那就是,它不過是日常生活的需求,與美好生活的建設。消費本身並不是目標,生活才是。

  對於商家來說,道理幾乎相同。從內心深處理解市場經濟,理解消費者,理解時代。創業的目的不僅僅是追求規模、用戶,甚至不是追求利潤,而是始終如一地,服務消費者,打磨商品的品質,以及最核心地,為用戶製造幸福。

  沒有一個平台,會不追逐這樣的商家。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7 17: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