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萬人次報名,強基計劃能培養出拔尖人才嗎?

京港台:2024-6-23 11:32|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近百萬人次報名,強基計劃能培養出拔尖人才嗎?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如何在遵循拔尖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

  實現制度穩定性與學生自由發展的統一

  2024年6月,首屆「強基計劃」學生迎來畢業季。

  同屆學生中,柳瑜的學術水平是公認的。2020年高考出分后,她的裸分成績超過了中國人民大學本科一批次錄取線,但最終仍申請了人大強基古文字專業。她被特殊的培養方案打動:探索本碩博銜接,這一定程度上能保證學習的連續性和純粹性。柳瑜很小就開始設想未來,高中時制定的人生規劃只圍繞著兩點:讀書與研究。

  柳瑜就是「強基計劃」最想「網住」的那類學生。2020年1月,教育部發文,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即「強基計劃」),旨在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按照文件要求,「強基計劃」將根據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和綜合素質評價等折算綜合成績,擇優錄取。

  全國範圍內,首屆招收的強基生共6000多名。但由於2020年是「強基元年」,不少學生、高中老師乃至大學招辦的思維還停留在自主招生「降分錄取」的時代,對政策理解有一定偏差;更關鍵的是,多數學生很難在高中階段確定未來的學術志向。

  目前,「強基計劃」已落地四年,試點高校從最初的36所擴大到39所,覆蓋了所有原「985」大學。2024年,「強基計劃」報名熱度再次高漲,約92萬人次擠進這一賽道。四年來,試點校圍繞「強基計劃」展開各種教育改革嘗試。但記者發現,不同高校的實踐效果差異不小。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強基」四年,需要對整套制度有更深入的思考:如何在遵循拔尖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實現制度穩定性與學生自由發展的統一?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該何去何從?

  

  圖/視覺中國

  「寧願多留白,絕對不超載」

  周一到周四從早八點到晚八點半,每天滿課;周五到周日全天泡在圖書館,也只能「最多把作業完成再稍微複習一下」;實驗課上,老師沒有太多時間去解釋每一步為何這麼做,學生只是跟著完成,「感覺是在搬磚」。

  這是小鹿大一上學期的經歷。四年前,她成為某頂尖高校生命科學學院的首屆強基生。對於是否報考「強基計劃」,她有過糾結。小鹿高中時喜歡心理學,高考第一志願填報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但在家長與高中班主任勸說下,在專業和名校間,她選擇了後者。她最初的計劃是:本科階段選擇生物科學學科下的神經科學作為方向,未來找時機「交叉」到與之關係密切的心理學。

  但開學后不久,面對滿課的生活,她無暇再思考「興趣與未來」。小鹿所在學院強基生大一上學期可選30學分課程,非強基生最多只能選25學分。「沒有強制我們選滿,但給了一個參考的選課清單,大家剛上大一,還很聽話,都盡量多選學分。」

  由於「強基計劃」面向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高遠目標,各高校制定培養方案時,普遍「上難度和強度」,尤其重視對數理基礎的強化。記者查閱不同高校的培養方案發現,很多理科強基班都要求必修與數學專業難度接近的數學課,也有學校採用「榮譽課程」(一種要求更嚴格的高階課程)的方式。但多位學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一些學校在規劃培養方案時缺乏充分論證,忽視了學生個體間的差異。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長聘副教授閻琨課題組還發現,試點高校大多採用「3+1+X 」的貫通培養模式,學生要在本科階段同時完成部分本研銜接課程。有試點高校對強基的本科畢業學分要求高達183分,170分以上者也不在少數;還有試點高校要求強基學生大學四年完成12門本研銜接課程。

  給拔尖人才賦予更具挑戰性的課程,是國際上的常見做法,但在國內,由於學生選課的自由度不高,學分和績點壓力下,「過滿」成為拔尖人才培養的通病。「如果只做加法,不做減法,學生就像水上的浮萍,根扎不進去,結果什麼都做不好。」清華大學行健書院院長李俊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強基計劃」剛推出時,李俊峰正擔任清華大學教務處處長,深度參與了清華「強基計劃」的整體設計;清華為強基生培養成立書院后,他也參與了行健書院具體培養方案的制定,該書院培養理工銜接的人才。當時,他反覆強調一個原則:寧願多留白,絕對不超載。「最初也有很多人擔心,留白後學生都去玩遊戲了怎麼辦?四年實踐表明,我對學生的充分信任是對的。」

  在行健書院,強基生們要學習「很虐」的數學分析課程,但學生第一學期的總學分只能選19學分,其他院系普遍在25—26分。「這是經過科學測算的。」李俊峰解釋,經過調查發現,要想真正學懂「數分」,學生每周在課下至少要投入20—30小時,是上課時間的4倍,「學分再多一些,就沒有時間思考和自由探索了」。

  「留白」的目的,是讓學生有充分時間滿足好奇心,體驗科研。張然是行健書院首屆強基生,選擇的理工銜接方向是「理論與應用力學+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不上課的時間裡,他從受力結構切入,研究古建築修復。如果一座古亭子出現傾斜或柱體存在斷裂,就需要重新加固亭柱與地面連接的部位,如何在不破壞結構完整性的基礎上,探索出一種加固的方法,是他想實現的目標。

  「這個過程,最大的收穫是思維上的訓練。和上課做題完全不同,我需要主動去想怎樣解決一個問題,它沒有標準答案,一切都要自己去探索。為此我嘗試了很多種辦法,不斷試錯和優化。」張然說。在這之後,他對創新有了新的理解:「專業知識反而不那麼重要,更關鍵的是想法。」

  在中國人民大學書院建設與管理中心副主任華建光看來,第一課堂主要為知識傳授,教學形式有諸多限制,因此,拔尖學生培養的「關鍵戰場」應在第二課堂,由導師引導學生參加學術項目和讀書會,進行「學術實訓」。「學生一定要看到實際研究是怎麼回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是怎麼整合的。他會發現自己已有的知識和工具不夠,逐漸形成一種再學習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

  為實現這一目標,「強基計劃」的多數試點校採用「大一生活或學業導師+大二、大三學術導師」的組合。但在不同高校,導師制的執行效果存在差異。在行健書院,每個導師所帶強基學生不超過5個。學生每年可以根據興趣變化更換導師。但也有一些高校的強基生稱,和導師的接觸只是「每學期見幾次面」,一些學校的導師制還成為學生們提前「卷」研究生名額的工具。

  行健書院的培養方案受到了清華「錢學森力學班」(以下簡稱「錢班」)的啟發。「錢班」創立於2009年,是教育部同年推出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的試點班級之一。「錢班」的一個重要理念是翻轉,以科研為主,上課為輔。

  但是,「錢班」每屆只有30人,導師和實驗室資源都跟得上。而清華「強基」每屆約900名學生,要將實驗班模式下的拔尖人才培養經驗向更多學生輻射,就需要一整套更加體系化的設計和配套制度。李俊峰說,行健書院在設計培養方案時採用了一種折中模式:既強化基礎課,也給學生留出時間體驗科研。同時,書院也沒有對科研結果的要求,因為「任何強制的規定都很難實現多樣化和個性化」。

  

  2024年3月24日,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未央書院、航天航空學院、自動化系的39名學生與雄安容和紅傑初級中學的22名師生,參加在河北雄安新區郊野公園舉辦的「清華夢 雄安行」主題活動,共同繪製納斯卡巨畫並與雄安新區當地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交流。圖/中新

  清華大學書院管理中心主任蘇芃坦言,在清華,導師對學生的關注程度也參差不齊。她建議,導師制的進一步落地、書院課程建設等,需要建立相關的制度保障和激勵機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必須在個性化培養上下功夫,因材施教。每個個體都是不同的,要尊重每個人的發展格局,為其創造空間。」蘇芃說。

  

  「讓西紅柿的汁兒浸到雞蛋里」

  近幾十年,國內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經歷了多輪探索。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設立第一個「少年班」。2009年到2018年,「珠峰計劃1.0」和「珠峰計劃2.0」先後啟動,它們是「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的兩個版本。

  不同培養項目的具體做法雖有差異,但各高校實際上一直沿著兩條主線不斷改革:一是聚焦於訓練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和思維方式;二是強調學生的跨學科和交叉素養。「強基計劃」強調要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期解決「卡脖子」難題,因此更需要跨學科的複合型人才。

  王瓚是一所知名「雙一流」大學的文科學院管理者,參與了該校文科強基專業的培養方案設計。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強基計劃」的「基」就像一棵樹的根系,伸展出去才能吸收更多陽光與雨露,但一個現實是,國內高校「強基計劃」對拔尖人才培養的探索,大多仍在以學科為中心的舊有人才培養格局中進行,很多制度慣性短期內難以改變。

  在教育部指定的「強基計劃」招生專業中,古文字學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古文字學是典型的交叉學科,已故古文字學家唐蘭有一句名言是「古文字學的功夫不在古文字」,該學科集文字、文獻、文學、文化為一體;另一方面,古文字不是學科目錄里的一、二級學科,過去只是一個細分的研究方向,在國內少數院校有研究生培養。因此,相比一些體系完備的傳統學科,古文字學是最適合被「重構」的學科。

  但現實是,多數高校的古文字強基班被放在中文系之下,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師資以中文係為主導。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多數學校只是在原本中文系的模塊中加入幾門古文字專業課,形成一個「拼盤」。「還是中文的底子,是窄化的語言文字學那一套。」王瓚說。

  在課程體系中增設交叉模塊,是強基試點校的常見做法。但華建光指出,真正的交叉,不僅是在培養方案中容納不同學科的課程,更是要求課程和課程間形成關聯,不同學科老師間形成配合,同一門交叉課程內部,還要實現系統化的知識結構的交叉。「交叉培養的課程體系,稍有不慎就會淪為拼盤,就像是廚藝不到位的西紅柿炒雞蛋,把西紅柿炒好,把雞蛋炒好,然後盛在一個盤子里。真正的交叉是讓西紅柿的汁兒浸到雞蛋里,雞蛋的香味染到西紅柿上。」他說。

  但是,由於制度慣性,學院間的邊界很難被打破,師資共享、課程打通是關鍵難點。王瓚指出,只要拔尖人才培養仍放在學院內部,就很難真正打破學科邊界。要想真正把「強基計劃」做好,需要有一個超越學院的實體機構,去統籌安排培養方案。「學院天然會從自身出發,特點是專,現有考評體系和學術環境也在強化這種導向,容易形成舒適區。」

  在清華,打破「舒適區」的方式是成立新的培養機構——書院。2020年,清華大學成立致理、日新、未央、行健和探微五大書院,其中三個書院專門探索理工交叉培養。清華大學所有強基生的學籍統一歸入書院,整個本科培養階段由書院負責。五個書院均成立了跨專業的教學委員會,與相關各專業院系協同制定培養方案。「也就是說,學校將人才培養的實體權給到書院。所以,第一課堂的改革是實實在在落地的。」蘇芃解釋。

  

  中國人民大學古文字強基班2021級同學的手寫家書。圖/受訪者提供

  李俊峰說,書院與學院最大的不同,是以學生培養為唯一宗旨,不需要承擔學科建設任務。書院沒有自己的專任教師,但可以調度全校資源,「找最合適的人上最需要的課」。在他看來,這是清華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很大變化,學校在傾全校之力,以書院制落實「強基計劃」,又以後者為契機重新梳理舊有專業課程體系。今年秋季學期,清華將有超過40%的新生在書院學習。閻琨分析,清華希望以「強基計劃」撬動整個本科人才培養改革。

  但是,在一些學校,書院只是學生在本科低年級時的過渡性培養平台,本科生真正的培養權依然在學院手中。王瓚還注意到,2017年高校大類招生改革后,由於學生大二才分流至各學院,使學院容易產生「沒有學生的焦慮」。「強基計劃」入校即分專業,很多學院將其作為提前鎖定「人頭」的一種方式,招生時很積極,但後續培養沒有跟上。

  度過了艱難半年後,小鹿發現,由於學生普遍抱怨太累,一學期要修30學分課程的要求,在大一下學期被取消。但與此同時,強基培養方案上列出的其他待遇也和30學分一樣,無疾而終。

  多位高校教師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由於「強基計劃」沒有專門配套經費,很多學院為完成這一新增培養任務,需要從各種渠道「化緣」。一些院系會從學校給予的「教改經費」中統籌調配。在一些學校,強基培養方案中的國際交換、暑期訪學等沒有落地,或與不同學院的經費保障能力有關。

  在王瓚看來,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在現實中遭遇的種種挑戰,根本癥結還在於「只有立、沒有破」。從「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到「強基計劃」,以及各種實驗班的盛行,名目越立越多,但學校的資源是有限的,最後,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變成了「俄羅斯套娃」,學生們在各種培養計劃中不停進出,老師們也應接不暇。

  

  2021級中國人民大學古文字強基班與清華大學古文字強基班田野課堂聯學活動。圖/受訪者提供

  應轉盡轉?

  直到2023年6月,所有關於轉段的政策才塵埃落定。

  轉段,是「強基計劃」的專有名詞,指學生從本科順利轉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新叫法背後,體現出拔尖人才貫通化培養的應有之義。在多數強基試點校,轉段的本質是通過保研實現人才的貫通化培養。

  從2023年年底各高校陸續公布的轉段結果看,首屆強基生的整體轉段比例在60%—90%,中國農業大學與大連理工大學的部分專業達到了100%,東南大學、四川大學與廈門大學等在90%之上,北大與清華的轉段率約在70%,這是一組很亮眼的數據。但轉段率真的是越高越好嗎?

  在轉段政策落地前的幾個月里,國內某頂尖高校的首屆文科強基生穆軒一直處在焦慮中。他將這一過程形容為「三大會戰」:2023年3月,學部稱強基生不允許跨專業轉段;4月,對轉段專業又幾乎全部放開,僅限制不能去經管類專業,同時明確強基生自帶推免保研資格,轉段和保研分開進行;到了6月初,靴子終於落地:專業放開的規定不變,但如果強基生要保研,就要和全校非強基生在「同一個池子」里公平競爭。

  政策頻繁變化背後,貫穿了兩個關鍵問題:如何理解「本碩博貫通式培養」?誰更適合「貫通」?由於首屆強基轉段被各方高度關注,其結果直接影響到公眾對「強基計劃」的認知和未來招生,因此,多數高校希望「應轉盡轉」。但怎樣理解這一原則,以及具體如何落實,成為核心難點。

  2020年,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中,對轉段的表述是:「碩博階段既可在本學科深造,也可探索學科交叉培養。」從結果來看,不同學校對其理解的差異較大。部分學校允許跨專業轉段,給學生的選擇範圍很寬。記者注意到,一些工科強校對轉段開放了很多工科專業,包括熱門的人工智慧、計算機等。

  也有一些學校將轉段限定在「本專業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專業」。盧瀟在南部某「雙一流」大學的數學強基班就讀,他發現,數學強基轉段細則中雖寫明了有數學、統計學、物理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等多個方向可選,但轉段結果顯示,首屆19名數學強基生中只有1人跨轉成功。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陳濤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對於人大古文字強基學生的轉段,文學院曾反覆考慮,最初準備開放文學院內部的所有專業,但他很快發現,不少學生對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更感興趣。「國家希望培養古文字人才,最後大家都去研究魯迅、喬伊斯或堂吉訶德了,這並不符合強基計劃的培養目標。」最後,轉段方向限制為與古文字「強相關」的方向。

  陳濤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不少學校擔心,一旦轉段的專業方向放開,會出現把「強基計劃」當跳板的學生,有違政策「突出基礎學科支撐作用」的初衷,最後異化成人和政策的博弈。

  此外,學院也有自己的打算。西北一所「雙一流」大學的招辦老師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學校優質本科生源流失的背景下,強基專業所在學院都希望學生儘可能留在本院。因此,該校對強基生的轉段要求一度很明確:僅限本專業。

  不過,多位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今年年初,教育部對強基轉段有了更明確的規範,允許約20%的學生轉到本專業之外的相關交叉專業。各學校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與需求,制定自己的「交叉專業目錄」,教育部批准后,可從今年開始施行。

  李俊峰認為,國家制定「強基計劃」的初衷,是希望高校不要過度關注一些社會熱門專業,而是鼓勵在一些當下看起來不那麼熱門,但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專業方向上進行前瞻性布局,其根本特徵是「面向未來」。因此,不應將「強基計劃」的貫通化培養窄化為限制本專業轉段。「這就走偏了,不能讓我們的學生都去當數學家、物理學家,數理基礎紮實的學生,去做工科方向的研究是很有益的。」

  他還指出,對拔尖學生而言,選擇的自主性與多樣性本身也非常重要。清華對強基轉段沒有太大限制,行健書院約有三分之一學生跨轉去書院外其他專業,以工科為主,有些跨度很大,「都是國家發展的關鍵領域」。

  但實踐中,除了不同高校對政策理解的差異,轉段結果還受限於一個繞不開的現實難點——名額。多位受訪老師指出,教育部沒有給「強基計劃」單獨的轉段名額,這意味著轉段將佔用學校原本的研究生招生計劃和推免生(保研)接收計劃。有的學校儘可能不佔校內保研名額,那就意味著減少考研招生名額。

  推免出去后,還涉及誰來接收的問題。據多位受訪老師介紹,在清北等少數幾所「強基計劃」招生規模較大的高校,採取的辦法是專業放開。在更多高校,強基生的轉段比常規保研提前幾個月進行,為尋找接收名額,學院要做很多雙向匹配工作,相較之下,本專業內的吸收消化更為容易。

  

  中國人民大學古文字強基班開設的校外知名教授古文字前沿課程。圖/受訪者提供

  賦予學生更大自主性

  最近,小悠正主動調節自己的壓力。2021年,她考入某文科名校的古文字強基班。上屆學生轉段結束后,學院通知下屆會有更多淘汰。多所高校的受訪老師也透露,第一屆強基轉段具有一定特殊性,未來會在轉段考核上趨嚴,提高淘汰率。

  小悠擔心,這會演變為另一種末位淘汰機制。進入大三的她明顯感覺到,身邊的同學更「卷」了。因為從小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小悠選擇了古文字強基專業。本科四年,她不想急著出文章、比賽拿獎,想多讀書,初步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我很討厭本科生研究生化,強基不應該變成這樣。如果老師對學生有一定了解的話,應該知道這個學生是什麼樣的人、適不適合做學術。」她說。

  對拔尖人才培養而言,動態進出機制設計尤為關鍵。落實「強基計劃」時,教育部提出,要建立科學化、多階段的動態進出機制,對進入「強基計劃」的學生進行綜合考查、科學分流。但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學校的「動態進出」只在名義上存在,沒有年審考核;在本科階段的最終「出口」端,也就是轉段考核上,設置的門檻也很低。

  一位不願具名的高校文科老師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其所在專業轉段成功的第一屆強基學生中,真正的「學術苗子」可能還不到一半,剩下的一半要麼學術潛力不夠,要麼對所學專業沒有興趣。「我問他們,你不感興趣怎麼不主動退出『強基計劃』?他們說不敢,因為退出的懲罰是無法保研,待在強基至少還有學上。」

  既要選拔出真正有學術興趣和能力的學生,又要確保制度不淪為功利主義者的跳板,「強基計劃」應當怎麼做?華建光建議,動態進出的「閥門」可以考慮先嚴后松,對基礎學科不感興趣的學生儘早退出,「不要再讓他們耗費三年」。

  同時,轉段考核的門檻則要適度,不要過於看重績點或當下的學術成績,應看學生是否掌握基本的學術能力和規範,學術視野是否開闊,學術好奇心是否強烈。理想情況是不實行末位淘汰。「因為末位淘汰是和別人比,和別人比就會被動『卷』起來,學習就會異化。做學術不要早熟,不要一開始就把所有條條框框都模仿得很好,應該有一個開放的心態。」華建光說。

  在他看來,「強基計劃」不同階段的出口設計一定要合理。如果把本碩博銜接的強基人才培養比作一張大餅,要說清楚:整張大餅都吃完的,會有什麼光明前景;因為胃口小或者想換口味沒吃完的,是否有其他多元選擇。閻琨也提議,學生自身的學術偏好處於不穩定擺動中,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發現,所學專業和他設想的大相徑庭。「強基計劃」要密切追蹤學生的個體發展情況,保持一定比例的彈性轉入和轉出。

  「拔尖人才的貫通式培養應該是金字塔形,從本科到碩士、博士,最終留下最適合的那部分學生。」陳濤說。

  但是,要真正實現出口多樣化,還有一條難以跨越的「紅線」——不能跨校轉段。多位學生說,如果本碩博貫通式培養等於「強制鎖死本校」,就意味著「鎖死了學生的上限」。「如果你對數學的熱愛超過了漫長的歲月,卷子閉眼答都是98分,不應該接受更頂尖的學術熏陶嗎?但作為一名強基生,你只能保研本校。」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缺乏流動性,是「強基計劃」目前需要克服的一大障礙。他在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分析了超過2000位兩院院士的成長路徑,發現僅19.1%的院士在同一院校接受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其餘院士均有校際流動經歷。不少院士認為,成就自己的關鍵是就讀於不同學校期間跟隨過多位不同的優秀導師。

  盧曉東認為,把人才「禁錮」在本校,不僅會影響個體成長,也會出現學術上的近親繁殖,使新鮮外部血液難以有效進入,造成學科乃至全校學術生態更加封閉,甚至會影響創新隊伍的建設。「我們現在應思考的是,如何在有限範圍內把更多自由還給學生。」

  多位專家指出,希望「強基計劃」在未來的探索中賦予學生更大自主性和靈活性,在現有制度上再進行優化和調整。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要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高度出發,進一步優化完善「強基計劃」,更好地服務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文中柳瑜、小鹿、張然、王瓚、穆軒、盧瀟、小悠均為化名)

        更多學術教育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7 17: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