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咬6人後被處置的惡狗與「哪裡都有好有不好」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昨天,河南南陽市新野縣官方通報,稱6月10日下午,在新野縣文景苑小區,一隻黃白相間土狗咬傷了6名小區居民,其中4名兒童、2名成人。傷者均已接種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現全部居家觀察,涉事狗已被處置。
此前眾多官方媒體報道中提到一個細節:傷者程先生告訴記者,惡狗出現時,業主曾提醒物業和保安,但並未引起重視。
光明網轉載的湖北經視報道也提到一個細節:「宋女士的孩子是被咬傷的兒童之一,宋女士告訴經視直播記者,她家孩子是最先被這條狗襲擊的,孩子腳部多處被咬破,所幸不太嚴重。宋女士還說,事發后,包括她的孩子在內,共有4名傷者前往防疫站接種狂犬疫苗,等她回到小區后又聽到有兩個孩子被咬。」
報道中還有這麼一段:「看狗身上的情況,宋女士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一隻流浪狗,隨後她就告訴了門口保安這是一隻野狗,很危險,一定要抓住打死,誰曾想保安聽完宋女士的話狗竟然沒當一回事。隨後那隻跑開的狗再次拐回來,直奔宋女士的孩子,將孩子咬傷。」
也就是說,這隻惡狗進入小區后,並未第一時間引發物業重視,而是在陸續咬了數人之後才被處置。
從目前的信息來看,還無法判斷這隻惡狗是小區所養抑或流浪狗,可不管怎樣,物業和保安接到業主反饋后理應及時響應,遺憾的是,他們並沒有。
昨天,很多網友都聯想到了上個月同樣發生在新野縣的那宗悲劇——《被狗咬傷18天後,3歲男童搶救無效離世》。
當時,央廣網報道稱:「經過多方採訪,記者了解到河南各地鄉鎮衛生院儲備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情況不盡相同。駐馬店市新蔡縣防疫站的工作人員表示,『每個鄉鎮都會儲備狂犬疫苗,但是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只有新蔡縣防疫站有』。南陽市新野縣疾控中心副主任劉瑞濤告訴記者,新野縣每個鄉鎮街道都設置有疫苗接種門診,在狂犬病防治方面,每個接種門診都配備有狂犬疫苗,但是對於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一般大一些的鄉鎮才會根據實際需求和服務能力進行採購。」
這當然是客觀情況,但仍然令人遺憾。因為在某些緊急狀況下,處於偏遠鄉鎮的傷者若只能趕去縣城才能注射免疫球蛋白,路上耽擱的時間可能就是致命的。
更遺憾的是,網際網路的熱點總是很快過去,「三歲男童不幸離世」的新聞停留在上個月二十號左右,之後再無後續。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像我一樣,還在等待狗主被找到的消息。
即使這次連咬六人的惡狗是流浪狗,相關小區也相當糟糕。在業主群里,有人吐槽說有些養狗人太缺德,把狗屎用紙包起來之後卻沒有扔到垃圾桶里,而是放在別人車前的擋風玻璃上,還用雨刮壓住,這真是太缺德了。
什麼樣的人才配養狗?我的答案是文明人。但很可惜,在這個社會,文明人的比例其實並不高。
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宜居城市」多半不宜居,普通人要盡量遠離互害社會》。許多人同意,也有些人擺出毫無邏輯的極端辯證法,來一句「哪裡都有好有不好,你不要太偏激」。
說這話的人永遠不知道自己才是最偏激最極端的,他們不明白好與壞本就是相對而言,這世界上固然沒有完美的地方,但肯定有相對更好的地方,或相對更適合某個人的地方。喝水也有好有不好,畢竟有可能會嗆死,但你喝水時,會提醒自己「喝水有好有不好,不要太極端,非喝水不可」嗎?
我所居住的南粵小城,一向以宜居著稱。它的文明度在國內肯定是第一線的,比如在小區里和街道上,我一年到頭只會見到兩三次遛狗不拴狗繩的情況)——這當然不完美,但肯定優於國內大多數城市。
在我居住的小區里,有一戶人家養了狗。狗主人每天早上遛狗都會全副武裝,拴狗繩、戴嘴套,還拎著塑料袋準備裝便便。有一天見到他,他說自己的狗已經十五歲了,身上病不少,這幾天走路都已經不穩,可能大限將至。結果這個平時大大咧咧的男人,一天時間都坐在自家門口的台階上抱著狗狗,陪它聊天。狗狗神奇地熬了過來,不過因為腿腳已經不便,它無法再走那幾級台階,主人就將它放在自家車庫裡,給它安置了一個新家。每天都會牽出來讓它活動一下,充滿熱情和鼓勵地讓狗狗堅持走幾步,再帶它回車庫。還有一個小區里的熟人,住在七樓,遛狗時基本不走電梯,以防擾民,主動走樓梯。
在我眼中,這才是配養狗的人。
我在之前那篇文章里寫過——
許多人對城市的判斷,都將城建視為第一標準,將「領導魄力」視為關鍵。我倒是覺得,如果單純從文明層面來說,官員需要的品質非常多,「魄力」反而是最不需要的,尤其是在權力不怎麼受約束的情況下,所謂的「魄力」更可能帶來災難。當然,這只是文明層面的考量,中國社會自有另一套標準。
至於城市是否「宜居」,許多人的關注點也集中於氣候和地理環境等。我從不否認好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很重要,但文明更重要。
我曾有過十幾年的青島生活經歷,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對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老城區的建築帶給我無數回憶,也曾是我一次次書寫的對象。它一直被視為中國最宜居的城市之一,但如果問我是否會選擇再次在青島定居,我的答案或許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在海邊棧道和沙灘,還是在老台東的街區,我都見過許多不拴狗繩在街上遊盪的狗主,而且越是大狗,狗主就越得意洋洋。
威海可算是一個「小青島」,同樣符合宜居城市的條件。但很可惜,在夜晚的海邊散步時,幾條大狗在我身邊招搖而過,狗主人在幾十米外跟著,旁若無人。
它們都是很好的城市,兼具氣候、環境,還有富庶的經濟,但離我心目中的宜居仍有距離。
再以新野縣所在的南陽市為例,它被稱作河南最宜居的城市之一,氣候宜人,生活成本低,GDP省內前列,地理位置好,歷史悠久,但僅僅在並非偶發的狗只傷人事件和相關細節中,它離我心目中的宜居城市也仍有距離。
「到處都一樣」「哪裡都有好有不好」等絕對化表達不能遮蔽相對的存在。這世界上當然沒有完美的地方,但有相對更好的地方。每個人也有自己的關注點,於我而言,「不守規矩的司機多不多」「遛狗是否拴狗繩」這樣的細節,比城建是否氣派重要得多。
城市的文明,才是對自身最大的保障。起碼,小區的保安會知道,小區里進了惡狗,要及時處理。
有朋友在瑞典旅行時,與一隻寵物狗玩耍時被抓了一下,他詢問醫生是否需要打狂犬疫苗,醫生說不需要,因為瑞典早已消滅狂犬病,狗狗都嚴格遵守疫苗注射制度,既然狗肯定沒有狂犬病,人當然也無需打疫苗。
消滅狂犬病並不是天方夜譚,全球已經有許多國家和地區實現,其中包括中國的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
日本消滅狂犬病已超過六十年,1950年制定《狂犬病預防法》后,狂犬病例急劇減少,1956年實現零發病,並保持至今。其實辦法很簡單:家養寵物必須註冊登記,並且每年接種一次狂犬疫苗。寵物主人必須遵守相關規定,不隨意丟棄、遛狗牽繩等。針對可能出現的棄養問題,則通過建設收容中心來解決。
再以英國為例,1897年,英國議會正式通過消滅狂犬病的相關法律。幾年間,依法處置流浪狗、依法對養狗人進行要求,1903年,英倫三島徹底消滅狂犬病,此後一百多年間再無狂犬病案例。
要消滅狂犬病,唯一辦法就是大規模犬類免疫,從而切斷狗與狗之間的狂犬病傳播,這是最經濟、最長久也最根本的手段。世衛組織數據顯示,一個地區如果能將犬類狂犬病的免疫率持續幾年控制在70%以上,不僅可以阻斷犬類之間狂犬病的傳播,還能從根本上消除人類狂犬病。
但中國顯然做不到,家養寵物的疫苗接種率一直不算高,前幾年有資料顯示,許多地區的犬只免疫率甚至不足10%。
疫苗接種率又靠什麼呢?首先要保證獸用疫苗的數量,這就對地方財政有較高的要求,其次是個體的文明度,這也跟地方經濟水平有很大關係,畢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誰要是跟你說「越窮越淳樸」,那都是大忽悠。
所以,普通人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棲身之地?盡量去更發達的地區,盡量去個體相對更文明的地區,盡量去小區物業能及時反饋的地區……惡犬傷人只是偶然,但普通人經不起多少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