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狀元:被北大勸退,復讀712分進清華如今..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年少時期意氣風發,考入全國頂尖學府;進入北大后卻因沉迷遊戲,多門成績不合格從北大退學復讀一年,以省狀元身份考入清華,重回正軌。在北大遭勸退的經歷,於他而言,也許是一輩子都忘不掉的「警鐘和教訓」。
2019年6月底,北京大學邱德拔體育館內傳出陣陣優美樂聲,藝術團正在為本科生的畢業典禮進行綵排。
與此同時,各省高考成績逐漸揭曉,常書傑以712分的總成績成為湖北省理科高考狀元,進入清華大學。
不過,這位高考狀元本該在北大的畢業生名單上,因為他早在2015年就以湖北省第八名的高考成績考入北大。
然而,進入大學后,他卻因沉迷遊戲、多門成績不合格選擇主動退學,隨後復讀一年繼續高考。
如今,距離常書傑進入清華已經過去了5年,他又過得怎麼樣呢?
常書傑出生於湖北鍾祥,父母在當地做些小生意,家境雖不算富裕,卻也衣食無憂。
自小,他的父母便對他十分疼愛,物質上自是盡全力滿足。
而「書傑」這個名字,寄託了他們望子成龍的殷切期待:他們希望孩子能夠通過努力讀書,成為一個傑出的人。
幸運的是,常書傑自小便展現出非凡的學習天賦。
別的同學需要聽老師講課才能明白的知識,他看一遍課本往往就能輕鬆學會,還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每到考試,他幾乎都是班裡的第一名,更是時常拿到滿分的好成績。
看到孩子這麼有天賦,本就重視常書傑學業的父母,對他的課業更加上心。甚至,他們有時會親自陪常書傑讀書,只希望他能多學會一些知識。
年幼時,常書傑聽到的誇獎通常都離不開成績:
「這孩子可真聰明,以後肯定能考個好大學。」
「人家常書傑每次考試都是前幾名,真是個有出息的孩子。」
……
所以,或許在很小的時候,常書傑就形成了這樣的觀念:
只有成績好才能算得上優秀,而他的人生目標就是考上一個好大學。
中考後,他順利地考入了當地最好的高中——鍾祥一中,並被分到火箭班。
那時,他是同學們口中的傳奇人物。
在高中三年大大小小的考試中,他名列前茅,多次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績。
他的試卷常被老師當做標卷,被貼在公共展板上供大家閱覽。
而且,課堂上他很少聽老師講課,通常都是低頭看一些課外資料,或是自己做題,因為課本上的內容他早已預習過,並且基本能理解。
因此,那時他的班級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只要常書傑在課堂上抬頭,那必然是重點知識。
三年高中時光轉瞬而逝。2015年,常書傑參加高考,以690分的成績考入北大信息技術工程學院。
才進入北大,他就以優秀新生的身份獲得了高通獎,拿到一萬元獎學金。
這一獎項並非每人都有。
每年,北大都會綜合衡量每個新生的高考成績,然後在所有新生中選舉出最傑出的一小部分頒發獎學金。
而常書傑,正是連北大都看好的優秀學生。
進入北大,意味著常書傑的人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然而那時並沒有人知道,常書傑會在人生的新階段狠狠跌倒,差點再也起不來。
《漫長的告別》中有這樣一段話:「人一輩子會有一個光輝時刻,鞦韆架上完美地一盪,然後餘生就全花,盡量不從人行道掉進臭水溝。」
而常書傑考入北大,似乎就是他在鞦韆架上完美一盪的時刻。
考入北大后,他獨自一人從南方來到北京求學。北京的氣候是陌生的,北大的環境也讓他深感不適。
進入大學后,學習難度增加,他發現很多知識只靠看書根本無法學會。
而且這裡優秀的同學實在太多,他們不僅在學習上成績拔尖,還有許多其他特長。
而常書傑只會學習,甚至在學習上也無法像以前一樣,成為最優秀的第一名。
諸多因素影響下,他的心裡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落差與困惑——除了學習,我還能做什麼呢?
考上一個好大學,是父母和老師們從小給他定下的目標,如今他已經做到了。
可是到了大學,他卻發現自己之前一直都在按照別人的願望而努力。現在他「自由」了,卻找不到繼續努力的動力。
而且,常書傑自小便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並不擅長對人傾訴自己。
沒有熟悉的親人,新的舍友們也都是安靜話少的性格,這讓常書傑內心愈發困苦,卻只能按下心中不適。
就在這時候,他接觸到了網路遊戲。很快他便發現,玩遊戲能夠讓他忘記心中的困苦,並且迅速獲得成就感與快樂。
大一剛剛開學的前幾周,常書傑還能按照以往的習慣,跟同學們一起上課、下課,表面上看起來十分正常。
然而幾周的時間過去,他愈發覺得,學習對他來講幾乎沒有意義,也無法給他帶來價值感。
於是,他開始頻繁地逃課。最後,他乾脆再也不去上課,只是每天窩在宿舍里玩電子遊戲。
漸漸地,常書傑的作息變得晝夜顛倒:
有時候,他的舍友早上5點多醒來,會看到常書傑在椅子上佝僂著背,手指飛快地在鍵盤上敲打著;
等到中午他們下課回到宿舍時,常書傑通常躺在床上休息,而他的耳機和滑鼠則是散亂地擺在桌面上。
老師和同學們也曾勸過他還是要重視學業,但他聽過之後只是去上一兩節課,然後便恢復到以往的狀態。
一年時間過去,常書傑多門成績不合格,面臨被學校勸退的風險。
班主任不忍心讓他的大學生涯就此結束,努力為他爭取了一學期的試讀機會。
父母、師長都想勸他振作起來,然而他卻把自己封閉在了一個孤立的世界中。
母親從湖北趕來陪讀,他卻依舊白天睡覺,晚上熬夜,幾乎不和母親交流;
老師想要給他安排一對一輔導,但根本聯繫不到人,只能拜託他的舍友回宿舍告訴他,而常書傑也從未找老師尋求過幫助。
但實際上,常書傑並不像他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對於試讀這件事毫不在乎。
他也曾一個人在宿舍里學習過。
那時,常書傑白天安靜地坐在宿舍里看書,一頁一頁翻過去,偶爾會寫一些東西,但從未和別人交流;等到晚上就按時上床睡覺,也不去碰遊戲。
不過,他的功課畢竟落後太多。當他發現自己學不懂時,內心就會不可避免地擔心:努力學,最終會不會仍然沒有效果?
於是一周過去,常書傑便會重新放縱自己投入到遊戲當中。
這樣,最起碼在外人看來,他只是不肯努力,而不是努力了卻做不到。
如此下來,他的試讀學期自然沒有通過。在被勸退前,他主動找到教務處的老師申請退學。
離開的那一天,他回到宿舍收拾行李。
舍友看到,問他:「要走了?」
他只是回了一聲「嗯」,然後默默地收拾行李,成為大學四年中提前離場的人。
回到家,他低迷了很長一段時間。
每次出門的時候,周圍總有人會對他指指點點,跟自己身邊的小孩說:
「你看,這可是曾經的高材生,現在卻因為打遊戲退學而回家了。你可千萬別學他!」
常書傑聽到這些話,心裡難免感到後悔與羞愧,但卻不知道該反駁些什麼。
幾次過後,他不願意再出門,每天只是把自己悶在房間里。
有時,他會看著自己高中時的照片,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否就此定型,再無希望。
所幸,他的父母從未放棄他。常書傑回家后,他們也意識到了曾經對於常書傑的教育或許存在不足,想要儘力彌補。
剛開始,他們很少提到上學的事情,只是每天變著花樣地想讓常書傑開心一些:
或是做一頓好吃的飯菜,或是帶著他出去旅遊散心,亦或是給他講一些周圍的趣事……
即便常書傑一開始並不願意和他們交流,他們也從未放棄過,只是用包容且耐心的態度一遍遍告訴他:
不論你變成什麼樣子,我們都是你堅強的後盾,也永遠以你為驕傲。
面對這樣無條件的愛,常書傑封閉的內心逐漸敞開。
他與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多,終於袒露出自己內心的懊悔、不甘還有迷茫。
同時,在父母的勸導下,困擾他的問題也逐漸清晰起來:
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更改,但他的未來還並未確定;
不知道人生目標也不要緊,先給自己一個機會與平台,然後在不斷體驗的過程中去尋找自己的熱愛。
於是,在家中重拾勇氣后,他回到了鍾祥一中,準備復讀一年再次高考。
雖說他曾經的高考成績很優秀,但已經三年沒有複習過,很多知識都忘記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他選擇全力以赴,背水一戰。
曾經用來打遊戲的電子設備,他果斷交給父母,複習期間再沒碰過;
每天早上,他會給自己制定一份複習計劃,直到深夜確定完成所有計劃后,他房間的燈光才會熄滅;
每次課間操去跑步的時候,他會一邊往操場跑,一邊在腦子裡快速總結一些知識點,或者是念念有詞地背誦;
精神飽滿的時候,他就刷題總結,學累了就去背誦或者默寫公式。
那一年時間裡,他甚至很少在學校里喝水,這樣就能避免在課間頻繁起身,可以多點時間在座位上看書刷題。
很快,時間來到了2019年6月,常書傑再一次踏入高考考場。
這一次高考,他憑藉710分的總成績奪得當年湖北省理科狀元的稱號,並報考了清華大學的電子信息科學大類。
有人問他,這一次為什麼選擇清華而非北大,他說自己的想法很簡單,只是想要換個環境。
於他而言,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也意味著他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大學生活,擁抱未來的無限可能。
在步入清華后,他很少玩遊戲,而是將自己完全投入到了大學的多彩生活中:
除了最基本的上課、完成課業,他會主動去找老師們談話,不斷增加自己對於各學科的了解;
他也開始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去經歷更多事情,去體驗多樣的人生。
四年的時間過去,他給自己的大學生活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2023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免試推送到北京大學,成為一名直博研究生。
也可以說,他選擇以另一種方式「回歸」北大,接納了曾經那個不成熟的自己。
在這個曾經跌倒過的地方,他將再次展翅飛翔,擁抱未來。
常書傑的經歷,實在是一波三折,令人驚嘆:
年少時期意氣風發,考入全國頂尖學府;
進入北大后卻因沉迷遊戲,多門成績不合格從北大退學。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常書傑已經跌落泥潭、再無可能的時候,他卻敢於從低谷中起身,復讀一年,以省狀元身份考入清華,重回正軌,也算得上是浪子回頭了。
在北大遭勸退的經歷,於他而言,也許是一輩子都忘不掉的「警鐘和教訓」。
有一句話很有道理:「人生不是軌道,是一片原野。」
遇到迷茫時,不要猶豫,大步向前走,你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犯錯跌倒時,也不必害怕,汲取教訓、重頭再來,永遠都會不晚。
願我們都能在人生的曠野中目標堅定、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