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10后,比00后更「難搞」?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從2020年開始,我訪談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位孩子和家長。幾乎沒有家長來找我,是因為自己的孩子『不開心』。」
所謂的青春期叛逆,背後展現的其實是一場權力鬥爭——孩子作為一個不斷長大的駕駛員,理所當然地要和家長爭奪駕駛自己人生之車的權力。而且,在這場權力鬥爭中,父母一定要讓孩子贏。如果「不願下車」的父母贏得了這場鬥爭,也就意味著這個孩子永遠沒有機會長大。
作者 | 牧羊
編輯 | 波魯克
當代成年人最該銘記於心的一點是:不要小看了10后、15后的孩子們。
成長於信息爆炸時代的他們,早早擁有了超強的知識體系和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常常提出讓父母無言以對的話題。成長到青春期階段,他們往往表現出更強烈的個性和獨立的思考能力,有時候,甚至讓家長們忍不住感嘆:「現在的孩子真是太難搞了。」
因此,茶餘飯後聊到教育的話題時,任憑家長是年薪百萬還是博士學歷,一樣滿頭問號——到底應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為什麼孩子總是不和我溝通?以前的成長過程中,也沒覺得父母花費了額外的心力,我們就長成了普通的大人,為什麼現在輪到自己生養孩子,一切變得如此艱難?
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我為孩子打突圍戰》作者陳瑜看來,孩子越來越「難搞」,恰恰是時代進步的標誌。「大人們沒想著與時俱進地跟著孩子往前走,只想著把他們往回拉,這是我們的教育理念出現了問題。」陳瑜說。
以下是《新周刊》對陳瑜的採訪實錄。
01
孩子厭學,是家庭價值觀出了問題
《新周刊》:成長於網際網路時代的孩子,和以往的代際有什麼不同?
陳瑜 :和80后、90后相比,在網際網路時代成長的孩子們得以透過網路了解物理空間之外的世界,他們擁有極其強大的感受能力和極其深刻的思考能力。可以說,這一代孩子的見識在某種程度上是遠超他們的父母的。
還記得有一個姑娘在訪談時提到,她出生在河南一個重男輕女非常嚴重的小城,自己接觸了很多女性主義的知識,有很強的女性意識。但一轉頭,看到自己媽媽在刷著「如何抓住男人的心」的短視頻,那一刻,她覺得兩人之間的距離無比遙遠。
現在很多孩子,無論在幾線城市,甚至早在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什麼要學習」「我要過什麼人生」等終極問題了。很多家長被問得啞口無言,甚至從來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只能用「好成績=好學校=好工作=好未來」的邏輯鏈來應對。
但這一代孩子已經不相信這套公式,他們擁有獨立的意志,呼喚平等和尊重,追求的是自我實現。當他們的「終極提問」沒有得到回應的時候,感受到的無力感和痛苦也是更深的。
《新周刊》:向您求助的家長和孩子們最關心的是哪方面的問題?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們,接受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底層邏輯是什麼樣的?
陳瑜 :從2020年開始,我訪談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位孩子和數十位家長。孩子會來跟我聊各種形而上的話題,會聊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但家長的話題高度集中在學習,很少在意孩子是不是開心。
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想解決的首要問題多半和學習相關,但學習問題可能是表象,背後隱藏著親子、夫妻、師生、同伴關係等方面的問題,而只有孩子學習已經出現了狀況,這些問題才能獲得家長足夠的重視。
這幾年來,我一直在開設針對厭學、休學學生家長的線下工作坊。我對其中500多位家長進行調研,發現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他們中約有半數是從偏遠的鄉村或縣城考學來到大城市,超過一半人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是真實意義上通過學習改變了命運的「考一代」。但是今天,他們的孩子卻嚴重厭學,很多休學在家。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考一代」家長普遍非常看重學習,通過超前學習,他們的孩子在小學階段都是班級前五、年級前十的水平。但一旦升入強手如雲的初中、高中,孩子用以前的努力程度換不回名列前茅的成績,價值體系就崩塌了。
因為家長基於自身的經驗,給孩子灌輸自身價值和成績完全畫等號的信念。對別人來說,考試只是一次階段性檢驗;但對這些孩子來說,考試如果沒有考好,就意味著自己是廢物,是人渣,一無是處。
要讓這些孩子重返校園,其實不僅是要改變這些孩子的認知,還要改變整個家庭的底層價值觀。只有父母意識到問題所在,願意徹底打破自己堅信的「唯成績論」的價值觀,這個家庭才能真正變好,孩子才能重獲力量、走出困境。
02
叛逆的本質,是一場權力鬥爭
《新周刊》:許多家長反映現在的孩子好像比以前更叛逆,在您看來,青春期叛逆的本質是什麼?
陳瑜 :我從不用「叛逆」去形容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本質,是指一個人在生長發展過程中自我意識出現的爆發期,這個詞聽起來充滿貶義,實際上只是一種自然規律。
當孩子不再在家長劃定的框架裡面行動,父母就將「叛逆」作為斥責孩子的武器,我覺得是不妥當的。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比作開車上路,在他們小時候,家長可以坐在主駕的位置上;隨著孩子長大,家長應該逐漸退到副駕、後排,只做些輔助駕駛的工作;到了孩子18歲成年,家長完全該下車,目送這輛車穩穩噹噹地開在孩子自己人生的路上。但目前來看,我們的家長最常做的事情是永遠把控著方向盤。
所謂的青春期叛逆,背後展現的其實是一場權力鬥爭——孩子作為一個不斷長大的駕駛員,理所當然地要和家長爭奪駕駛自己人生之車的權力。
而且,在這場權力鬥爭中,父母一定要讓孩子贏。如果「不願下車」的父母贏得了這場鬥爭,也就意味著這個孩子永遠沒有機會長大了。
《新周刊》:進入青春期后,不少孩子開始拒絕與父母溝通。青少年和父母溝通不暢,會有哪些原因?
陳瑜 :首先,現在許多父母的傾聽能力確實很弱。青春期的孩子其實是非常渴望溝通的,但當他們試圖發起對話時,父母卻很少真的耐著性子去傾聽,要麼一邊聽一邊刷手機,要麼覺得孩子想太多,影響學習。孩子是很敏感的,如果他們覺得你沒在聽,慢慢也就不再說了。
父母沒有啟動傾聽的姿態,就很難做到不加評判地對話,進而成為「話題終結者」。比如,孩子抱怨「我們老師真是變態」,家長往往會下意識地批評孩子不「尊師重道」,而忽略了孩子為什麼這麼說,背後承擔了多大的壓力。
家長永遠站在高位「指導」,這種不平等的對話,也會消磨孩子的溝通慾望。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正常地和家長聊起學校的事,家長馬上如臨大敵地去找班主任,搞得孩子非常難堪。明明是一件小事,家長的介入卻讓這件事變得更糟糕,那麼孩子在未來遇到同類問題的時候,也就不敢跟父母說了。
《新周刊》:但在父母的角度看來,有時候也非常糾結——孩子向自己傾訴時,到底什麼時候該出手,什麼時候該旁觀?這個尺度如何把握?
陳瑜 :正如我之前所說,學會傾聽和不加評判是特別重要的。80%的情況下,孩子的「抱怨」只是為了宣洩情緒,所以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當好孩子情緒的容器。
至於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需要幫助,這一點上家長要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在表述事件的過程中,孩子對於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其實是有思路的。家長這時候應該做的是詢問孩子:你覺得這個事情怎麼解決比較好?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幫你?
我們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問題的主導者,家長只是參謀。如果這個孩子通過和父母的討論后,理清了思路,然後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會產生超強的自信。
一邊抱怨今天的孩子太脆弱,一邊在生活中剝奪孩子獨立處理事情的機會,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03
要相信孩子有能力過好自己的人生
《新周刊》:在青春期,孩子可能會出現「14歲現象」——不再聽家長和老師的話,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大發脾氣,讓父母手足無措。家長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平穩度過這個階段呢?
陳瑜 :其實我家的孩子也有短暫的這個階段,比如說話時突然把聲音提高八度,或者話不投機突然回自己的房間,把門一摔。
這種情況發生兩三次之後,我和孩子爸爸找他好好聊了一次。首先表達了理解:「爸媽知道青春期階段的孩子激素水平發生變化,情緒會比較波動,所以我們不會怪你」。其次提供建議:「爸媽從來不是不講理的人,所以如果你有什麼不滿的情緒,可以用語言直接表達,我們一起來討論、解決」。最後,我們也坦誠地告訴他,「你這樣的情緒反應,我們的確也會有一點傷心,但這不影響我們對你的愛與支持」。那次聊天之後,這些情況再也沒有發生過。
這個階段的很多父母總感覺非常憋屈,每說一句話都生怕惹怒孩子,但青春期的孩子不是不講道理的。當家庭成員坦誠地相互表達情感,他們一定會有所思所想。反之,如果跟他們硬杠,只會火上澆油。
《新周刊》:在如今急速變化的時代,現在的父母到底怎樣才算是真正地支持孩子?
陳瑜 :真正做到支持,首先要打心眼裡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過好自己的人生。
許多的父母對此是不確信的,他們認為自己今天所獲得的所有成就,稍不努力就會灰飛煙滅。所以當孩子沒有按照他們試驗過的路徑走,會萬分焦慮。這份不安全感付諸教育上,就是高控制感,這反而會擠壓孩子的生長空間。
其實人生不就是一個不停地做選擇,然後為自己的選擇買單的過程嗎?孩子可以從小就擁有全然的自由,但自由永遠是與責任並存的。比如,他自己選擇了不做作業,就要承擔考試成績不好的代價。
不要總想著去「救」孩子,人成長不可能不犯錯。小時候捨不得孩子摔跤,一路扶著走,等他成年後跌一個大跟頭,那時的代價要大得多。教會孩子獨立行走,在他每一次跌倒時,跟他一起複盤、總結經驗,為他鼓勁,這才是我們做家長給孩子的愛和支持。
《新周刊》:您是否認同,成為父母之前需要培訓,或者「持證上崗」呢?
陳瑜 :當父母要考證,我完全不支持,但是我始終覺得父母是需要學習、成長的。
這幾年以來,我訪談過許多父母,他們或是焦慮不堪,逼著孩子讀書,或是充滿智慧地陪伴、引領孩子。無論哪種教育方式,本質上都是想讓孩子在如今教育競爭空前激烈的局面里走得更好一點,或者說,幫孩子們「突圍」。
但是時代的變化實在太快,用我們以前讀書時的思維去養育現在的孩子,一定會產生巨大的衝突。家長們除了學習與孩子身心成長相關的知識,也應該進一步拓展自己的認知世界。
有時候孩子會覺得跟家長聊天非常的乏味,除了問成績,就是飲食冷暖。事實上,對時政的觀點,對科技發展的觀察,以及家長本身所從事的專業,都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只有家長關注的世界足夠大,才能和孩子在更廣闊的層面上開展對話,親子間的關係才能更融洽。
為人父母是一趟萬般艱辛的旅程,卻也是一次自我成長的美好契機。無論面對外界的何種壓力和難題,做孩子有愛的保護者和堅定的支持者,我們總能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