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諸葛亮仙逝1790周年,為什麼被網友吐槽?

京港台:2024-5-23 09: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 評論( 4 )  | 我來說幾句

紀念諸葛亮仙逝1790周年,為什麼被網友吐槽?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不久前,河南南陽辦了場「紀念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談會」。據微信公眾號「南陽考古」,這場座談會由南陽市社科聯、南陽文物保護研究院、南陽諸葛亮研究會主辦,南陽卧龍崗文化園協辦,山東臨沂諸葛亮出生地、河南南陽諸葛亮躬耕地、陝西漢中諸葛亮長眠地「三省三地」專家學者代表相約南陽,共同緬懷千古名相諸葛亮。

  

  圖片來源:河南日報

  南陽市社科聯一名參與該座談會的工作人員回應稱,活動經費來自另一主辦方,其性質為民間社會團體。該工作人員還表示,此次座談會收到多篇學術論文,「我們要收集整理,進一步提煉其中的精神。」

  儘管主辦方回應了網友關心的經費問題,但「紀念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談會」還是引發了一場網路「吐槽大會」。有網友調侃:就不能再等10年,湊夠1800年座談會嗎?也有網友質疑:歷史名人這麼多,辦得過來嗎?

  網友的吐槽,代表了對類似座談會「祛魅」的民意。此前,重慶、成都有相關機構曾舉辦「紀念劉備託孤1800周年學術研討會」,也引發了網路熱議。其共同點是借著知名歷史人物、事件,「一本正經」地舉辦會議,但在網友眼裡,卻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拿這場「紀念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談會來說,究竟是為了悼念諸葛亮,還是對諸葛亮進行嚴肅的學術研究和討論?如果是前者,那麼正如網友所言,對生活年代距今甚遠的歷史人物開展追思活動,需要更加充分的理由、更恰當的形式;如果是後者,學術研究本不應該摻雜過多的情感,以「紀念諸葛亮仙逝」而不是對諸葛亮生平事迹進行考證為主題,不像學術研討應有的姿態。

  據報道,這場座談會的內容涉及諸葛亮生平事迹、治國理念、勤政思想、後世影響及當代價值。對於嚴肅的學術研究而言,能解釋清楚其中一個方面的問題就殊為不易,很多歷史研究甚至只是聚焦歷史人物的非常具體的細節。如此寬泛的主題設置,更有可能讓與會者各說各的,難以產生真正的學術交流與思想交鋒。

  根據「南陽考古」公開的部分與會者發言,有關方面組織這場座談會,還有出於傳承和弘揚諸葛亮文化、擦亮南陽城市文化品牌的考慮。諸葛亮作為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其生前事迹和精神當然屬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可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一場「圈子裡」的座談會究竟能夠起到多少實效?這場座談會引髮網友吐槽,也是因為大家對類似「端著架子」的文化活動實在「不感冒」。

  近年來,不少地方在傳統文化傳播方面拿出了不少好點子,優秀傳統文化的公眾認知度明顯提升。比如,有的地方通過影視、歌舞、戲劇等方式,打造爆款文化產品;有的地方深挖歷史遺產價值內涵,推出文創、傳統服飾等周邊產品;也有地方通過建設一體化文旅項目,為參觀者提供沉浸式體驗。這些傳統文化傳播案例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面向大眾,以符合現代傳播規律的方式開展活動。

  如今,「紀念諸葛亮仙逝1790周年」以公眾眼裡「無厘頭」的姿態出圈,恐怕既不是主辦方希望看到的結果,也不符合當地發展利益和群眾願望。在網路留言區,也有網友拿同樣與諸葛亮有著密切關聯的湖北襄陽舉例,讚賞當地近年來在文旅融合方面做出的矚目成績,勉勵南陽要「加把勁了」。

  如果是學術討論,那麼就要以更高的學術標準,努力產生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如果是文化傳播,那麼就應該追求更「接地氣」,用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爭取傳播實效。如果一場座談會辦成「四不像」,引髮網友的吐槽也就在所難免了。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4 22:2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