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用電漲價」被闢謠背後,誰來決定電價

京港台:2024-5-16 05:22| 來源:貝殼財經 | 評論( 3 )  | 我來說幾句

居民用電漲價」被闢謠背後,誰來決定電價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夏季用電高峰在即,一則「6月1日起居民用電漲價」的傳聞迅速席捲關注。

  5月14日,北京、上海兩地國家電網95598熱線工作人員均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未收到電價調整相關通知,「暫時未收到價格主管部門發布的相關政策文件,也沒有收到供電公司相關通知,電價調整信息應該是不屬實的。」工作人員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一般來說,電價調整前,供電公司都會提前公示,建議以供電公司官方渠道公布的消息為準。

  居民電價具體是怎樣定價的?據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居民電價執行目錄銷售電價政策,即由政府定價。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目前各地執行的電價標準實質均為階梯電價與峰谷分時電價的複合,雖然各地具體細則有所區別,但思路均是如此。

  實際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居民電價偏低,工商業電價偏高。近年推動居民電價改革的政策信號並不鮮見,但依然難以落地。業內人士認為,改革的趨勢是必然的,但何時進行與如何進行尚未明確。

  01

  「居民用電漲價」傳聞被闢謠

  電價由誰決定

  一則「6月1日起居民用電漲價」的傳聞迅速席捲關注,並被多地闢謠。

  5月14日,國家電網95598熱線工作人員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未收到價格主管部門發布的相關政策文件,也沒有收到供電公司相關通知,電價調整信息應該是不屬實的。

  該工作人員表示,一般來說,電價調整前,供電公司都會提前公示,建議以供電公司官方渠道公布的消息為準。

  作為居民消費中的一筆重要日常開支,居民電價是如何決定的?

  居民電價並非由市場化決定,而是由電網企業保障供應,執行目錄銷售電價政策,換言之即由政府定價。國家發改委明確各地要優先將低價電源用於保障居民、農業用電。

  至於每一度居民用電的具體價格如何確定,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目前各地執行的電價標準實質均為階梯電價與峰谷分時電價的複合,雖然各地具體細則有所區別,但思路均是如此。階梯電價制度是按居民用電量的多少分段計價,峰谷分時電價則是鼓勵居民合理安排用電時間,將較大的用電需求安排在晚間等供電充足、電價較低的時段。

  北京市發改委2023年8月公示的北京市居民生活用電電價表顯示,居民每月用電量劃分為三檔,電價實行分檔遞增。第一檔電量為240千瓦時及以下的電量,電價標準為0.4883元/千瓦時(不滿1千伏)和0.4783元/千瓦時(1千伏及以上)。

  

  來源:北京市發改委官網

  國家電網公示的上海市居民銷售電價表顯示,上海市居民用電在採取階梯電價的同時區分峰谷時段,居民用戶在第一檔0至3120千瓦時電量區間內,峰時段(6-22時)電價為0.617元/千瓦時,谷時段(22時-次日6時)電價為0.307元/千瓦時。

  

  來源:國家電網

  由於居民用電的民生保障屬性,多地電價已有較長時間未發生變化。

  國家電網95598熱線工作人員向貝殼財經記者確認,上海市居民用電目前繼續執行2012年頒布實施的居民目錄電價。

  02

  居民電價改革尚在路上

  居民電價改革已是探討多年的話題,但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頗為不易。

  2021年曾是近年居民電價改革政策信號最明顯的一年。

  國網能源研究院2021年3月發布的一份《我國電價的國際比較分析》顯示,在國際上,與35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相比較,與新興經濟體國家相比較,與美國相比較,我國電價均處於較低水平。

  該分析稱,從居民用戶銷售電價看,2019年,35個OECD國家的居民電價平均為每千瓦時1.352元;我國為0.542元,僅佔35國平均水平的40%,在36個國家中列倒數第二位。

  從居民/工業比價關係看,2019年,35個可獲得公開數據OECD國家的居民電價平均為工業電價的1.53倍;我國居民/工業比價為0.85倍,在36個國家中處於倒數第二位。

  2021年6月,國家發改委在答網民留言時回復表示,長期以來我國試行較低的居民用電價格,居民電價較大幅度低於供電成本,是因為工商用戶承擔了相應的交叉補貼。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居民電價偏低,工商業電價偏高。

  「按照進一步深化電價市場化改革要求,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逐步緩解電價交叉補貼,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電成本、供求關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居民電價機制。」發改委在上述回復中表示。

  經歷了鋪墊后,2021年7月,發改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重點放在進一步完善峰谷電價機制,包括完善峰谷電價機制、合理確定峰谷電價價差、建立尖峰電價機制等,未涉及對階梯電價各檔電量和電價的調整。

  居民電價改革之所以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據林伯強介紹,一方面在於居民用電涉及民生,較為敏感,另一方面在於目前居民用電量整體佔比較小,相應的改革緊迫性較弱,如未來居民用電量顯著提升,可以預見將倒逼政策進行改革。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92241億千瓦時,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3524億千瓦時,佔比僅為14.66%,其餘85.34%的用電量全部來自第一、二、三產業。

  電價調整的傳言雖被證實不屬實,但能夠引起廣泛社會關注,或在於其推升通脹的可能性。

  天風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宋雪濤5月撰文提出,自2016年以來,公用事業價格的波動較小,水電燃料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一直在-1.3%到4.5%左右的區間內波動。按照居民現金消費支出估算,水電燃料占居民消費的比重在5%左右,其中電費是大頭,電力、燃氣、水占居民消費的比重分別為3.9%、1%、0.2%。低波動和低佔比,使得公用事業價格對CPI的貢獻在過去往往不超過0.3個百分點。

  宋雪濤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水電燃氣等公用事業價格上漲,並不會推升通脹。其一就算數結果而言,公用事業價格對於通脹貢獻極小,其二公用事業價格的上漲會由居民通過消費行為進行消化,例如減少使用量等。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7 20: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