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科創賽「代理人戰爭」?北郵學生舉報的細節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2019年,第十九屆北京市中小學生金鵬科技論壇展示交流活動。朝陽區政府官網圖
近日,北京郵電大學15名研究生聯名舉報導師存在師德師風問題,舉報材料里一處細節引人關註:導師指令兩名研究生幫自己讀初中的女兒做科創比賽項目,結果並未獲獎,研究生被指責「連初中的事情都做不好」。
連研究生都搞不定的初中比賽究竟是什麼?舉報材料顯示,該比賽名為「第二十四屆海淀區中小學生金鵬科技論壇」,小學一年級至高三的學生均可參加。上一屆北京市初中組獲獎名單顯示,部分學生的研究項目較為高端,如利用天文圖像搜尋小行星、診斷早期肺癌、阿爾茨海默症相關研究,以及無人駕駛領域的探索。
中小學科創比賽並不罕見,2022年,由教育部認定的全國性科創比賽有23個。有網友認為,一些科創比賽的研究項目遠超中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排除背後有父母以隱蔽方式替孩子打比賽。這類比賽被調侃為「代理人戰爭」,其真實性與公平性受到質疑。
4月17日上午,北京市中小學生金鵬科技論壇(以下簡稱金鵬論壇)組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真正的市賽一等獎,不是網上流傳的那些,我覺得90%以上是非常接地氣的小項目。公眾覺得題目很高大上,就把它等同於研究論文的高大上,其實項目本身是基於(學生)自身認知水平的。」
成績是否影響升學
金鵬論壇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每年舉辦一屆,至今已辦24屆。學生參賽項目可分為三大類,分別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發明創造。據第24屆金鵬論壇活動方案介紹,創辦金鵬論壇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參加科技實踐活動的平台,引導學生在求實、體驗、探索、創新的科技實踐中成長」。
「根據教育部所出台的(政策),所有競賽成績不與任何升學掛鉤。這明確列印在我們的獲獎證書上面。」上述組委會負責人表示。
雖然政策規定,不得將競賽結果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的依據及高考加分項目,但有的學校仍將其與自主招生等掛鉤。一位不願具名的金鵬論壇評委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近兩年參加該項賽事的學生人數明顯增多。其背後原因,除了國家教育政策對中小學科創工作有所傾斜,也與不少學校設立科技特長生招生名額有關。查詢人大附中、北京101中學等的招生簡章,獲得金鵬論壇獎項被列為報名條件之一。
「這會加劇學生和家長功利地對待這樣的競賽。」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分析,對於學生來說,不需要研究高大上的科研項目,也不需要攻克難題,而是要考察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其中有多少自己的創新思維。
這與金鵬論壇組委會的宗旨不謀而合,組委會多次強調參評項目必須由學生獨立完成,「學生應自己選題、自己設計、自己研究、自己撰寫」「如有剽竊、抄襲他人研究成果或其他學術不端情況,一律不予參評」。
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明顯高出中小學生水平的參賽項目並不少見。北京一家競賽培訓機構工作人員稱:「歷屆的作品,水平基本上都是大學的畢業論文或者研究生的研究項目了。」
「這種情況很普遍。」華中某985高校教授杜超(化名)常到中小學開展科普教育。就第23屆金鵬論壇市賽獲獎名單,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舉例,「基於光譜分析的智能遠程火災報警裝置」「基於PID斷續足跡追蹤以及視覺避障鎖定的生物保護機器人」,感嘆「連成年人都聽不懂」。對於小學低年級組(1-4年級)一名學生做出的「睡眠剝奪對小鼠記憶和情緒的影響」研究,杜超疑惑,「動物模型是哪來的?這是很高級的研究,因為它涉及心理、神經等學科,我都做不了」。
杜超認為,科創比賽是為了激發未成年人的科學興趣,培養或挖掘未成年人對科學的創新和想象力,而不是直接照搬成年人的研究套路,「不要揠苗助長是最好的」。
此類爭論已非第一次發生。2020年,一個「小學生研究癌症」的獲獎項目讓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以下簡稱青創賽)備受爭議,該學生研究項目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髮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經核查,這名學生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勇彬之子。此後雲南省青創賽組委會撤銷了該項目省級一等獎,理由為: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
2018年,武漢大學教授李紅良的女兒憑藉「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獲青創賽三等獎,也被網友質疑其中有貓膩。后經武漢科協調查,認為該研究系學生獨立完成,認可其成果作品。
金鵬論壇組委會負責人說,大部分獲獎項目「接地氣」,也有一些走進實驗室的項目,公眾看題目看不懂,「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就是專註於去研究一個項目的話,這些東西是完全可以在一年或兩年的時間裡面做出來的」。
實際上,在質疑真實性之外,另一種爭議聲便是中小學升學內卷。孩子從小接受某些帶有特長加分屬性的專業培訓,已是許多「雞娃」家長的選擇路徑。
「成人痕迹,建議淘汰」
多名高校、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小學科創比賽中,家長、老師、培訓機構過度參與較為普遍,甚至有資源的父母會直接拿研究生的論文改一改,署上孩子的名就去參賽了。
中小學科創比賽,成年人能多大程度參與?熊丙奇認為,科創比賽的過程應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包括找資料、做實驗,父母能夠做的僅是給孩子提供相應的資源。
杜超認為,如果有導師指導中小學生項目,不是壞事。但是如何鑒定主要參與者的貢獻,確實是難題。
作為把關人,金鵬論壇評審委員會由高校教授、科研院所研究員等科技教育專家組成。北京一位「雙一流」高校教授曾擔任該賽事評審專家,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果他在評審過程中發現項目「成人痕迹太重」,學生參與度不夠,他會將評分打得稍微低一點。
北京某著名高校教授、另一位金鵬論壇評委自稱遵循更加嚴格的標準。「尤其是小學和初中的項目,我們明顯感覺到它是一篇碩士或博士論文的話,肯定不會讓它進入到(下一環節),不管它做得多麼規範。相反,做得越規範越說明不是孩子自己做的,我們就會打上『成人痕迹,建議淘汰』。」
對於北郵涉事導師的女兒參加金鵬論壇卻被淘汰一事,在受訪的一位評委看來,不排除是項目成人痕迹太重導致的。
前述高校教授評委介紹,為保證賽事的公正性,金鵬論壇除了提交論文外,還要求學生提交觀察日記、研究計劃等過程性材料,還有答辯環節,「沒有答辯,你看不出來孩子到底水平怎麼樣」。評委也是輪換制,三個評委共同打分取平均分。
並非所有項目的成人參與度都高。該評委提到,有位學生的參賽項目是觀鳥,「他那本觀鳥的手冊都磨邊兒了,那說明孩子經常翻看。還有一個三年級的小孩好奇火龍果里的黑點是什麼,他就取下黑點種了,每天觀察,最後也獲獎了」。
該評委稱,當前,金鵬論壇仍以鼓勵為主,獲獎項目佔比較高;但是「一等獎和二等獎不會超過40%,如果真的不是孩子做的,上一等獎的可能性太小了,評得很慎重」。
上述組委會相關負責人強調,「凡是發現有學術不端行為,予以淘汰處理,同時會反饋給各區教委,通過他們去跟輔導教師、學校溝通」。其介紹,組委會成立了仲裁委員會,建立了成績複議制度,通過初評、複評、終評答辯三個環節,對參賽學生是否真正參與進行層層複核。
輔導機構「兜底」
評委自認評審標準嚴格,但是市面上針對這類比賽的輔導手段也較隱蔽。
南方周末記者以家長身份諮詢北京兩家提供金鵬論壇參賽輔導的機構,一家收費2萬元,另一家收費4萬元,均提供從選題確定、研究方案、收集資料、實驗操作、研究報告、複賽答辯等全過程輔導。此外,淘寶、閑魚等平台也有賣家提供「個性定製作品」等服務,自稱「專業指導、獲獎率高」。
為了使研究項目更貼合學生生活,在選題開始前,輔導機構會與學生交談,根據學生的興趣以及當下熱點話題推薦一些合適的選題,比如養老、校園暴力、水質檢測等,「越貼近生活實際,評委就會覺得越真實」。一名機構工作人員說,對於一些明顯不符合學生年齡的研究,比如關於宇宙或者治療癌症的,「這些評委一看就會覺得有代做的可能」。
「選題非常重要,我們三分之一的輔導時間都會用於確定選題。」為了提高得獎的概率,該輔導機構會將往年的獲獎作品進行分析,得出哪些類型的作品獲獎比較多。選題確定以後,輔導老師會根據選題制定具體的輔導方案,比如如何設計調研問卷,實驗如何開展,論文的框架是什麼,答辯怎麼預演等。
該輔導機構建議,盡量讓學生參與進來,「如果他一點都不參與,那最後的答辯肯定是不行的」。另一家輔導機構更為直白,「家長只管拍照(留下孩子參與證明),研究過程中所有的方案都是我們導師團隊出」。
對於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否吃透該研究項目,一家輔導機構的工作人員直言:「我們在裡面起到兩個作用,一個是主導的作用,另一個是兜底的作用。」他解釋,如果孩子能參與50%,那剩下的一半就由老師做;如果他只能參與10%,那九成都由老師負責;如果孩子什麼都不做的話,「我們老師也是能夠兜底的」。
該輔導機構介紹,他們專業課的老師有六七個,此前都帶過多屆競賽,甚至有的還做過競賽評委。另一家輔導機構師資更為雄厚,宣傳手冊上提到有國內頂尖高校的碩士、博士超500人,會根據選題方向匹配師資,如天文類匹配國家天文台、北師大、北大,生命科學匹配清華、北林、北大、中國農大,創造發明匹配北科大、北航、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匹配人大。
兩個機構均承諾,若第一年不獲獎,第二年免費輔導參賽。同時,學生完成的科創項目還能「一稿多投」,比如參加金鵬論壇的項目也可以同時投青創賽、北京市小院士科技教育活動等比賽。
「這種東西是很容易鑒別出來的,它(輔導機構)的模式和套路非常清晰。」金鵬論壇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可以通過層層評審約束輔導機構對競賽的干擾;例如終評答辯這一「試金石」,提問會涉及非常細節的實驗操作,如果參賽者沒有真正參與或一知半解,將難以逃過評審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