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20多年活寡,送走了200多年的江山,她卻是...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清朝有過不少太后,最出名的其實就是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前兩人的境遇不同,後世對她們的評價也大相徑庭,對於隆裕太后而言,恐怕許多人的眼中,往往就是怯懦無能的代表。在某些野史之中,還將她描述成心狠手辣之輩,完全是個弱化版的慈禧。然而,在小珏看來,她可能是最被低估的清朝太后。
毫無疑問,隆裕是一個苦命人。她是慈禧的弟弟葉赫那拉·桂祥之女,名叫靜芬。也就是憑藉著這一層關係,她成為了光緒的皇后。據說,經過重重篩選,剩下五名秀女站在慈禧和光緒的面前。然而,光緒既沒有選擇靜芬,也沒有選擇後來專寵的珍妃,而是走向了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還是慈禧緊急叫停,才讓靜芬最終脫穎而出。
強扭的瓜不甜,隆裕在光緒時期,始終沒有得到寵愛。光緒甚至連與她見面都不願意,原因也很簡單,我們看到隆裕現存的照片就不難猜測,她的長相實在不敢恭維。美國傳教士赫德蘭就在《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寫道:
隆裕皇后長得一點都不好看。她稍微有點駝背,瘦骨嶙峋。臉很長,膚色灰黃,牙齒大多是蛀牙。
光緒不喜歡她,就連一手提攜她的慈禧,也並不喜歡她。慈禧看中她當皇帝,無非是自己的血緣關係。慈禧一開始,甚至更喜歡活潑可愛的珍妃,認為在她的身上才有自己當年的影子。隆裕每次跟隨慈禧出行,就如同小跟班一樣,但慈禧還嫌棄他木訥,看著她就心煩。
皇后管理三宮六院,但在光緒朝,隆裕能管的人不過就是瑾妃、珍妃而已。瑾妃還好,珍妃仗著皇帝的寵愛,又何曾把她放在眼裡。根據信修明在《老太監的回憶》記錄中,隆裕當年的生活是何等凄涼:
(皇后)在宮廷里名有六宮之權,其實受制於太后和皇帝,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對太監也不敢驕傲自尊,每日必至兩宮,早晚請安,請安完畢,只有閉宮自守,心中惴惴,惟憂鬱而已。
她與光緒成親二十多年,一直沒有解開過心結,珍妃在世時如此,珍妃你過世后更是如此。這二十來年的時光,隆裕就守了二十多年的活寡。直到光緒、慈禧駕崩后,她被尊為皇太后,抱著溥儀臨朝,看起來是熬出頭了。
然而,她這個垂簾聽政與自己的姑母卻完全不同。朝堂之中由攝政王載灃說了算,然而載灃卻目光短淺,毫無能力,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武昌起義之後,載灃黯然下野,時代的風雲這才將隆裕推到了真正的前台,由她短暫地掌握中國的命運。
後來的事情我們知道了,隆裕在革命的烈火之中,無計可施,只好聽從袁世凱的安排,頒發了《清帝退位詔書》。從她的手中,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得以終結,當時很多媒體盛譽她為「最先醒來的人」。然而,許多人卻始終認為,她是毫無能力才不折騰。其實,隆裕善良、識大體,才是和平如此快速到來的原因。
當時,辛亥革命的形勢雖然一片大好,但清政府的勢力還很強,尤其是北方諸多省份並沒有投向革命黨,還有幾十萬的武裝軍隊。如果隆裕不識大體,視人民如同草芥,一聲令下將會有多少生靈塗炭,將會造成多少血流成河的戰役。
辛亥革命不是一揮而就的,在那幾個月時間內,她沒有用血腥的手段對付革命黨人,也沒有對周圍的人進行過任何責難和加罪。她在慈禧身邊多年,耳濡目染經歷多次重大決策。野史中說她心狠手辣,在這關鍵時刻,大權在握的時候,怎麼沒有一點跡象。
說到底,她就不是權力欲太強的婦人,她就不是歹毒之輩。她能分清到底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利益重要,還是全天下的安危重要。她寧可成為你愛新覺羅家族的罪人,也沒有當民族的罪人。就像她在清帝退位之前對袁世凱所說的:「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隆裕在清朝滅亡的一年後就去世了,她的一生彷彿就是為了結束帝制而來。也就是這一件事,北洋政府給予了她「女中堯舜」的評價。現代人的誤解,與之成為鮮明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