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時代:如何改造一個適合獨自老去的家?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所有人都曾年輕,但年輕人不曾老過。
在這個避忌衰老與死亡的國度,「老后」如同一隻黑盒。
沒人能確切地說出盒中是怎樣的光景,未知折射著最無解的恐怖。即將成為超高齡少子化社會一員的我們,甚至很難找到一個參照坐標,來傾盡這杯焦慮的苦酒。
老后究竟是怎樣的滋味?現在如何做,才能在未來養好老?這是寫給年輕人的系列老年報道。
歡迎翻開《老后說明書》,今天我們來聊「適老化改造」。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木子童
編輯、製圖丨渣渣郡
本文首發於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老去之後,我不想成為一座孤島。」
在豆瓣小組【"適老化改造"促進會】,37045個尚未步入老年的組員已經開始為將來操心。
他們自稱「未來的老人」,擔心當自己或父母老去時,遭遇當下老年人所面臨的相同困境。因此他們希望「將我們生活的世界,改造成一個老年人也能夠安全、幸福地度過餘生的世界」。
而實現這一願望的起點,就是「家的適老化改造」。
所謂適老化改造,就是針對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行動特點,對不適宜其生活的舊起居環境進行升級改造。它繁雜而瑣細,看起來沒啥了不起,但這些對老人十分重要的細節,卻常常被遺忘與忽略。
春節過後,劉孟飛被蜂擁而來的訂單淹沒。
作為北京這家設計工作室唯一的適老化改造設計師,所有適老化需求都彙集向她:「真的接不動了,我這一個月接了大概有七八個。」
在劉孟飛的承接極限后,需求還在不斷湧來。
有些是家裡父母受傷患病後的剛需,有些只是未雨綢繆的早做準備。
「適老化改造」概念在中國並不新鮮,清華大學周燕珉教授等學者早在10年前就開始科普,但在2019年前,很少有人談論,要說真正火起來,還是疫情開始后的這幾年。
趨勢很快從線下傳遞到網際網路。
2021年上海,本哲建築合伙人趙桂軍感覺到了適老化改造的升溫。社媒有關適老化改造的討論多了起來,他所發布的相關帖子,流量也走了起來。
不久后,正準備老房翻修的北京姑娘Aki刷到「適老化改造」,立刻動了給父母安排的念頭。
父母剛剛65歲,還算60-74歲年齡段的低齡老人,本不急於適老化,但Aki想,那一天總會到來,不如趁著翻修一併做完。
另外,做為不婚主義者,Aki在孝心之外也有私心,她很好奇,適老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到老人。
在模糊的概念里,適老化似乎挺簡單——加幾個扶手、選幾張不帶稜角的桌椅——重點就一個,別讓爸媽別摔壞了。
可在輪椅上使用的無地櫃式檯面丨受訪者己由科技提供
鑒於對適老化改造的初始印象,Aki本想「自己搞搞」,沒想到看得越多,越沒了底氣。
適老化改造中,「防摔傷」確實是重中之重。
俗話說,好好的老人,就怕摔,摔倒是我國65歲以上老人因傷致死的頭號原因。
據研究測算,我國每年約有2000萬老人在家中摔倒,因此受傷的比例接近80%。75歲以上老人中因跌倒致髖骨骨折的,有半數無法存活超過一年。
但防摔傷的適老化改造遠不止安幾個扶手這樣簡單。
很多細節是Aki完全未曾設想過的。
單論一個「門」,就有很多門道。
比如門把手,最好不要選擇圓把手,因為圓形不好抓握,不方便老人用力,同時也不要選擇直把手,因為直把手的末端,更容易勾到衣袖、扣子,老人很可能因此被帶倒在地。
最好的款式是直把帶一個圓潤的彎曲,末端向內回彎,就免去了這種苦惱。
周燕珉《適老家裝圖集》
門的可開合高度也至關重要,這來自設計師劉孟飛分享的親身經歷。
一般的房門,把手在中部高度,只要正常站立都可以輕鬆開門。但在一種特殊情況下,這種門就成了無法開啟的死門——當老人摔倒在地的時候。
不僅如此,如果門是向內開的,那麼老人的身體還可能堵住門口,阻礙求援和救援。
要想避免這種意外,只能選擇可從底部打開的推拉門或小摺疊門。
廚房檯面要矮,契合老人的體態,最好實現可升降,以便輪椅和站姿操作切換。
陽台窗戶下部要設置固定扇區域,避免老人開窗時碰翻窗台上的花草瓶罐。
照明不可太亮,也不可太暗,照顧老人退化的視覺,盡量不使用聚光源,而使用暖白光的散光。
主要通道預留至少90cm寬度,以便輪椅通過,重症老人家中最好預備120cm寬度,以防需要擔架通行。
……
可在輪椅上使用的無地櫃式檯面丨受訪者己由科技提供
樁樁件件,類似的細節之處,2011年出版的教材《老年住宅》寫了足足360頁。
Aki發現,適老化改造不僅僅是購買各種適老化用品給家裡「打補丁」,更是一門支持老人安全、獨立生活的系統性科學。
然而,步入老齡化時代的人們,對這門科學卻知之甚少,常常只看到「物質」,而忽略了氣候的「精神」。
適老化改造,治的不光是老房子的毛病,也是人的心病。
每一位適老化設計師都在交流中,都提到了「尊嚴」與「尊重」。
老人需要尊嚴,設計要予以尊重,營造讓老人能夠有尊嚴地生活的環境。
人一旦開始衰老,似乎就被剝落了個性,每個人都被塞進名為「老人」的刻板印象之中,不再是張三李四王五,而是那個爺爺、那個奶奶,但顯然,這不可能。
趙桂軍提到一組有趣的數據。
通常認知里,最常見的適老化改造就是裝扶手。然而趙桂軍經手的十幾個設計項目中,只有一家人安裝了真正的扶手。
不是因為這家人需要——奶奶72歲,精神矍鑠、身體健康——而是因為只有這位奶奶表示不介意家裡出現扶手,不介意出現毫無遮掩的「助老工具」。
圖丨受訪者趙桂軍提供
更多的老人會因為「扶手」、「適老」等字眼而抗拒。
脾氣好些的,便別開眼說:「誒呀,不要亂花錢。」
脾氣差些的,已經放起狠話:「我不要!等我真用上這些,那我也快死了!等我死了,這家你想怎麼折騰怎麼折騰!」
抗拒除了基於經濟考慮,也基於一種簡單的聯想:接受適老化就如同接受拐杖,承認自己走不動了,承認衰老已經到來。
沒有人喜歡承認衰老,沒有人想成為「沒用的人」,同時衰老也意味著恐懼,因為衰老的盡頭便是永恆而寂靜的黑暗。
年輕一代可以毫無恐懼地談論衰老,因為我們與死亡之間,還隔著父輩的身影,而在父輩與死亡之間,已是一覽無餘。
圖丨受訪者趙桂軍提供
於是,趙桂軍會使用一些小手段,把「扶手」隱藏起來。
比如在老人的行動路徑上,安排一組抽屜,抽屜拉手加固,且做成易於抓握的形態,這樣老人就可以以此作為借力點。
或者做一扇虛木格隔斷,木格的間隙可以輕易插進手掌,形成欄桿一樣的助力。
這些隱性設計作用不會告知老人,老人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享受便利:
「老人他需要被尊重,這很重要。」
圖丨受訪者趙桂軍提供
尊重也包括老人的習慣,不論那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
一位上海阿姨,喜歡收東西,家裡什麼都囤,包括垃圾袋和橡皮筋。女兒說:「我媽喜歡收東西,如果沒有一個地方給她放,我們有可能待不下去。」
於是趙桂軍為阿姨特意設計了一個相當寬敞的儲物空間,這個決定讓他相當不舍:「這可是上海,你知道嗎,她們那一個平6萬啊!」
3.1平方的寶貴空間,用來堆放垃圾袋雜物,確實有點奢侈,但他還是給了:「我覺得應該給,為什麼給?因為老人她去收東西,從心理學上來說,她這時候是沒有安全感的,要給老人多一點關心」
價值近20萬的奢侈儲物間丨受訪者趙桂軍提供
當然,設計也能引導老人重新審視生活與居住空間,從而改變生活習慣。
一位北京阿姨,同樣像只倉鼠,東西有進無出:「一進她家,堆得哪哪都是東西。」
劉孟飛動之以斷舍離,曉之以每平方房價,並以乾淨整潔的飲茶空間為誘惑,終於讓嗜茶如命的阿姨開始捨得扔東西。衣服鞋子扔掉許多,其餘全部收納,唯獨留下一整面牆展示阿姨的茶葉收藏。
改造后,阿姨神清氣爽,常常邀閨蜜來家品茶。
沒有人能真正拒絕一個舒適的空間,曾經抗拒的倔強老人們紛紛真香了。
改造后貼合老年需求的房間,把許多曾被奪走的自由還給了老人:坐輪椅的奶奶能去廚房炒菜、家裡沒廁所的爺爺可以敞開了喝水。
趙桂軍:「我做的工作是延緩老年人老去的時間,利用國外的一些軟性地面抬高材質,這樣的空間讓他很舒服很安全,他身體機能的退化化就不會那麼快,這一點我在自己父親的過程里是一直能感受到的。」
那麼什麼時間開始適老化改造最為合適?
龔娟認為,越早越好。
2年前以合伙人身份加入己由科技公司后,她一直專註於適老化改造行業。
經手眾多政府、銀行、商業設施的適老化改造項目,也看過許多私宅適老化改造,龔娟非常可惜,自己沒能更早點了解適老化改造。
2019年,父親患老年痴獃,母親照顧父親非常辛苦。不光要幫父親洗澡,還要每天做3頓飯,對於上歲數的母親來說,做3頓飯,就意味著要在廚房站上至少2個小時,十分消耗體力。老式房子的衛生間也非常狹小,不到3平方米,廁位是蹲坑,且不方便照料者施展。
當時,龔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辭去高薪工作,儘力幫母親分擔。
「直到我接觸到適老化改造,我才意識到那幾年如果我們家裡有做適老化改造,其實是很大程度上可以減輕我媽媽的壓力的。」
兼顧美觀與實用性的燈帶扶手丨受訪者己由科技提供
作為一位目前單身的70后女性,她常常思考獨身主義者的未來:
「要有前置適老化改造的理念,如果沒有這個理念,到時投入的時間金錢就會更多。」
不論是普通家庭、丁克家庭還是獨身主義者,如果有裝修房子的機會,都最好記得考慮適老化。
適老化改造並不是一個只能發生在老年階段的動作。實際上,在老齡化程度更加深刻的日本,甚至沒有「適老化改造」這種說法。
在日本,做「適老居家改造」就是「住宅改修」,也就是說,它被定義為裝修的一種普通項目。因為毫不出奇,所以沒有必要單獨拎出來作為一個新名詞。
日本大多數住宅在建造、裝修的那一刻,就已經完成適老化改造。因為在名為《關於確保老年人居住穩定的法律》中,已經給出了極為詳盡的適老化改造標準。
在房主年輕時,扶手等許多裝置不必安裝,但設計師會為未來留出空間。一旦房主有了需要,只要在預留空間中安裝上相應設備即可。
通道較寬、沒有門檻的房間,並不會給年輕房主帶來不悅,而在他們年老時,這就將變成輪椅通行的生命通道。
基本的適老化改造費用,國民介護保險還可以報銷。
在中國,適老化改造也將變得越來越普及和普通。
根據中國「9073」的養老居住格局,90%老年人要通過家庭照顧養老,只有3%老人能入住養老院,其餘7%老人依靠社區養老。
這符合國情,「死也要死在家裡邊」堪稱中華血脈刻在DNA里的執拗。多項調查顯示,80-90%的中國老年人希望居家養老。
也就是說,「家」將是大多數中國老人最後的歸宿,當衰弱使老人的活動半徑坍縮,「家」就是世界的全部。
不幸的是,如你我所知,中國絕大多數房屋都並不適合衰弱的老人長期居住。
而經歷過特殊時期的我們都很清楚,日復一日困在一個不舒適的房間里會有多痛苦。
在那樣一天到來前,為自己準備一個適合獨自老去的空間,是今日之我對明日之我的負責。
最後,說一點最實際的問題,適老化改造說得如此天花亂墜,普通人改得起嗎?
改得起,但豐儉由人。
最簡單的微改造,只需3000-1萬元,就可以進行防摔、老舊房水電改造等項目。基本不大興土木,只是縫縫補補,解決的,是老人生活中最緊迫發愁的問題。
3000元微改造套餐包含項目丨受訪者己由科技提供
再進一步,衛生間、廚房整包的局部改造,價格在2-5萬之間,相當於局部的一次翻修。
至於全屋改造,則要至少10萬元,其中包括設計費用和施工裝修。
不同的設計師設計費用不盡相同,一個80平的房子,設計費可能在2.4萬-6萬元不等。
房間使用的適老化產品也會影響最終成本,日本整體衛浴、進口地板、廚衛器具價格相對昂貴。而國內廠商的平替能做到進口產品價格的近五分之一。
配合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政府面向經濟困難老人正在推出的專項補貼,適老化家居改造即使是困難老人也有機會負擔。
北京地區補貼政策宣導
作為70后的一員,龔娟相信適老化改造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真正的紅利爆發期要到60后70后開始老去。
「他們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大的紅利受益者,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兒女又是獨生子女,沒有太大壓力。」
60后70后將「更加關注自我」,願意為更加多元的適老化服務付費。在滿足安全、自由的基礎上,60后70后還會提出更多個性化改造要求,比如一個用於健身的房間。
小時候,我們會給10年後的自己寫信許願,許願那時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現在,我們也有機會給多年後老去的自己寫一封信,信件印在磚牆與泥瓦:這就是我對老后幸福的想象,你,滿意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