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鋰電產業鏈「去中國化」是否為時已晚?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美國能源部最近宣布提供高達22.6億美元的貸款,用於資助內華達州的薩克帕斯(Thacker Passs)鋰礦項目。這是美國近年來加緊緻力於打造本土關鍵礦產供應鏈以來,為鋰礦項目提供的最大一筆貸款。
「這對構建美國的清潔交通未來以及增強我們的國家和能源安全至關重要。」能源部在上星期的一份聲明中說。
該鋰礦位於已知的、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鋰礦—麥克德米特火山口(McDermitt Caldera)的南端,一旦全面投產將有望成為美國最大的電池用鋰來源,是「創建北美電動汽車鋰電池供應鏈的最重大的機遇。」負責該項目的美洲鋰業公司(LithiumAmericasCorp.)在其官網上說。
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確保關鍵礦產供應鏈安全早已是美國近乎是全社會的、跨黨派的高度共識,從立法到投資政府多年來做出了極大的努力,竭力發展和扶持一個本土供應鏈,但是觀察人士最近指出,至少在鋰電產業鏈,美國要想完全擺脫中國、打造一個獨立的供應鏈可能為時已晚。
中資無處不在
「本土工廠,本地供應鏈」,「我們正在通過在美國建立第一個完全由美國擁有的磷酸鐵鋰電池垂直製造、供應鏈和研發網路來促進美國的能源獨立,同時恢復美國的製造業就業機會」... 公司官網上的口號似乎顯示這家名為「美國電池工廠」(American Battery Factory)的公司堪為美國打造獨立於中國鋰電供應鏈的典型本土企業。
然而,該公司在上星期透露,其位於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生產線設備將由一家中國公司—「先導智能」提供。
與先導智能的合作,「使我們距離本土供應鏈和加速國家清潔能源經濟增長的主要目標又近了一步。」美國電池工廠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吉姆·葛(Zhenfang "Jim" Ge)在一份新聞稿中說。
這意味著,在這一有志成為美國第一個本土化超級電池製造商的第一期智能生產線工程中,中國企業獲得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美國鋰電池設備訂單。
從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大學的化學教授、埃克森美孚研究員邁克爾·斯坦利·惠廷厄姆(Michael Stanley Whittingham)首先徹底描述了可充電電池中的嵌入反應,到1980年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發現第一種含有鋰離子的陰極材料,美國為鋰電池的發展作出了先驅性和開創性貢獻。然而,今天這條產業鏈已牢牢地在中國的主導之下。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星期三(3月18日)援引電動汽車諮詢公司 Dunne Insights的創始人邁克爾·鄧恩(Michael Dunne)的話報道,美國「在電池、電池供應鏈和關鍵礦物方面落後了很多年」。
「我們的部分關鍵供應鏈,包括清潔能源供應鏈,目前過度集中在中國。」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本月初在訪問世界最大的鋰礦儲量國家智利時說。
對彭博新聞社專欄作家大衛·菲克林(David Fickling)來說,耶倫的感嘆或已為時過晚。「如果富裕的民主國家想要建立一個不受北京影響的清潔能源產業,他們就應該在2010年代礦工和加工商缺乏現金時掏出支票簿。」菲克林在最近撰文說,「全球鋰行業與中國資本的聯繫如此緊密,無法割斷。」
為了強調支持美國鋰礦企業,耶倫在智利之行期間參觀了總部設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雅寶礦業公司(Albemarle Corp.),雅寶最大的一筆資產全球鋰礦石儲量最大、品位最高的格林布希(Greenbushes)鋰輝石礦項目,而該項目的控股權是總部位於成都的天齊鋰業。
中國並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始鋰生產國。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顯示,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的鋰礦產量和規模都遠遠超過中國。2022年澳大利亞鋰礦產量是中國的三倍多,但正如稀土產業鏈一樣,中國的掌控在精鍊加工一環。
根據智庫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數據,到2022年,中國企業約佔全球鋰精鍊產能的72%。
礦產專家、倫敦亞當·斯密研究所(Adam Smith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員蒂姆·沃斯托爾(Tim Worstall)指出,西方國家的誤區在於將大量的投資傾注在原礦產開發,而忽視了精鍊加工一環。雖然薩克帕斯礦肯定會在美國國內生產原始鋰,但同樣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會依賴中國的贛鋒進行加工,這反而「增強了中國對該行業的控制」沃斯托爾以「中國鋰電壟斷從何而來」為題在《外交家》雜誌撰文說。
「鋰本身並沒什麼用,你必須將其精鍊才能成為製造電池的物質,而這確實是控制供應鏈的關鍵,因為幾乎所有的鋰提煉工作都是在中國完成的。」大西洋理事會全球能源中心的非常駐高級研究員艾倫·沃爾德(Ellen R. Wald)對美國之音說。
雖然中國並不是在從採礦到最終產品的每一個環節都佔有絕對壟斷地位,但是中國憑藉對某些關鍵環節控制主導了整個產業鏈。
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資源工程系教授戴維·惠特爾(David Whittle)說,即使各國打造了一條強大、獨立的鋰供應鏈,但中國仍然是這些化學品的最大客戶,因為它是最大的電池製造商、最大的電池組製造商、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和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
國家安全的懸頂之劍?
中國在鋰電產業近乎霸主的地位已經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高度關注。2022年2月,中國宣布對對F-35戰鬥機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全球最大導彈生產商雷神技術公司實施制裁。雖然中國沒有說明制裁細節,但這普遍被認為是對西方發出的可能切斷其關鍵礦產原材料供應的一個嚴重威脅。
經合組織(OECD)去年的一份報告說,2009年至2020年間,中國對其關鍵礦產出口的限制增加了九倍。
大西洋理事會的高級研究員、華盛頓常春藤顧問公司(Washington Ivy Advisors)的聯合創始人沃爾德說,中國已處可以在按照自己的意願限制某些國家或公司獲得鋰離子電池有利地位。「如果美國軍方突然發現自己需要更多的專用電池,五角大樓可能無法獲得這些電池」,沃爾德最近撰文說。
「美國國防工業基本上依賴中國提供他們所有無人機、監視系統和所有其他設備所需的專用電池,以及各種各樣的裝備。」沃爾德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
薩克帕斯鋰礦項目預計到2028年才能開始投產。即使如此,沃爾德說,這一目標仍可能過於雄心勃勃。該礦計劃從粘土中提取鋰,但此前從未以這種方式實現過商業規模的開採。此外,該礦地處偏僻,人煙稀少,公司要為工人及其家人建造住房,還要對環境影響進行重新評估。
儘管美國目前面臨有各種各樣的挑戰,沃爾德說,打造一個安全的供應鏈並非完全不可能。
「我不認為為時太晚。」沃爾德說,「他們能在全球範圍內與中國競爭嗎?可能不會。但我們能創建非中國的、可持續且安全的供應鏈嗎?是的,我們能做到。」
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的惠特爾說,西方國家在鋰電產業「抵禦來自中國的挑戰」雖然已經不再意味著完全與中國隔絕,但使其產業鏈具有「韌性仍然是一種可能」。
美國全國礦業協會資深副總裁阿什利·伯克(Ashley Burke)在給美國之音的電子郵件中說,美國在這個過程中還仍處於早期階段,但肯定是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上周能源部宣布向鋰美洲提供超過22億美元的貸款,這表明美國致力發展國內供應鏈有多麼嚴肅認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