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偉郝蕾的一段爭吵 撕開了娛樂圈的遮羞布

京港台:2024-3-23 00:34| 來源:皮皮電影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曾志偉郝蕾的一段爭吵 撕開了娛樂圈的遮羞布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老子罵兒子,天經地義。但是你聽過兒子罵老子的嗎?

  吳鎮宇最近就遭遇了這樣的尷尬。

  前不久,他參加了浙江台的《無限超越班》,因為爭議言論上了幾次熱搜。

  有人就在社媒上讓吳鎮宇兒子費曼評論老爸在綜藝上的表現。

  費曼直接回復道:「錢__ __ 屎__ __ 」

  

  費曼雖然沒有把話說完整, 但大家都心領神會了。

  不熟悉的人可能會被震驚,哪有兒子這麼說老爸的,太難聽了。

  但熟悉這對父子的,則是會心一笑,費曼在網際網路上的人設就是「日常吐槽老爸」。

  比如他把吳鎮宇說成是「無蒸魚」,之前也吐槽「你們看到的是廣告,他聽到的是錢到」。

  

  網友已經習慣這對損友父子了。

  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看過節目的都知道,費曼說的是大實話,吳鎮宇賺這通告費太不容易了。

  他是節目中的「毒舌擔當」,面對普通學員,發言犀利,一針見血。

  可是面對向華強的兒子向佐,立刻和藹可親起來。

  陪太子讀書,這錢不好拿。

  

  

  最近一期節目,他指導新人張睿演戲,演的是自己在《無間道2》里演過的倪永孝。

  本以為可以輕鬆拿捏,結果張睿演得弔兒郎當,眼神沒有層次感,完全看不出老大的樣子。

  吳鎮宇的點評一針見血,他說:

  「沒有壞人會覺得自己是反派,我好好做生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呢?」

  

  他說這句話時面露凶光,倪永孝的感覺立刻出來了。

  可是張睿這個木頭人愣是沒抓住精髓,吳鎮宇節目錄了一半差點遁逃了。

  當年港片鼎盛時期,吳鎮宇就硬得像鐵板一塊。

  現在來到內地偶像圈「技術扶貧」,面對的是這樣一幫扶不起的阿斗,他能不氣嗎?

  

  節目中的故事還不止於此。

  《無限訓練班》本來是一檔扶持年輕演員的綜藝節目,結果成了影視圈的照妖鏡,各種亂象都給照出來了。

  亂象1:為啥科班出身的年輕演員,比不上半路出家的香港演員?

  張睿說是新人演員,其實已是36歲的中年演員了。

  他是中戲畢業的高材生,14年前剛畢業就和吳鎮宇錄製了《快樂大本營》。

  在那期節目里吳鎮宇已經領略過他的木頭演技,怎麼調教都沒用。

  

  年輕人初出茅廬,演技生澀,可以理解。

  沒想到14年後,師徒重逢,張睿演戲還是這個鬼樣子,這些年他究竟幹了什麼?

  反觀吳鎮宇,普通出身,長得不帥,也不算科班出身。

  學了一年無線訓練班就出來演戲,27、8歲就和周星馳合作了《蓋世豪俠》,當年他扮演的古玉樓,讓人恨得牙根痒痒。

  

  後來吳鎮宇演技逐漸醇熟,雖然沒有躋身一線,但一直是合格的二當家,在明星如雲的港片時代站穩了腳跟。

  之後更是成為杜琪峰的愛將,出演了大量黑社會電影,扮演了很多瘋癲的黑老大形象。

  可惜因為耿直做人仗義執言得罪了香港電影圈,倪永孝的封神表演輸給了劉德華的《大隻佬》。

  

  人情世故是輸了,但演技沒輸。

  問題來了,為啥科班出身的高材生磨鍊14年還不會演戲,半路出家的街溜子卻混成了影帝呢?

  背後的原因並不複雜。

  

  港片繁榮時,拍電影是小作坊式的,常常幾部戲一起拍,一個演員同時趕幾個劇組。

  一部電影最快一個月就能拍出來,周星馳92年拍了7部戲,王晶最多一年拍過9部戲。

  在這種流水線式的拍片模式下,劇組特別需要那種「預製菜演員」。

  何為「預製菜演員」?

  就是他們的表演方式簡單易學,可以迅速上手。

  演流氓,就張牙舞爪;演色狼,就流哈喇子;演娘娘腔,就是蘭花指。

  

  所謂的無線訓練班,教的就是這些速成的方法。

  一個表情,代表一類角色,誰會的表情多,誰就是演技派。

  《喜劇之王》里,導演讓周星馳1分鐘做30個表情,劇情雖然誇張,卻真實反映了「預製菜演員」的生存處境。

  一招鮮吃遍天,什麼四大美女,四大惡人,萬年師奶,萬年肥仔,都是這種套路下的產物。

  

  「預製菜演員」雖然表演不新鮮,但味道不會差,保證了一部戲的下限。

  此外,那時候的香港,演員就是個普通職業,「普通市民劉先生」並不是調侃劉青雲,說的是事實。

  梁家輝、陳小春、劉青雲在內,很多港星都擺過攤,干過底層工作,豐富的社會閱歷無形中滋養了他們的表演,提高了他們表演的上限。

  

  老港星演戲,是用預製菜表演襯底,自己的生活為藍本,觀眾不會齣戲,還能經常感受到驚喜。

  在不斷正反饋的刺激下,他們是願意琢磨演技的。

  梁家輝出演《黑金》,會為周朝先這個角色寫10萬字的人物小傳;

  成龍會為了一個鏡頭摔得骨折住院;

  周星馳也會為了一個點子反覆和導演拉扯。

  

  看上去弔兒郎當的吳鎮宇,在節目第一期也問學員有沒有寫過人物小傳,顯然琢磨戲已經成了他們表演的必修課。

  琢磨多了,演技派就誕生了。

  而內地的演員不同。

  這些演員但凡有點知名度的,都叫明星了。

  

  14億人口,家喻戶曉的明星不足100個,人均可支配明星數嚴重不足。

  特殊國情決定了,明星在內地就是人上人。

  

  你會看到,韓國女團個個前凸后翹練死練活賺不到錢,還成了財閥的玩物。

  內地說不上名字的十八線明星,靠走穴兩三年就能財富自由,甚至能上資本家的牌桌和大佬掰手腕。

  你會看到,同樣是電影院上映的電影,《周處除三害》的阮經天,片酬只有80萬,整部電影的投資就1000萬。

  因為電影是面對的台灣市場,體量就這麼大,能進入內地影院純屬意外。

  

  而春節檔內地的那幾部電影,幾個主要演員的片酬動輒幾千萬,市場就這麼決定的。

  內地院校里根正苗紅的科班生,從小就養尊處優(讀過書的都知道當藝術生得多燒錢),上了大學更是眾星捧月。

  畢業后稍微有點名氣,就有粉絲應援團,年紀輕輕就能成立工作室。

  不會演戲都能當電影節評委,沒兩首歌都能開演唱會。

  你指望他們琢磨演技,體會煙火氣的生活,簡直是痴人說夢。

  

  這幾年中韓關係緊張,外來的和尚念不了經,他們更是躺在被窩裡賺錢。

  甚至很多童星,小時候很有靈氣,上了電影學院,立刻靈氣全無。

  科班出身的溫室花朵不如半路出家的野百合,在畸形的市場下,一點都不意外。

  亂象2:魚和熊掌,如何兼得?

  在《無限超越班》里,曾志偉和郝蕾發生了爭執,也值得深思。

  

  緣由是有一位參賽演員叫錦超。

  他放棄了拍攝短劇的機會來參加這檔綜藝。

  短劇是這兩年的影視風口,一部熱門劇幾十萬投入能賺上千萬,幾乎是躺著賺錢;但短劇拍攝周期短,創作者心浮氣躁。

  郝蕾支持他的選擇。

  

  她說錦超沒學過表演,需要好的前輩點撥,短劇拍攝都是急功近利的,有追求的演員一定受不了爛的製作。

  曾志偉是從港片輝煌時代過來的,他深知機會的來之不易,哪怕拍爛劇也是機會。

  

  他建議錦超半工半讀,不要因為參加節目錯過賺錢機會,白白流失掉流量和粉絲。

  郝蕾和曾志偉說的都有一定道理,這其實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故事。

  

  按照傳統的觀念,演員不能短視,要捨棄眼前利益,追求長遠發展。

  但在中國的影視圈,答案卻是反過來的。

  當年謝苗被王晶選中,以童星身份出道,和李連杰、周潤發接連合作了多部戲,王晶有意想好好包裝他。

  

  後來拍攝《賭神2》時,周潤發私下給了謝苗父母5000片酬,勸謝苗暫別影視圈,回去好好讀書,未來發展會更好。

  王晶勸說他應該留下來,機會可遇不可求,一旦離開,以後回來就沒你的位置了。

  謝苗父母聽了周潤發的話,1995年謝苗拍了《給爸爸的信》后就回去讀書了,期間只在2001年演過一部《宰相小甘羅》,從此銷聲匿跡。

  2006年,謝苗大學畢業回歸影視圈,但此一時彼一時。

  

  一開始他還出演了電視劇《少林寺傳奇》,反響不俗。

  到後來資源越來越拉胯,只能演配角甚至龍套,最後只能在網路大電影里混了。

  近年他終於憑藉《目中無人》系列重回大眾視野,並且拿到了謝霆鋒遞過來的橄欖枝,進入主流電影圈,但這條迂迴的路實在走得太辛苦,當年的童星已是不惑之年。

  

  謝苗的反面是楊紫。

  楊紫也是童星出身,和宋丹丹一起合作了《家有兒女》,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但宋丹丹當時卻給她潑了一盆冷水,她說楊紫的顏值不夠,以後還是別混娛樂圈了。

  宋丹丹是人藝的實力派演員,看遍了娛樂圈的亂象,她的勸告可謂苦口婆心。

  

  但是楊紫不聽,執意考了北電,繼續在影視圈待著,結果大紅大紫,成為新生代女演員里的佼佼者。

  而宋丹丹,當年對娛樂圈看不上,但後來也後悔了。

  這幾年,她也想把兒子巴圖拉進圈子裡,還帶著兒子參加了《王牌對王牌》,幫兒子樹一個學霸人設。

  結果兒子沒有綜藝感,宋丹丹一番苦心,也沒讓兒子跨過娛樂圈的門檻。

  

  如果說直播帶貨圈子裡有「潘嘎之交」的話,那麼影視圈子裡就該有「宋紫之交」。

  宋丹丹的苦口婆心,終究敵不過娛樂圈的「真香警告」。

  亂象3:老戲骨們都脫下了長衫

  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下,很多專家都勸年輕人「脫下孔乙己的長衫」。

  在影視圈裡,很多演員也在脫長衫,一個比一個麻溜。

  章子怡在節目中鼓勵年輕演員,說應該多給她們機會。

  可轉身在《上陽賦》里,扮演起了14歲小姑娘。

  

  韓雪在生活中營造低調人設,低調到讓全世界都知道她很低調。

  她低調地往返於各大表演類綜藝里,然後在綜藝里打造演技派人設,結果當了幾年綜藝咖,一部能拿得出手的作品都沒有。

  

  還有歌手出身的張棟樑,最近拚命營銷姐弟戀的金莎,直播帶貨做得飛起的朱梓驍,誰見誰煩的張大大。

  平時和表演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到了節目里一個個都懷揣表演夢想了。

  

  最尷尬的是那幫香港的老戲骨,節目里給年輕演員當導師,大談表演的初心,節目外紛紛為五斗米折腰。

  曾志偉這邊大飆演技,那邊忙不迭出演網路大爛片《全城風暴》。

  

  成龍大哥這邊呼籲給年輕武行演員機會,那邊就忙著和楊洋、郭麒麟、艾倫等有非動作類演員眉來眼去;

  

  最誇張的還是要吳鎮宇。

  他多次參加《典籍里的中國》,向觀眾證明了自己的演技依然頂級。

  他還參加一些表演類綜藝,吐槽了很多演藝圈亂象,贏得了網友的好評。

  但是一回到真實的影視圈,鎮宇哥立刻落下長衫,露出了光膀子。

  2023年他參演的《意外人生》豆瓣4.1分,《困獸》4.2分,今年的《破戰》豆瓣3.3分。

  

  毒舌是工作,拍爛片才是生活。

  我們也沒必要嘲笑吳鎮宇,因為整個圈子就是如此。

  最近幾年的《開拍吧!電影》《導演請指教》《演員請就位》等,打的幌子是幫助中國電影。

  其實真正有活兒乾的都在劇組忙,誰去綜藝里刷存在感啊。

  10年前,我們把綜藝拍成了電影;10年後,我們把電影拍成了綜藝。

  

  而實際的電影市場,卻是萬馬齊喑,原創作品很少,各種翻拍片橫行霸道,表演類綜藝里的口號和願景全都砸地上了。

  中國社會一直存在一個潛規則——做人要學會兩套說話系統。

  在公開場合,一定要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做到做不到先把口號喊出來,無論成敗都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但在私底下,就要奉行實用原則,怎麼方便怎麼來,賺錢才是第一王道。

  所以我們別笑話那些演員,台上說一套,台下做一套了。

  誰沒有在酒桌上昧著良心諂媚別人,誰沒有在工作場合捧過領導臭腳,誰沒有嘴上喊口號心裡罵街。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嘛!

  這麼看的話,費曼簡直就是國王新衣里的小孩,錢是真難賺,屎是真難吃。

  

  但演員和我們還不一樣。

  普通人有房貸車貸背在身上,現實要求他必須脫下長衫,不然活不下去。

  演員呢,王傳君最窮的時候卡里只剩100萬,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他們的退路一直都在,只是不肯放下眼前的利益,丟掉頭頂的光環。

  從這個角度看,演員可以脫下長衫,但不能丟掉風骨。

  陳寶國可以賣房拍《大宅門》,游本昌可以賣房拍話劇,李連杰可以自降片酬拍戲,海清可以放棄商業片,用一年時間主攻不賺錢甚至會被封殺的文藝片。

  

  我們不能奢求所有演員都有這樣高的情懷,但這樣的例子在拜金主義盛行的當下,越來越難看到,這是很遺憾的事兒。

  《無限超越班》第一季豆瓣評分只有3.3分,第二季還沒開分但惡評如潮。

  如果說它還有什麼優點的話,那就是它成為了影視圈的錯題本,揭示了很多光怪陸離的現象。

  真該治治了。 

 

        更多娛樂八卦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8 08: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