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焦慮症患者的困境:每個月花近兩千元吃藥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多國媒體調研顯示,女性的焦慮幾率比男性更高,有的地區甚至高達兩倍。
女性容易焦慮是性格太脆弱嗎?男性的焦慮程度如何?焦慮自救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一、女性的焦慮:完全矛盾的要求,無盡的網路爭議
1.多國媒體調研顯示,女性的焦慮幾率比男性更高,有的地區甚至高達兩倍,這是為什麼?
LULU:從文化研究角度,社會對於男性和女性要求的差異,可能是造成女性過度焦慮的原因。
根據我和朋友的觀察發現,當前社會對於男性的要求相對穩定統一,主要表現為工作賺錢。這不僅代表了男性的個人能力,也能夠幫助他們確立起自己的性別身份和社會地位。
但對於女性的要求卻經歷了劇變。改革開放之前鼓勵女性參加社會勞動,常見的口號是「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女人也能頂半邊天」,於是這一代女性都會傾向於掩蓋或是忽視自己的女性氣質,比如剪短髮、穿著和男性一樣的衣服;
改革開放后重新掀起了一股發現女性氣質的浪潮,比如不再只穿黑白灰的衣服,電影《穿起紅裙來》的走紅,女性在這一階段開始沉浸在獲得女性氣質的喜悅中,至今亦是如此,「她力量」「她經濟」其實都是這種浪潮的體現。
但是,在網際網路紛雜的聲音中,女性所有的行為都很容易備受爭議。我認為這些矛盾的評價會給女性帶來極大的焦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以化妝為例,作為女生,我會覺得不會化妝是一件羞恥的事,因為有人告訴我「化妝是禮貌、女人天性愛美」。
但同時化了妝,我還會感到羞恥。因為受到女性主義的影響,我會認為女生愛美是社會規訓的結果,而我不應當去迎合、討好別人,因此會在這種矛盾中感到焦慮。
2.男性真的不那麼焦慮嗎?
XIXI:總體來說,我們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很快,所以舊標準還未消失,新的標準就已經掀起。在傳統與女性解放的觀點碰撞下,新舊觀點間的衝突會加重女性的焦慮。
一個很明顯的體現就在於我們母女兩代人的矛盾,短短二三十年間女性的婚姻和生育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同時,雖然數據顯示女性焦慮幾率更大,但我認為,實際上男性壓力焦慮指數並不低。只是他們出於社會要求,出於男性要強大、要承擔家庭責任的要求,會選擇去隱藏和弱化自己的焦慮,使我們對於男女焦慮的程度出現一些偏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二、直面焦慮也是勇氣,心理治療的就醫門檻有待降低
1.為什麼很多人被嚴重的焦慮困擾,卻不願就醫?你推薦焦慮障礙患者就醫嗎?
XIXI:我有過在公立醫院精神科就診的體驗。
一開始,我是害怕就診的,但當我確診的那一刻反而輕鬆了,因為既然是一種病,它就有治療的可能。就像零件壞了,總能修的。所以我建議受焦慮情緒所困擾的女性朋友可以嘗試接受心理治療。
LULU:當前網際網路上有許多人會選擇分享自己患精神類相關疾病的經歷,一方面提高了精神疾病的可見性,另一方面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去正視這一問題。
有些精神類疾病是自身努力所無法克服的,所以我推薦大家在這種情況下去心理診所看心理諮詢師。
XIXI:但是我真實的體驗是,就醫時成本很高,每個月需要花近兩千元購買藥物。我想無論是對女性還是整個患病群體而言,能承擔起專業心理治療費用的人只有很小一部分。
另外學校或者機構提供的官方諮詢可能無法保障治療的安全性,治療人員可能會嘗試與患者的家庭等建立起聯繫,但患者的病源往往就來自於人際關係或是學業、家庭,這樣反而不利於患者的康復。
LULU:我去了上海一家比較好的精神醫院治療,治療體驗同樣不盡如人意。
病人多、醫生少造成了資源的稀缺,就醫時不僅等待時間長,而且醫患之間的交流極少。事實上,精神類疾病的診斷需要深入的溝通和了解,而非是簡單的掛號開藥就能康復。
2.被焦慮困擾的女性想自救,可以做些什麼?
XIXI:我們在對抗焦慮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建立與世界的聯繫,並同自己對話。
我們需要學會與自己普通的生活和解。比如,一些大女主電視劇讓我們看到了女性的力量,鼓勵女性進步,但也帶來了焦慮,讓很多女生覺得優秀且強大是一名合格女性的必備素養。
越來越多的女性因為無法自洽而陷入抑鬱,這是某些「當下流行的女性主義」帶來的雙刃劍效果。
LULU:我也來舉個例子,比如很流行的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許多三十多歲的姐姐仍然很漂亮。這一方面給予了女生力量,告訴女性即使年齡增長但你仍然可以充滿魅力;
圖片來源:網路
但另一方面也給女性帶來了焦慮,因為觀眾隱隱感受到,無論一名女性多少歲都必須光彩照人。
社會的快速發展讓新舊觀點輪番登場,面對多重選擇和矛盾的要求,很多女性陷入了迷茫與焦慮。同時,男性由於社會要求更傾向於隱藏焦慮。
專業精神科醫生稀缺、看病難、看病貴、以及害怕被打上精神病人的標籤,讓很多飽受焦慮障礙困擾的人不願就醫。
希望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可以在評論區分享自己和身邊人遇到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就診時的真實體驗。轉發分享這篇文章,讓我們更好的關注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