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再提!中國提高個稅起征點 不能一拖再拖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今年,董明珠又提了,建議把個稅起征點提高到1萬元。鹽津鋪子董事長張學武則提議,個稅起征點提高到8000元。這兩條建議都登上熱搜了。輿論不一定能反映最終的決策,但能反映大眾的期待。
很多人覺得,個稅起征點提高到8000,或者1萬,步子邁得太大了。就算按8000來算,也一次性提高了3000元的起征基數。中國絕大部分人的工資是不到8000塊的。要是以8000為個稅起征點,那中國90%以上的人,都不要繳個稅了。畢竟,月入1萬以上的人口佔比才10%左右。個稅除了財政作用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時刻提醒,公民有納稅的義務,要增強公民納稅的自覺感。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絕對有理。公民納稅有很多種方式,比如消費稅,增值稅,燃油稅,基建稅等,幾乎無處不在。不管繳不繳個稅,公民都已經盡了納稅的義務了。你去買一個牙膏、牙刷,吃一個包子、饅頭,都計稅了。哪怕買彩票,不中獎,裡面也是包含稅的。
1980年的時候,個稅起征點就設定為800元/月,當時人均月薪才64塊錢。從那個年代來講,能納上個稅,那都是絕對的頂層收入者了。也就是說,政府是可以接受絕大部分人都不繳納個稅的。普通工薪階層真正開始大規模繳納個稅,是2001年。這一年,中國人均工資超過了800元,達到了905元,大部分人的月薪終於來到了個稅起征點800元以上。
此後,個稅起征點的調整,就都是緊跟人均工資來了。2006年,個稅起征點上調至1600元,當年人均工資為1750元。2008年,個稅起征點提升至2000元,當年人均工資為2436元。2011年,個稅起征點再次上調至3500元,2018年,則進一步上調到5000元。從2006年開始,截至到2018年,個稅起征點一共上調3次,平均每4年上調一次,最遲的一次是間隔7年時間。如今,距離上一次提升個稅起征點,也有6年了。
2022年,中國城鎮私營單位平均工資是5436元,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是9502元。綜合下來,全國平均工資7469元。按照過往經驗,個稅起征點緊跟平均工資水平,應該達到7000元左右。考慮到,物價上漲,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下滑,對職業前景預期不明朗等因素,個稅起征點是可以上調至8000元的,讓大部分人暫時不用繳納個稅。
這麼做會不會降低公民納稅的自覺性呢?在隊長看來,絕對不會。為什麼?因為人這一輩子,從出生到死亡,首先離不開吃喝拉撒,然後就是離不開稅收了。當一個小孩,從醫院裡抱出來,他/她的一切開銷,就都是含稅的了。而且,少收的個稅,不會消失。對普通老百姓而言,不是錢太多花不完,而是錢不夠,沒得花。凡是減稅節約出來的錢,基本都會被花掉,重新流入市場。這就會帶來消費,消費拉動生產,生產帶動就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在這個循環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會重新產生稅收。少征的個稅,又會以增值稅、消費稅的形式返回。對國家、對企業、對個人,都是有好處的,經濟規模的擴大,比個稅重要多了。
經濟增長,會帶來收入的增長。當全國平均工資超過8000元時,這個稅不就又繳上了嗎?設置一個較高的個稅起征點,大家才會以繳納個稅為榮。因為收入高了,才繳稅多了,它帶來的就是繳稅的幸福感、榮譽感。普通收入群體在生活拮据的時候,繳納個稅,反而是一種痛苦。
在當今這個時代,月入5000塊錢能幹嘛?如果沒有額外收入,或者保障性補貼,也就是保持基本溫飽而已。
提升個稅起征點,就是提高納稅人的幸福感。要增強內循環,擴大內需,就必須讓居民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老百姓有錢,不要擔心他們不花,真正有錢不花的人,哪裡是普通的老百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