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不願種地、「80后」不會種地,怎麼辦?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全國政協委員程玉珍是一位農村基層村委會主任,十多年來,她帶領村民們修路、建大棚、搞養殖、建光伏發電設施。小山村有了大變化的同時,村民的收入也從2011年10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2萬多元。
今年兩會,程玉珍將重點圍繞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和其他委員積極探討建言獻策。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劉寨村地處太行山腹地,元宵節后的一場大雪讓村莊披上了一層銀裝。下雪了,程玉珍委員放心不下大棚里的蔬菜,她和農技專家一起,趕到村裡。
程玉珍委員在2023年兩會上,建議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後來,農業農村部答覆,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支持開展農民生產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僅去年,山西省壺關縣就組織開展30多次高素質農民培訓。
山西壺關縣龍泉鎮農技專家 郭建忠:通過這個培訓,所有種大棚(蔬菜)的種植戶確實是受益了。在防凍防災這方面,真的是弄得不錯,要不然(蔬菜)全都凍死了。
全國政協委員 程玉珍:在這個培訓當中,我們農民也長了見識,農民不只是口袋富起來,腦袋更得「富」起來。我們村有了一些「土專家」,在種糧過程中遇到一些小問題,自己就能解決了。
程玉珍委員在調研中發現,因多種因素,在缺地的山村,竟然存在著土地「撂荒」的現象。
全國政協委員 程玉珍:在調研當中發現好多土地「撂荒」,「50后」、「60后」種不了地,「70后」不願種地,「80后」不會種地,這麼一個現象。
針對這個現象,程玉珍委員去年提出《關於適度提高種糧農戶全過程獎補標準,激發群眾種糧積極性的提案》,提案很快得到了有關部門的答覆。國家要加大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等補貼力度,對符合條件的種糧農民給予直接補貼。在程玉珍委員的鼓勵下,劉寨村「90后」村民張路鵬流轉了60多畝土地,去年收入11萬元。
山西壺關縣劉寨村種糧戶 張路鵬:光去年補貼就獲得一萬多塊錢,人工成本和機械成本差不多就回來了。今年計劃把他們種不了的地,繼續流轉過來,繼續擴大規模。現在村裡面越來越好,我也有信心,繼續再掙第二個11萬。
十多年前,劉寨村常住人口僅268人,村裡的道路就1米多寬,出個村難上加難。2011年,程玉珍回村當上村委會主任后,帶著大家建大棚、養殖場、雜糧加工廠、發展鄉村旅遊,村民們期盼的「戶戶有產業項目、人人有掙錢門路、家家有收益分紅」成為現實。
山西壺關縣劉寨村村民 平書風:以前就是上坡下坡,不平,現在就是一路到縣城。
山西壺關縣劉寨村村民 王愛風:原先住的是破房、破窯,現在住的是二層樓,早起吃的是稠飯,上午吃的是大米和面。
帶著鄉親們的期盼,程玉珍委員抓緊時間開展調研,她要把基層的意見建議形成提案內容。
今年,程玉珍委員的提案內容是,建議建立職業種糧農民評定機制和獎勵制度,要將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向職業種糧農民傾斜,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建立糧食生產積分獎勵機制,有效提高種糧效益、種糧積極性。
全國政協委員 程玉珍:最感動的一點是,從中央到地方對我們基層「三農」工作,給予很大支持。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能把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及時帶到基層,也能把基層的聲音及時反映到北京,從而更好地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