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重走"改開"之路嗎? 學者:法治是關鍵

京港台:2023-12-5 04:11| 來源:自由亞洲 | 評論( 7 )  | 我來說幾句

中國會重走"改開"之路嗎? 學者:法治是關鍵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近日在上海重提"改革開放",引發外界關注。知名學者鄭永年則向北京諫言,破解美國和西方"圍堵中國"的最好武器,是"單邊開放"。他還透露,習近平上海之行后,當局將推出新的開放政策。那麼,中國會重走"改開"之路嗎?

  根據新華社周日對外發布的官方消息,習近平在視察上海時強調,上海要承擔起建設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使命。

  最令外界關注的是,習近平還提到「上海要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破解美國圍堵 鄭永年提「單邊開放」

  近日舉行的2023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的平行研討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提出,破解美國和西方的「圍堵中國」策略,最好的武器是「單邊開放」。

  「單邊開放就是你不向我開放,我也要向你開放。」鄭永年說,太過追求對等開放,有時會陷入誤區,「美國表面上是最強調對等開放的,這是美國教科書騙人的地方。……美國這個國家從一開始就一直強調單邊開放,根據它自己的需要進行單邊開放。」

  鄭永年認為,教育和人才、企業、金融三大系統的開放,是美國成功最重要的標誌。他還表示,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等,都是典型的「單邊開放」。

  那麼,鄭永年這番被外界看似向北京的諫言,能否挽救中國當前的經濟頹勢呢?

  學者:更重要的是適應時代的深化開放

  美國羅耀拉大學商學院教授丁弘彬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表示,隨著時代的進步,新的發展要求也被提出。如果中國只是有選擇或單邊實施所謂的開放政策,這並不能達到當局的預期效果。

  「片面地對西方開放,如果說是把四十年前做的事再重新做一遍的話,對今天的中國不見得會得到你要的結果。四十年前開放的是生產要素,便宜的人工、土地、礦產資源,這些東西今天在中國都不見得便宜。」

  他進一步分析說,對當前的海外投資者和製造商來說,他們更看重中國是否存在公平的法治環境。丁弘彬舉例說,雖然中國致力於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的進程,但外界還在觀望中國是否能夠完全兌現相關開放承諾。

  然而,丁弘彬認為,深化開放必將與中共維護其統治這一目標產生衝突:「(開放)這對中國來講是好事,但對中國共產黨來講不見得是好事。因為對共產黨來講,(開放)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有更多的法治。共產黨用行政手段去控制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灰色地帶,否則直接控制就會少很多,它的力量就會削弱很多。」

  學者:法治是中國能否實現開放的關鍵環節

  旅美中國政治學者王軍濤告訴本台,中國重提開放的目的是希望吸引外商對其製造業進行直接投資,以此作為提振經濟的最關鍵一環。而這類投資金額大、周期長,外界目前更看重中國的法治環境,並必須經過審慎的風險評估后才會考慮是否進入中國。

  「(製造業投資)這是習近平最需要的,因為這類投資帶著技術、產品和市場、物流鏈進入中國。」王軍濤說,與此同時,中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這類投資加大管控的威懾力卻令外國投資者望而卻步。「現在習近平給多少政策都沒用,只要還用《國家安全法》,不允許別人對你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進行全面分析,這些投資就不會去中國,因為風險太大了。」

  據香港《明報》報道,鄭永年還透露,習近平上海之行后一定會推出新的開放政策。他說,「單邊開放」是其中一種可行政策,中國對歐洲6國免簽只是第一步。

  本台曾報道,中國外交部上月底宣布,中方對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6個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該政策允許這6國公民在經商、旅遊、探親和過境不超過15天的情況下,免簽入境中國。然而,該政策反響平平,也未能引來相關國家的對等措施。中國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12月1日免簽政策正式施行的首日,相關國家人員共計有2029人次通過上述免簽政策入境中國。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0 14: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