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都被擠走了 閑適的成都,成卷都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近兩年,
各大新一、二線城市開始了「搶人大戰」,
應屆畢業生不再只鍾情北上廣,
普通人不想再為房貸打工。
不想卷的年輕人,
紛紛湧入休閑安逸的成都,
想過上「嚮往的生活」。
現實是,
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2126.8萬,
找工作越來越難,
銷售、客服等勞動密集產業需求旺盛,
一個普通銷售崗200人競爭,
外包崗位多,
不少公司沒有五險一金……
理想與現實存在偏差,
年輕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
「被成都騙了,
成都已經成了卷都。」
▲燈火通明的城市寫字樓
付莉莉在成都一家電子企業做HR。公司所需80%的崗位,都是電話銷售。
要在市場上找到一個合適的候選人,難度並不大。一個崗位一經放出,不到一天,她便能收到近200封簡歷。4、5年前,她可能還會從中篩選一下,打電話過去了解情況。但現在,她根本沒時間一一查看。只要隨便從中抽出幾個,基本都是不錯的履歷。
從應屆畢業生到35歲以上,從零經驗到履歷豐富的求職人,應有盡有。背景不乏名校畢業、大廠離職。「但選擇多了,老闆也未必知足,他總是希望再挖一挖,他覺得既然有這麼多人,就總有更好的人選。」
▲2022年底,成都常住人口已經有2126.8萬人(數據來源:成都統計局)
「如今的成都,根本不缺求職者,主要因為人多。」據成都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底成都常住人口是2126.8萬,僅次於重慶、上海和北京。2017年,成都實行「人才新政」,4年之內就吸引了50多萬人落戶,其中30歲以下的佔比78.8%,本科以上學歷的有九成。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2016-2021年《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付莉莉面試過很多人,平均來說,在成都找到一份工作需要3-5個月。她也常常在求職軟體上看到同一個人,「有些人似乎永遠在找工作。每隔幾天或者幾個月就能看到TA,還有人會從年初找工作到年尾,總是在線上掛著。」
但也正因為成都的人口和薪資優勢,例如騰訊、美團這類大廠更願意將勞動密集型的部門轉移在成都。
「事實上,目前成都80%的崗位都是電銷。實際一些的崗位是很少的,比如說騰訊,雖然它在成都有分公司,但給出的技術崗位很少,基本上都是銷售,或者客服崗。」付莉莉說。
大公司不多,但是小公司卻遍地都是。它們大多組織架構發展不完善,短期項目和外包崗位多,很多公司不給員工交五險一金。根據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數據,2020年,成都兩級法院就受理了1.55萬勞動爭議案件。
▲數據來源:2021年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付莉莉的印象里,80%的求職者都是四川人,還有少部分外地人,他們多是被成都休閑的形象吸引。但來了才發現,和想象中差別很大。收入低,消費水平卻沒有低多少。付莉莉記得有一個朋友,她應聘到一個前台崗位,每月工資4000多。然而加上房租,她每月仍要支出近8000元,需要父母幫助。
根據《成都市2021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成都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約 5.26 萬元,在新一線城市裡排名倒數。
曾經閑適的成都似乎已經成了過去式。一周工作六天,凌晨繼續加班,早高峰要等三趟地鐵……成了普通打工人眼裡成都更真切的形象。
菲菲 24歲 短視頻策劃 成都人
我今年24歲,是成都本地人。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成都。就這3、4年,我能明顯感覺到成都越來越「擠」了。
我最直觀的感受是,成都的人真是越來越多了。以前出門上街,工作日、星期一,繁華地帶商業街上肯定沒有那麼多人,但現在不管什麼時候去都是很擠的。
外界覺得成都物價低,節奏慢,很宜居,但這兩年我也明顯感覺到物價、房租都在上漲。比如之前很多年,吃碗面估計也就10塊左右,這兩年突然發現要二兩面也要15塊一碗了。
我大學學的是編導專業,畢業以後就進了一家短視頻創業公司。成都的短視頻行業非常多,尤其是中小型企業,而且這3、4年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可以說一抓一大把。
主要是因為成都的租房、人力成本都相對比較低,所以很多初創公司都願意來成都,但這也導致很多公司質量參差不齊,很多公司的基本規範都還沒建立起來。
比如說,我所知道的很多家公司,都不會給員工繳納齊全的五險一金,哪怕你是正式員工,很多保障也沒有。
我周圍有很多朋友都是這一行,我們聚在一起也會聊,慢慢發現這種現象不是個例。我有一個朋友在離職后,公司連工資都沒有結清,後來跟公司進行勞動仲裁。
▲成都春熙路夜景
我待過的兩家公司,都沒有給我交公積金,至於轉正,也沒有明確的規則,都是說「到時候看你情況」。公司什麼都要求做但是月薪只有三千。到了轉正日期,也遲遲不轉。
而且求職的過程中,我還發現,有時候公司也會掛出虛假招聘信息。有一次我投了一個策劃的崗位,上面掛的月薪差不多是8千到1萬。
後來通過面試后,他們才婉轉地告訴我,因為我所在的部門剛剛成立,所以初始薪資只有4千左右,和他們掛出來的信息是天差地別的。但是要做的事情一樣都不會少。
▲有一天菲菲發高燒,晚上十一點還在改稿子
我周末也要根據情況上班,早上7、8點的地鐵,就有很多人穿著工作服要去上班。有時候你坐地鐵,必須得等兩三趟才上得去。
這家短視頻公司分早晚班,早班是從早上9點到6點,晚班是從下午1點到晚上10點。就算下班了,也會一直有人發消息問明天的拍攝安排,根本沒法休息。
就我身邊的朋友來看,都是周末要加班,或者是單雙休輪著來的,和網際網路大廠差不多。
還有一次我在招聘要求上看到對方明確提出,「年齡超過35歲的不要」。成都的求職市場明顯是「僧多肉少」的,我當時所在的那個策劃崗位,當時有一百多個人跟我競爭,而且很多學歷都是「985、211」的。
▲菲菲在看展
找工作將近一年都沒有合適的,後來我只能做自由職業。其實成都做自由職業的人也很多,這裡有很多從北上廣來的「數字移民」,大家都是沖著成都的休閑來的。
現在我已經放棄了重新找工作的打算,今年打算考研,去成都以外的地方看一看。
方輝 26歲 網際網路運營 哈爾濱人
我是黑龍江人,本科在成都讀的工科。因為喜歡網際網路行業,畢業后就進了一家還算知名的網際網路公司。
那個崗位是運營崗。薪資待遇很不錯,實習生都有4000-6000元一個月,正式員工都是1萬5、6了,在成都來說算非常好了。
所以這個公司根本不缺簡歷,更不缺想進來的人。
公司甚至不需要費力去市面上篩選想要的人,他們想出這樣一個機制:在大把的簡歷中篩選出一批人,把基本符合條件的人都撈進一個「池子」里,然後靠大家自己互相競爭,淘汰。
▲成都小巷子里的女孩
具體操作就是,公司會招很多實習生,因為實習生的成本較低。當時,我很多同事都是大三大四的學生,或者研究生剛剛畢業的。
我當時所在一個team里有10個人,然後會有一個leader和一個預備leader,這10個人還都不是正式員工。
其中只有30%-40%會留下來,方式就是不斷晉陞,淘汰其他的人。考核內容包括你平時的工作完成情況,還要最後的面試,當時和我一起競爭一個崗位的就有4、5個人。
因為有考核機制,分給你的活比較多,也是在給你表現機會,所以我當時一個人在做兩三個人的事。
▲經常加班,靠咖啡打起精神
所以當時的工作壓力也很大。我們是有大小周的。因為我是運營崗,所以要求要隨時在線的,早上9:30到晚上10點,任何人找你都必須立刻回復。
這就導致全公司像我們這樣的員工,每天都得時刻背著電腦。中午吃飯得背著,出去團建唱歌得背著。有一次很搞笑,大家要一起打車去吃飯,結果因為要工作或者立刻回復消息,大家紛紛在樓下打開電腦,工作和生活根本分不開。
大家都浸泡在那個環境里,就覺得還好。當時年輕氣盛,覺得也沒什麼。我喜歡成都,喜歡公司的氛圍,同事都很友好,所以我當時一心想要留下來的。
我本身不是一個很卷的人,但那時候只要公司老闆找我談話,我還是會焦慮。因為你能不能留下來就取決於他。所以每次跟他聊完,我都會在回家路上一直反覆地回想剛才說話的細節,跟我朋友打電話,想我這次到底行不行?
後來我還是被淘汰了,失業後為了不再那麼卷,我去了上海,工作不到一年又被裁員,再次回到成都。
▲上班期間也要不停地學習
但就過了一兩年,在成都找工作更加難了。
工作機會是有的,但非常少,而且薪資已經砍到了以前的一半。一般來說,我聽到的拒絕都是,他們有更好的人選。有一次我面試一家創業公司,從HR到部門主管,最後面到老闆,也聊到了薪資、具體什麼時候來。
但是等了近一個月都沒了下文,後來HR告訴我,老闆還在考慮別的人選。這種事不是偶爾發生的,可以說經常發生。當時我陸續找工作的狀態持續了半年多。
我記得剛畢業的時候找工作,每天都能接到HR的電話,但是2022年再回去,發出100條求職信息,可能只能收到一個回復或者電話。
而且你今天打開招聘軟體是這些崗位,明天、後天,過了好幾個月,還是那些崗位在招人,崗位更新速度非常慢。
我覺得根本的原因還是來成都的人太多了。周圍包括雲南、貴州、重慶、西藏等地方的人,他們如果想要離開本地,都會首選成都。我上學的時候,基本上班上都是四川人。
成都整體的工資水平還是和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有差別。但是消費水平並沒有差太多,卷到最後,工資不夠花,大家就陸陸續續走了。從我上大學到現在,我周圍的外地朋友就越來越少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成都,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會相對緊密一些,在上海,我覺得人和人之間相對更多有距離感。但是在成都,很多競爭更隱性,所以我個人覺得,有時候會發生不公平競爭。比如我大學的時候,會有同學給輔導員家的小孩輔導作業,我覺得這種事不太會在北上廣發生。
▲方輝獨居時收養的流浪貓
因為我很喜歡文身,後來想做文身師,本來覺得這在成都應該算是個小眾行業了吧。結果了解完發現這個事門檻很低,而且在成都從事這行的人也格外多。成都幾乎聚集了所有你能想到的小眾職業。
我覺得很累,想要考公,最後就回了老家哈爾濱,這裡畢竟壓力小一些,現在我在一個學校工作,沒有編製,工資非常低,但是每天下午四點就下班了,這種輕鬆是我以前沒想過的。
總之,現在生活挺舒服的,暫且好好生活吧。
若曦 34歲 保險經紀人 四川人
我目前是在保險經紀行業,是個近300人的團隊長。這幾年算是發展很快的保險細分行業,相比其他行業其實沒那麼卷的,尤其還在以悠閑著稱的成都。但是這兩年,就像很多人都湧入成都一樣,很多優秀人人也來到這個行業,越來越卷。
我自己是個全國團隊,不少異地夥伴非常羨慕我們在成都的工作生活,最近有3個夥伴都在諮詢我,想來成都定居。
我身邊有個年輕同事也是這樣的移居典型。北京土著,Top5名校畢業,之前在騰訊做工程師,保險經紀事業也發展非常好,去年就搬到成都來了,包括他身邊也有很多人跟他一樣搬到成都來。房價低、美食多、公園多、生活節奏慢,大家也不會一味地在工作上卷。對於尤其收入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的,又沒有過度地理區域局限的工作,成都的確是個很好的選擇。
不過,在信息充分流通的世界,也會把原本不卷的「窪地」帶卷,比如成都,比如我們的保險經紀行業。
▲若曦在做相關分享
4年前有次做電視台採訪,講到我們團隊90%本科率,有很優秀履歷的從業者,這在當時不常見。但這幾年湧入這個行業的精英非常多,騰訊阿里這些大廠,寶潔微軟等外企已經屢見不鮮,包括北大清華的保險經紀人,也不稀有了。
我是7年前就入行了,那會兒保險經紀還是個小眾領域。
在這之前我一直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後來考慮到要買房定居,父母都在四川,就決定回成都。當時成都房價相對一線也很便宜,同樣價格,上海買個老破小,成都可以買個新大套四,加上我們兩骨子裡還是有成都的安逸基因,也不屬於為了工作拚命卷的那種人,所以覺得回成都非常順理成章。
▲工作中的若曦
我本科是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的,後來去美國讀研,7年前,我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學歷背景和工作履歷還有挺多比較優勢。
那時候根本不卷,我當時寫一些保險專業分析的公眾號文章,就可以吸引很多客戶,因為寫的人少,你又特別專業。但過兩三年,保險自媒體很多了。越來越多優秀人加入,大家都有自己的自媒體賬號,小紅書、抖音,在網路上先立自己的「個人IP」,
以前寫文章就可以了,現在你還得拍視頻,做小紅書。以前你做個人IP是加分項,現在人人都在做,就得思考差異化和個性化。
以前外企培訓是公司要求,現在很多培訓是我們自己安排,必須提升自己。越自由的工作性質,越是拼綜合能力。卷是卷,但會覺得卷得有方向有意義。
▲成都的夜生活,依然能看到休閑安逸的狀態
對於成都,現在也很摺疊。去春熙路、鶴鳴茶院、玉林的咖啡館,你會驚訝有這麼多人工作日休閑打麻將逛街。但你再去天府二三街,晚上10點地鐵還有很多加班回家的人。
所以還是看個人想法,如果你想找穩定的高收入工作,成都未必合適;你想把它當做避卷的烏托邦,大概率也會大失所望。或許它的魅力在於,給你提供了一個「躺平」和「卷」自由切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