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相親會":報名人數近千,成功配對約500人

京港台:2023-11-15 09:35| 來源:中國青年報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大學校園"相親會":報名人數近千,成功配對約500人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8月20日,「『才』匯七夕·『緣』來諸暨」青年人才七夕聯誼活動在浙江省諸暨市東白湖鎮舉行,「十里紅妝」「尋愛之旅」「彩繪紙傘」「乞巧祈福」……一個個具有傳統文化韻味的遊戲活動,讓在場的單身青年人才沉浸式體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交友結緣。新華社記者 徐昱/攝

  你願不願意通過校園聯誼的方式,認識新朋友?

  暾東在北京某高校就讀,曾多次參與策劃和籌備校園聯誼活動。今年是他所在學校聯誼活動舉辦的第13年。從最初普通的社交局到如今的學校品牌,舉辦頻率增加、覆蓋範圍變廣,也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歡迎,甚至要靠「搶」才能拿到入場名額。

  00后姑娘王晴也曾作為籌備人員參與組織校園聯誼,在她參與的那場活動中,報名人數近千人,最後成功配對的約500人。

  當代大學生的交友方式多樣,會因課業而相識、因共同的興趣而相聚,也會主動參加校園聯誼。他們對待愛情的態度很包容,既享受自然而然的發展,也無懼主動表達。

  參加校園聯誼,交個朋友也很好

  去年2月,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張濛在網上看到學校「一周CP」活動的消息,立刻報了名。這不是她第一次報名,不過上次沒有匹配上,這次終於有機會參加了。

  張濛回憶,活動報名時不僅需要填寫姓名、性別、專業等基本信息,還設置了一些開放式問題,例如「你期待的愛情是什麼樣的」「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等。張濛說,工作人員根據回答的內容進行匹配,最後連線的男生符合自己80%的期待。

  聯誼主要在線上進行。活動開始后,「紅娘」為張濛和匹配的男生拉了群,併發布破冰遊戲:兩人互相給對方關於自己的5個關鍵詞,請對方發散思維寫一段話。之後每天,「紅娘」都會在群內發布任務,例如,起「CP」名、一起看電影、聽歌、互給對方畫像等。每日,「紅娘」會為兩人完成任務的數量和質量打分,分數高的還會有禮物。張濛最喜歡一起聽歌的環節,「在音樂營造的氛圍下語音聊天,給我一種浪漫的感覺」。

  暾東曾參與策劃和籌備的聯誼活動,也會先請參與者選擇詞語來描述自己和理想型對象,而後通過系統進行匹配。在活動過程中,除了聽歌跳舞,活動方還會根據預算,組織桌游、劇本殺、戶外活動等預熱活動。暾東介紹,活動方在聯誼結束后,會通過問卷收集反饋意見,之後進行相應調整,儘可能滿足大學生們的需求。

  在暾東看來,雖然校園聯誼的出發點是幫助大家擺脫單身,不過想通過一次活動就脫單可能性不是很高,「聯誼只是讓大家有機會認識新朋友,拓寬社交圈,從而增加脫單的概率」。

  在武漢大學副教授陳武看來,現在很多大學校園聯誼的活動形式富有設計感,劇本殺、「一周CP」任務打卡等環節的加入,為活動增加了遊戲趣味,「這有助於快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緩解初次見面的尷尬」。與此同時,遊戲的加入讓聯誼不只停留在基本信息介紹,通過觀察完成活動任務時一個人的表現,能夠了解對方的性格、興趣,甚至三觀,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認識一個人。

  「在大學階段,很多人參加校園聯誼不過是一種嘗試,談戀愛的目的性不強。」陳武覺得,大學生這種「交個朋友也很好」的心態,讓他們對校園聯誼的接受度較高。

  校園聯誼貴在真實

  在張濛看來,活動發布的每日任務,給兩個不熟悉、本沒有共同話題的人,提供了開始聊天的「由頭」。「它給了我們機會從不同角度了解對方,發現契合點后開始深入聊天。」張濛說,任務完成後,她還會和男生一起打手游、聊天,「一周CP」活動結束后,兩人還在持續聊天。

  作為一名在師範院校就讀的女生,車車認為,學校女多男少,通過校園聯誼認識新朋友很有必要。活動設有遊戲環節,如果彼此覺得不錯,就會邀約參與遊戲,進一步了解接觸。車車在玩遊戲的同時,也會關注男生的表現,「如果是一件需要雙方合作的事情,對方自己玩得很嗨,不考慮我的感受,我會覺得他不會照顧人或者對我沒興趣」。

  車車覺得,一個人在遊戲中的表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的性格,聯誼活動為大家提供了互相觀察的機會,在接觸中了解對方和你是否合拍。「不過,並不是參加完聯誼活動,兩個人的感情就會變得多好,只能算是給一個參考。」

  在北京讀大學的小夏同樣是校園聯誼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在她看來,在校園聯誼中認識的人,信息的可信度更高,「起碼你能夠很明確地知道對方一定是大學生,大家的水平不會差太多。在同一個城市上大學的兩個人,即便素不相識,也有可能找到共同好友,了解信息」。

  和其他交友方式相比,陳武認為,校園聯誼的真實性更高,更有安全感。通過網路認識的人,線上呈現出來的樣子和實際情況可能有較大差異。而校園內的同學,不論是年齡還是人生閱歷都更為接近,總體而言不會相差太多。

  不少積極參加校園聯誼的大學生,對於親朋介紹的相親交友方式,卻渾身寫滿「拒絕」。

  「你們都在北京上大學,互相認識一下。」在親戚的勸說下,小夏加了相親對象的微信。不久,兩人在親戚的陪伴下見了面,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由於親戚知道兩人都喜歡動漫,便刻意將聊天引向了動漫的話題。

  小夏說,當時她和相親對象兩個人都尷尬極了,對方目光躲閃,不敢直接看小夏,明明杯子中都沒水了,還要裝樣子喝兩口。兩人對對方感覺一般,即便這樣,臨走時男生的熟人還特意囑咐:「姑娘挺好的,你們做朋友先聊著吧,至少給人家表姑一個交代。」小夏覺得很難受,短時間內都不再想相親了。

  陳武分析,主動和被動是校園聯誼和相親的本質區別,也是造成大學生們態度不同的原因之一,「父母親朋安排的相親對象,是從他們的標準來衡量的。在這種情況下,『我』處於被動的一方。由於父母長輩有所參與,相親雙方常常需要和長輩說明進展。而校園聯誼則更多掌握在自己手中,無須和任何人報備,較為自由。」

  陳武說,通過主動參加校園聯誼的方式戀愛,是自我能力和魅力的一種體現,這也是很多大學生不接受相親而偏愛聯誼的一個原因。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導演

  從含蓄等愛到主動聯誼,大學生對於校園聯誼的歡迎,反映著當代年輕人觀念的變化。

  過去很多人覺得聯誼太過刻意,對於感情的目的性太強,對此難以接受。在張濛看來,自己本來就是想談戀愛,有目的性沒什麼不好。

  據她觀察,現在很多大學生越來越主動和外放。「自然而然地等待愛情發生太慢了,現在我們遇到喜歡的人,就會直接上去要微信,女追男的情況也並不少見。」

  「短短7天並不能完全了解一個人。」參加過聯誼活動的大三女生高雨覺得,把校園聯誼當作認識新朋友的一種方式即可,遇到合拍的就聊一聊,在活動結束后深入了解,「如果覺得尷尬,不參加就行了,總會有人喜歡這種方式的。」

  在陳武看來,現在的年輕人更加真實,注重真人、真事、真感受,表達也更為直接,「原來有些人面對感情總是扭扭捏捏的,遲遲不願捅破那層紙。現在多數年輕人更為大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喜歡藏著掖著」。與此同時,他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更為獨立,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類型,在此基礎上參加聯誼,方向更為明確。

  「從擇偶觀的角度來看,現在的年輕人更注重精神層面的交流,追求和另一個人相處時是否輕鬆愉快,能否共同成長。」陳武舉例,比如拍短視頻,如果一個人喜歡拍攝,另一個人擅長剪輯,雙方便很容易被彼此吸引。

  對於這些變化,陳武認為,充足的物質基礎是前提。當人的物質追求得到滿足后,才會更多地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他進一步解釋,這並不是說當前年輕人不存在經濟壓力,而是和從前相比,物質條件變得更好了,在此基礎上,年輕人對自我有了更多設想,對於生活的可能性有了更個性化的需求。

  陳武表示,現在很多年輕人接收的信息較多,對於怎樣度過以後的人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想做自己生活的導演,而不是被動接受外面的安排。」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除暾東和陳武外,均為化名。實習生徐子雨對本文亦有貢獻。)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4 00: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