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靜音車廂三年了,怎麼現在突然火了

京港台:2023-10-22 09:17| 來源:南風窗 | 評論( 4 )  | 我來說幾句

高鐵靜音車廂三年了,怎麼現在突然火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試點三年後,高鐵「靜音車廂」以一種偶然的方式在網路走紅。

  前不久,「12306推出靜音車廂」登上微博熱搜,引來各方關注。不少人是第一次知曉靜音車廂,事實上,早在2020年12月,鐵路部門已在京滬和成渝高鐵的部分復興號列車上試點靜音車廂。

  但在當時,這一消息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今年10月11日,中國鐵路官方公眾號再次發布了「買高鐵票時可以買靜音車票」一文,引來了關注的熱潮。一時間,各種教你如何買靜音車廂車票的攻略滿網飛。

  攻略之外,對於靜音車廂的評價陷入了類似兩極化的境地。一波人怒贊靜音車廂帶來的愉悅體驗,另一波人則吐槽自己買的靜音車廂票「貨不對板」,靜音車廂根本不靜音。

  

  社交平台上關於靜音車廂的帖子

  拋除好壞評價,靜音車廂能引起如此多之關注,側面說明了公眾對高鐵或其他公共交通場所中噪音的厭惡和對安靜的渴望由來已久。

  因而,推出靜音車廂是鐵路部門為滿足乘客們的需求所做出的改變,也是為了減少高鐵上因吵鬧引發的衝突所做的努力。

  在國家標準中,超過50分貝的雜音就屬於明確限制的噪音。但對身處高鐵等密閉、陌生空間的人來說,一段外放的「神曲」、頻繁的手機通知鈴聲、大聲的交談和小孩的哭鬧聲,都是難以忍受的噪音。

  儘管靜音車廂已經推出三年,但對它的考驗在這次走紅以後才真正開始。

  有人歡喜有人憂

  靜音車廂會不會安靜,像是件碰運氣的事情。

  10月16日,孟冬買到一張去北京的靜音車廂高鐵票。坐之前,她期待靜音車廂是「怎麼個高級法」。坐之後她沒體驗到高級,但真的遇見了安靜的旅途。

  「環境非常好,沒有大聲喧嘩,沒有小孩哭鬧和短視頻外放,偶爾眯了會也很舒服。」孟冬告訴南風窗。行進途中,乘務員會來回提醒遵守靜音條約,語音播報的音量也降低了不少。

  與此同時,每當隔壁車廂的隔門一打開,就會聽到很大的噪音,與她所坐的靜音車廂形成鮮明對比。「相比之下,更喜歡靜音車廂了。」

  

  乘坐交通工具,靜音會帶來更好的體驗/《裝腔啟示錄》劇照

  但從北京出發的劉妍,體驗卻跟孟冬是相反的。今年7月,在她買票的時候,靜音車廂還岌岌無名。出於好奇和圖一安靜,她選擇了靜音車廂。但上車后就發現「貨不對板」,非但不靜音,反而異常吵鬧。

  下車后,她在社交平台發帖,勸網友們別隨便買靜音車廂。「買這個車廂的人,不可能都跟我們一樣想上車睡覺,他們只想在安靜的環境里打電話、哄孩子、說家長里短,手機鈴聲不絕,小孩聲音更加響亮,精彩絕倫。」劉妍在社交平台如此寫道。

  按照鐵路部門的信息,靜音車廂中有人吵鬧,乘務員會及時制止。但劉妍告訴南風窗,那次在車上,乘務員並沒有制止。她自己也沒有主動去提示周圍吵鬧的其他乘客,「整個車廂一半的人在吵,不知道該說誰。」劉妍說。

  之後,劉妍又坐了一次靜音車廂,仍不理想,依然吵鬧。「普通的車廂還有運氣能遇到安靜的,靜音車廂卻完全不安靜,近年不會再考慮買靜音車廂了。」劉妍告訴南風窗,儘管體驗差,但她仍是很需要真正的靜音車廂。

  原因有二。一是她常出差辦公,坐高鐵頻率高,途中還需處理一些工作事務,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她平時出行,大都在3-7小時,路途較為漫長,一旦車廂吵鬧,很難熬。

  

  一旦旅途車廂非常吵鬧,就會變得很難熬/《我在他鄉挺好的》劇照

  孟冬和劉妍兩人迥異的經歷感受和對靜音車廂的評價,大致代表了目前社會輿論對靜音車廂的主流評價。

  除此之外,人們還關注的是,如果有人違反了靜音車廂的規定,該怎麼辦?換言之,承運方如何保證靜音車廂一定會保持安靜?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答案可能是難以保證。

  更多靠自覺

  需要承認的是,為了維持靜音車廂的安靜,鐵路部門做了儘可能多的努力。

  據鐵路部門信息,在靜音車廂的端門、牆壁等位置,會貼有明顯的標識。其次,為了給乘客製造安靜的氛圍,靜音車廂內的語音播報音量是正常音量的40%。再者,靜音車廂內的乘務員會掌握每位旅客的到站信息,提供一對一的到站提醒服務。此外,乘務員會在靜音車廂提醒乘客保持安靜,餐車進入靜音車廂時也會停止對商品的介紹,保持安靜。

  

  高鐵上的靜音車廂可以進行音量調節

  從服務的角度而言,以上的措施已屬全面、貼心。但在實際中,這些並不能保證靜音車廂的安靜,因為這些措施都依靠同一個前提——乘客的自覺或者道德感。如果碰到缺乏自覺或公德心的乘客,以上的服務或措施基本沒有任何懲罰或強制性,難以保證安靜。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丁金坤律師告訴南風窗,目前法律對車廂的聲音沒有規定,靜音車廂是一個市場行為,能否被消費者接受,可以一試。

  丁金坤說,從法律層面而言,靜音車廂是鐵路方與乘客的合同約定。如果乘客發出噪音,則是違約,須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鐵路方可行使合同權利,讓乘客出去或者支付違約金。但這些一般只是民事違約,非治安管理處罰範圍。實踐中,因發生爭執擾亂車廂秩序的,才可被治安處罰。

  因而,從目前來說,靜音車廂的秩序更多的是靠乘客自覺維持,沒有可憑藉的外部強制力量。而這正是讓一些人覺得靜音車廂更像是個噱頭,並不能真正解決車廂吵鬧問題的原因。

  

  靜音車廂更多還是靠乘客自覺維持/中國鐵路

  但我們不能就此把這一問題簡單歸為乘客道德感太差或素質不高。因為從某種程度而言,車廂吵鬧抑或靜音車廂無法真正靜音是個國際性的問題。

  在世界範圍內,中國並非首個推出靜音車廂的國家。早在中國之前,英國、荷蘭、愛爾蘭、澳大利亞、西班牙等國就在鐵路或地鐵線路中,推出了「安靜車廂(quite carriage)。瀏覽這些國家鐵路公司關於「安靜車廂」的約定,大都與國內類似。

  此外,這些約定中多會明確表示,違反靜音車廂的約定,並不會有什麼懲罰措施,更多的只是倡導。

  所以,在其他國家,靜音車廂保持靜音的方式也是靠乘客自覺。

  但,人往往是最不穩定的因素。

  2017年,英國西南鐵路發公告稱,他們計劃取消「安靜車廂」,因為他們無法控制吵鬧的乘客。火車運營商在當時表示,手機的興起、大聲的音樂播放器和乘客普遍缺乏禮儀,導致安靜車廂幾乎無法執行下去。

  

  《英國鐵路紀行》劇照

  在英國西南鐵路之後,2018年,愛爾蘭鐵路也因此取消了原有的「安靜車廂」。一直到4年之後,為了照顧患有感官障礙者,才重新引入。

  在其他國家關於「安靜車廂」的討論中,也不乏一些「安靜車廂」內總有吵鬧者但又無能為力的事例。這也說明,靜音車廂這種更偏向倡導型或服務型的措施,想要達至一種滿意的效果,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調適。

  靜音車廂怎麼做到真的靜

  或許強制性的缺乏和過於依賴自覺會讓人們對靜音車廂的前途略顯消極,但實際中,各個國家對於改善靜音車廂的想象力和努力沒有枯竭和停止。

  車廂內的噪音,從來源看,無非幾種:由手機帶來的外放和通話噪音、孩童的吵鬧和乘客間的大聲聊天。其中,手機帶來的噪音和孩童的吵鬧是網路上尤其受人關注和批駁的。你只需在搜索框中輸入「高鐵吵鬧」,顯示的結果大多是關於孩童在車廂的吵鬧和手機外放、通話導致的衝突和矛盾。

  這的確是客觀的事實。

  

  社交平台上對於高鐵吵鬧的討論大多圍繞孩童

  早在2007年左右,英國就因在公共交通上用手機公放音樂的問題,使得市民聯名請願倫敦交通局禁止該行為,但最後未獲支持。於此同時,倫敦一家提供通勤服務的火車公司,曾實驗一項能在車廂內阻斷手機和WiFi信號的塗層技術,試圖以此來解決手機公放帶來的噪音問題,實現靜音車廂。

  但這一提議也因沒有考慮緊急情況下的通話需求而擱置。

  在國內,近幾年,隨著短視頻以碾壓之勢侵入大眾生活,在車廂或其他公共場所外放短視頻神曲,已經幾乎成為與手機有關的頭號噪音來源。儘管很多公共交通禁止外放,但實際效果並不明顯。

  對於孩童的吵鬧,在本次靜音車廂的熱議中,不少人提議與其設置靜音車廂,不如設置一個兒童車廂,讓帶孩子的旅客集中在同一車廂,避免吵鬧。

  這是否可行、涉不涉及對兒童的歧視?

  「看具體情況,如果車廂多,兒童可以選擇,不是歧視,但是如果車廂少,兒童沒有選擇的,則會損害兒童權益,有悖公序良俗」,丁金坤律師告訴南風窗,「靜音車廂屬於特別消費,須先滿足基本乘車需求。」

  

  《高鐵作證》劇照

  他還提到,將車廂噪音問題歸咎於兒童是不對的,兒童活潑是天性,除了那些過小無法自控的嬰孩,其他兒童在公共場所的表現主要是家教不同,本質上還是成年父母的素質問題。

  但實際中,的確有地方禁止兒童乘坐靜音車廂。西班牙國家鐵路集團在關於靜音車廂的規定中,就有一條:不允許 14 歲以下未成年人和寵物乘車。國內,在12306購買靜音車廂車票時,彈窗的信息也會提示「不建議攜嬰幼兒乘車的旅客選購靜音車廂」。

  此外,更多的想法也被提出過。比如是否可以給噪音定價,對吵鬧的人進行罰款。丁金坤律師告訴記者,基於合同關係,鐵路方其實可以讓違反靜音車廂規定的人交納違約金或者將其請出靜音車廂,也不失為一種懲罰。

  

  對於車廂噪音,還有更多解決方案/中國鐵路

  另一個微觀經濟學的解決方案是,對靜音車廂收取額外的費用,使其具有門檻。這樣就能讓真正需要或者最需要靜音車廂的人聚在一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靜音車廂不安靜的問題。但這種方式,目前還看不到可供參考的案例。

  或者更有可能的方式是如荷蘭一般,靜音車廂里存在很多個「地鐵判官」,在有人發出噪音時,總有乘客及時制止或集體投射凌厲的目光,一直到你下車為止。正如國外網友所說:「荷蘭的安靜車廂里沒有任何憐憫。」

  但不管怎樣,對我們而言靜音車廂仍是個新鮮的事物,其路向何方,仍需探索。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0 22: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