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天菜」真退圈了,又給95后一刀....

京港台:2023-10-13 09:07| 來源:Vista看天下 | 我來說幾句

「少女天菜」真退圈了,又給95后一刀....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看到「愛格 停刊」詞條衝上熱搜時,真的很想罵一句街——

  生活,你想要刀我大可以一次性來個痛快的,別總是慢刀子割肉。

  

  幾天前,2007年創刊、陪伴一代人青春的《愛格》突然發布公告稱將於11月停刊,創始人夜未央寫下一段紀念詞:

  「這是某段人生的句號,也是某段青春的句號。《愛格》雜誌,在她十六歲那年打烊」

  

  21年冬天曾有三家少女雜誌先後宣布休刊,分別為《意林·小小姐》《桃之夭夭》《飛言情》。

  在它們之前還有早已宣布停刊的《最小說》《文藝風象》《新蕾story100》。

  每有一家雜誌宣布停刊,不亞於在90、95后的青春割上一刀。

  

  當時《愛格》作為知名度較高、影響力較大的代表刊物,一度被視為少女雜誌僅存、為數不多的火種。

  卻沒想到,兩年後就連它也暗淡下來。

  惹得網友們心痛、感傷卻又無可奈何,提出困擾已久的疑惑:

  「怎麼回事?現在初高中生都不看青春言情小說了嗎?」

  01

  沒落的少女雜誌

  捧出小半個娛樂圈

  《愛格》停刊的新聞傳開后,感懷青春的網友們集體網購《愛格》,有商家表示銷量是往常的十倍。

  由於公告中宣布的是下個月停刊、沒寫具體時間,許多人擔憂起《愛格》目前的10月刊可能就是最後一期、不會再出11月刊。

  大家抱著一種「還不知道有沒有未來」的心態,花8塊錢搶購一本青春的影子。

  

  via @九派新聞

  還有商家推出了用於停刊處理的書包,低價打包售賣現有的《愛格》庫存。

  或許也是害怕停刊的輿論熱度一過,這些少女雜誌會徹底成為庫房中無人想起的「廢紙」。

  

  曾經風靡一時的少女刊正在衰落,這是近兩年來所有人共同目睹、卻無能為力的趨勢。

  看多了少女雜誌的停刊新聞,很多網友本以為自己的心已經像在大潤發殺了十年的魚那般冰冷,不會再為此波動。

  結果一個個的,還是在《愛格》宣布停刊時集體破防。

  畢竟在所有少女雜誌中,它看上去一度像是最有可能逃離衰落旋渦的那個。

  

  相比於同類型的其他少女雜誌,《愛格》近些年的輿論討論度並不低。

  它經常以另一種身份不斷出現在大眾視野里——

  娛樂圈隱藏捧人王。

  從《愛格》里走出的明星數不勝數,翻拍自《愛格》小說的國產劇排成串。

  

  十多年前,《愛格》是為數不多選用真人攝影作品當封面的少女雜誌。

  早早地與國內知名時尚工作室MOON建立合作,一度被譽為「青春文學界的時尚雜誌」「影像第一刊」。

  在這一過程中大批素人作為書模被挖掘,比如12年10月B刊的封面模特是當年還未出名的迪麗熱巴。

  與她同經紀公司的高偉光也曾是《愛格》內頁模特,數年後,二人因國產劇《三生三世》系列爆火。

  

  以霸總角色成為今年第一翻身配角的魏大勛,當初是《愛格》青春疼痛小說的配圖男主。

  據不完全統計,當過《愛格》模特的明星包括但不限於沈月、白敬亭、吳倩、趙露思、宋威龍、張雲龍等等。

  林小宅、黃燦燦、南笙等一眾後來在網際網路時代掀起過小風浪的網紅,也都在《愛格》露過面。

  

  不只是在娛樂圈捧人,《愛格》還養活了不少偶像劇。

  從雜誌中走出的小說《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噹噹網的點評量高達28萬條,是點評量最高的青春文學作品,18年改編為電視劇。

  

  近期播出的《南風知我意》,原作是《愛格》雜誌人氣作者七微的同名小說。

  

  舉例《愛格》捧出娛樂圈一小半新生代明星與劇,並不是認為它可以靠這一點向娛樂演藝產業轉型、逃離少女刊沒落結局。

  而是想指出在同類雜誌里,《愛格》一直被認為是比較有審美、時尚、潮流敏銳度的那個。

  也因此在不少讀者的心目中,《愛格》看起來是少女刊中最有可能成功轉型、與社交媒體時代接軌的雜誌之一。

  

  2003年時,郭敬明出版《愛與痛的邊緣》《夢裡花落知多少》創下出版界神話,讓人們看到了青春言情文學的巨大市場。

  當時的青春雜誌市場一度接近飽和,還誕生了《南風》《花火》這些已經算是業內頂流的品牌,而《愛格》2007年才問世。

  靠著嚴苛的稿件質量要求、相對前沿的時尚審美,才實現後來者居上,變成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可惜,《愛格》在千禧年曾創造的「後來居上」成就,沒能再實現一次。

  

  02

  「現在的初高中生,

  不看青春雜誌了嗎?」

  和朋友一同掰著指頭算了算,當年自己在班上傳閱過的青春疼痛文學讀物如今似乎只剩下《花火》還在。

  (如還有其他,歡迎在評論區提名)

  或許是因為少女刊沒落得太厲害、大家又太懷念那段賭書潑茶的時光,不少人的記憶甚至出現了曼德拉效應,誤以為《花火》早就停刊。

  雜誌的官方賬號只好四處在評論區回應:「謝邀,我還在哈。」

  

  大家越懷念當初每人買不同雜誌傳著看的時光,也就越對如今的少女刊沒落感到疑惑——

  「現在的小孩,不需要這些雜誌了嗎?」

  

  青春少女雜誌的內容板塊,大多數由兩個部分組成,主體是青春言情小說,再點綴些生活時尚潮流分享的小欄目。

  前者,在網際網路時代被網文APP、知乎替代。

  後者,則可以被小紅書取代。

  我們記憶中種類定位豐富的少女刊——

  《愛格》一般走偏現實的青春故事路線,《桃之夭夭》走古風言情;

  《飛魔幻》走玄幻想象,《陽光smile》走Happy Ending路線。

  這一切放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網文APP中,不過是「現言」「古言」「玄幻」「HE」幾個標籤大標籤,底下還能繼續細分文章種類。

  

  至於生活時尚潮流分享的小欄目,不論是像受眾群體偏小的《意林·小小姐》里,那些與性格、星座、甜品相關的簡易測試。

  還是像《愛格》這類定位更成熟的雜誌中,一些更為專業的時尚、穿搭、生活方式分享,如今都有小紅書取代。

  在小紅書出現之前,也早有社交平台上的生活博主、穿搭博主們把這一碗羹瓜分殆盡。

  

  2014年時《愛格》將時尚板塊獨立出來,衍生出專門的《愛格時尚》,定位面向普通青少年:

  《愛格時尚》針對的是對潮流、時尚感興趣的少女。

  市面上的時尚書介紹的內容大多為較貴重的奢侈品,而在《愛格時尚》中,收入不豐厚的青少年也可以用優質的價格找到屬於自己的時尚感,實用平價又不失特色。

  「收入不豐厚的青少年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時尚感」,這一理念放在9年前相當前衛。

  那時大部分少年少女穿啥的選擇權捏在爸媽手裡,自己是淑女風還是韓流風,取決於爸媽帶自己進的是阿依蓮還是美德斯邦威。

  一雙板鞋搭遍所有衣服,穿裙子時穿、跑操時穿、上台演講時還穿,沒有什麼穿搭概念。

  

  可放在現在,誰也不會覺得這是句多麼驚世駭俗的宣言。

  畢竟當今網際網路上,日常、通勤、出遊乃至見家長、考公面試可以穿啥的帖子十個籮筐都裝不下,普通人穿搭早已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對於周末偶爾能接觸手機或網際網路的學生來說,少女雜誌有了更便捷的替代方式。

  而對接觸不到手機的學生而言,這些虛構讀物的吸引力也在降低。

  少女雜誌曾經流行的一大場景,是前文提及過的全班傳閱、共同分享。

  這一舉動對青少年來說不只是「省了買書錢」,還是與同學朋友們擁有共同話題的象徵,校園環境中的孩子本就更容易在意融入集體。

  好奇心與新鮮感驅動下,他們難免更傾向於追當下網路名氣最大的小說,而非少女雜誌中佔主流的不知名小作者。

  

  過去信息獲取相對條件閉塞,所有人的生活都慢,慢慢傳閱一本快散架的書,做相似的夢。

  可如今有人快了起來,餘下的人也只能齒輪加速。

  03

  內卷時代,

  還需要少年少女們做夢嗎?

  查閱資料時翻到《愛格》20年底的一篇發文,挺讓人傷感。

  當時不少讀者向他們的官博反應買不到雜誌,大概率是因為家附近的報刊亭沒了或者不景氣,購進的雜誌在變少。

  結果「買不到《愛格》」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傳成了「《愛格》停刊了買不到」。

  官方連忙闢謠,說自己還在,並且元氣滿滿地分享了當年的工作與接下來的計劃,要恢復雙月刊等等。

  

  評論區與讀者們的互動留言,也透露出對未來的信心。

  而今在公告中卻不得不宣布——「因為種種不可抗力……我們最終沒能抵禦現實的風暴,不得不跟大家告別,作出停刊的無奈決定。」

  

  

  網際網路各個平台的角落裡,還散落著許多與《愛格》相關的求文貼。

  網友們努力描繪著腦海中的碎片,試圖尋找自己在某個課間、某節體育課在雜誌上讀到過的故事,感懷青春。

  也有人好不容易找到了記憶里那篇曾讓自己差點在數學課上落淚的言情短文,再看一遍卻有些哭笑不得:

  「我當時到底為啥想哭來著?

  是覺得女主放棄工作非要在男主出國前備孕生娃、獨自撫養愛情的結晶和羈絆很感人嗎?」

  

  如果用當下的眼光來評判,這些青春文學雜誌里的小說不少都禁不起推敲。

  證明愛情的方式,經常是「為了感動TA在大雨中等待」「為了TA做瘋狂過激的事」「和TA一起離家出走」。

  青春疼痛橋段結束后,就會像童話故事的結尾一樣粗糙——「二人過上了甜蜜美滿的生活」。

  可同時無法否認的是,這批少女雜誌也為一代人提供過一場幻夢。

  我並不是指那些不切實際、愛來愛去、夢幻般的小說情節。

  而是指那段誤以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憂愁不過是愛不愛誰,絲毫不用擔憂現實問題的時光。

  

  少年少女們在青春期青睞,以及青春雜誌會涉及的話題,無非以下幾種:

  同學之間隱晦的心動,學生時代的曖昧試探,不知如何處理的青澀友誼,抱怨與溫馨並存的家庭關係,以及對成人社會的憧憬想象。

  一切都發生在學校與家庭兩點一線的小世界里。

  這個小世界中只有上下學時與同桌曖昧地并行回家,不會有回家路上每一家店鋪倒閉消失、都或許意味著有一個家庭遭受波折;

  只有互表心意的小情侶在鬧市街頭牽手,不會有人群里步履匆匆、看似西裝革履的年輕人趕回出租房后,麻木地躺下休息。

  過去大家習慣於批判前半部分,說這些文章幼稚、看的小屁孩們也幼稚。

  可現在回想起來,卻覺得那些無意義、幼稚、單薄倒像是青春才可以行使的權利。

  甚至新一代少年們,還未必能擁有這權利。

  

  網際網路對生活的滲透遠高於紙質報刊,信息無孔不入,焦慮也是。

  他們坐在教室內或許還感受不到社會競爭的殘酷,卻可以從網路上嗅到內卷的壓力、聽到校牆外的風聲鶴唳。

  比如前兩年,網上的熱門話題還是高考畢業生問「大學哪個專業好考公」,如今已經進展到了中考生問「高中文理分科、哪個好考公」。

  所有人都被催促著、必須關注更現實嚴肅的問題,以便穩住自己的生活不下墜。

  這種時候,充滿幻夢的故事還如何流行呢?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1 16: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