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帶他創業三次,004號員工拯救阿里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戴珊讓賢了。
阿里巴巴集團於12月20日宣布,淘天集團原CEO戴珊將調任協助籌建阿里巴巴集團資產管理公司,戴珊的崗位由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接任。
這次人事變動后,吳泳銘一人兼任阿里雲、淘天兩大集團的1號位,距他9月10號接棒張勇集團CEO的位置剛好100天。
此前,張勇推行的「1+6+N」組織變革已悄然發生變化,原定打頭陣上市的盒馬因融資遇冷,IPO計劃已暫緩;原定獨立分拆並引入外部投資者的阿里雲,也停止分拆動作。
隨著最新的權力任命,阿里新一輪戰略脈絡也浮出水面:淘天、阿里雲回到母體,成為眼下最核心的兩大戰略重心,由集團統一指揮,繼續輸血投入;其餘業務也將圍繞主業進行戰略取捨,阿里從大刀闊斧的「分」逐漸回到合力狀態。
此前,吳泳銘曾在業績電話會表示過,除了核心業務和創新業務外,其他業務都要背財務指標,要麼盈利,要麼變現。
接近阿里的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菜鳥、本地、海外這三個獨立發展比較好的業務,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其他發展受阻滯的業務,需要擔心一下自己的命運了。
上任100天,吳泳銘的鐵腕作風終於被外界看到。
作為最年輕的「十八羅漢」,吳泳銘向來低調,即使在公司內部也鮮有公開發言。接近吳泳銘的人士透露:「吳媽(吳泳銘)話不多,講話總是慢悠悠的,帶著點江浙口音。」
出身技術,後來又投身於創投,吳泳銘被馬雲找回來當阿里CEO,一直被外界認為是「臨時救火」。如今看來,吳泳銘正在展現一個實幹家應有的果斷。
此前,知情人士曾透露:「吳媽對阿里雲和淘天目前狀況很不滿意。」
11月底,吳泳銘迅速調整了阿里雲的業務管理團隊,並對內強調「無論過去有多成功都必須翻篇歸零」;他還把1688、閑魚、釘釘、夸克拎出來,定為「第一批戰略級創新業務」。可想而知淘天自上而下的大變革想必也會很快到來。
歷史上,帝國的興衰史通常有一個規律——一代開國打江山,二代穩治國安社稷,三代的使命,通常是在下坡路時,力挽狂瀾。作為實幹意義上的第三代掌門人,吳泳銘幾乎成為阿里復興的最後希望。
站在最關鍵的時間窗口,可以說,阿里將成也吳泳銘、敗也吳泳銘。其對戰略的思考判斷,和對業務的輕重取捨,都將決定阿里未來的命運。
來源:視覺中國
那麼,馬雲選定的這個人,為何會是吳泳銘?
阿里的大腦
馬雲和吳泳銘關係匪淺。二人在阿里成立之前便相識。後來,馬雲的三次創業,都帶上了比自己小11歲的吳泳銘。
1996年,剛從浙江工業大學畢業的吳泳銘,無意間在報紙上發現一家叫「中國黃頁」的公司正在招聘程序員。「難得的機會,終於可以不受限制地上網了。」吳泳銘當時想。
揣著這樣的想法,吳泳銘帶著一張存著自己寫的幾個小程序的軟盤去面試了。彼時,吳泳銘21歲,馬雲32歲,吳懂技術、懂網際網路,馬雲雖然召集了不少人才,但懂技術的員工卻不多;而馬雲對商業的眼光和願景也打動了吳。二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吳泳銘當即決定入職。
1997年11月,經過深思熟慮,馬雲決定離開中國黃頁,北上外經貿部出任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國富通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主要開發外經貿部官方網站及網上廣交會等產品。
跟隨馬雲第一批北上的,就有吳泳銘,還有張英、孫彤宇、樓文勝等人,熟悉情況后,彭蕾、戴珊等人也會師北京。
彼時,黃頁的一些員工因為家庭在江浙,選擇留在了杭州。吳泳銘出生於浙江桐廬,大學也就讀於浙江工業大學,是個典型的南方男孩,但卻毅然追隨馬雲去了北京,無條件支持馬雲開始第二次創業。
外經貿部在馬雲的幫助下成立了國富通。在國富通,吳泳銘和周悅虹編程序,孫彤宇負責推廣,樓文勝寫文案,謝世煌管財務,張英和彭蕾做編輯、行政和服務。每天下班后,大家都在合租房裡一起吃飯,仿若一個大家庭。
一年後,馬雲決定放棄國富通,回到杭州,開始第三次創業。1999年2月,在馬雲湖畔花園的家中,馬雲、吳泳銘以及其餘16個人齊集一堂召開會議,馬雲提出一起出資創辦公司,每個人都以股份的形式參與進來,最後他們湊了50萬,阿里巴巴成立。彼時,吳泳銘是004號員工,也是阿里的第一名程序員。
吳泳銘在阿里的履歷,一直集中在技術崗位,先是擔任淘寶網技術總監,隨後成為支付寶首席技術官。手機淘寶、阿里媽媽這幾個產品的研發,吳泳銘也都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吳泳銘後來參與收購高德地圖、UC 瀏覽器、陌陌、友盟等業務,隨著阿里巴巴集團進軍健康領域,吳泳銘在阿里健康擔任了5年董事長。
可以說,吳泳銘全程陪伴了馬雲的創業人生,並且對馬雲的決策幾乎照單全收,「指哪兒打哪兒」,是一位願意衝鋒陷陣的實幹家。
在阿里,吳泳銘的花名是「東邪」,源自金庸小說里的角色黃藥師。黃藥師個性離經叛道,狂傲不羈,然而卻最敬重忠、義、孝之輩,「此乃大節」。吳泳銘為人個性與黃藥師相反,處事溫和,低調內斂,但在「大節之道」上倒是看法一致。
馬雲用人,無疑需要「敢於把後背交給對方、互相信任,無條件支持」,吳泳銘是不二人選。從能力的角度,與當年只懂技術的「毛頭小子」相比,如今的吳泳銘已然是六邊形戰士。
2015年離開阿里之後,吳泳銘創立元璟資本,關注早期創業公司,理想汽車、每日優鮮、塗鴉智能等明星項目,背後都有元璟資本的身影。
在阿里,找一個懂技術的人才很簡單,懂商業、懂資本的人才也不計其數,但如果三者皆精通,對前沿趨勢有敏銳洞察,又與馬雲、阿里一起風雨同舟成長至今的人,恐怕唯有吳泳銘一個。
但吳泳銘並非馬雲的影子。上任后一系列雷厲風行的動作,可見,吳泳銘有想法、有野心,在二人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估計馬雲也願意放手讓他去干。
如今的阿里,馬雲是阿里的根,蔡崇信是骨,他們是靈魂人物,如同定海神針,而吳泳銘則是腦,擁有調動阿里每一根毛細血管的能力。
如馬雲說過:「戰士在前線,一定要給他充足的彈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CEO不好當
只是吳泳銘這個CEO並不好當。
來源:阿里巴巴官網
光是這一年,阿里就有不少困難待解決。年初的「1+6+N」戰略如今看來,很多偏激之處都有待糾正;阿里雲剛宣布分拆,AI革命就來了;內部矛盾還未解決,拼多多市值又趕超了阿里。如今的阿里,可謂焦頭爛額。
吳泳銘上任后,第一件事是果斷做取捨,重新確立兩大戰略重心:用戶為先、AI驅動。集團圍繞這兩大重心進行業務梳理,重塑業務戰略優先順序。在此基礎上,阿里對三類業務加大戰略性投入:1、技術驅動的網際網路平台業務;2、AI驅動的科技業務;3、全球化的商業網路。
先開刀的是阿里雲。
11月23日,阿里雲進行了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商業化層面,成立公共雲業務事業部,由劉偉光負責;成立混合雲業務事業部,由李津負責。加之此前就由袁千負責的海外業務事業部,三個事業部負責人均向吳泳銘彙報。
阿里雲首席商業官蔡英華則告別了阿里雲。這和阿里雲的新戰略有關,「AI驅動、公共雲優先」。吳泳銘指出,AI驅動就是要打造一朵「AI時代最開放的雲」,為各行各業提供穩定高效的AI基礎設施,共建開放繁榮的AI生態;而公共雲優先,即指對所有產品和業務模式做取捨,減少項目制銷售訂單,加大公共雲核心產品投入。這恰好是擅長政企業務,能搞定大客戶訂單的蔡英華最不擅長的事情。
大模型帶來的市場需求,和傳統雲計算有明顯差異。比如,傳統算力需求轉變成了智能算力需求,大模型訓練、推理對雲的技術要求更高了。過往的雲計算業務,已經成為如電力一般的基礎設施,大面積普及,很難再創造增長神話。財報顯示,2024財年第二季度,阿里雲收入為276.48億元,同比增速僅為2%。
大模型已經成為雲廠商下一階段制勝的關鍵變數。支撐這個新故事的核心要素,一是技術的競爭力,二則是能否把競爭力變成利潤,但這兩點目前都還存在巨大的未知。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的大模型的競爭力仍有許多追趕空間,商業化盈利更是遙遙無期,吳泳銘要解決的困難還有很多。
但吳泳銘時代,可以確認AI將貫穿阿里各業務的發展。據《晚點 LatePost》報道,淘天集團剛剛梳理完其AI業務,從約20個團隊收攏為4個,同時對內發布了淘天自己的大模型產品 「星辰」;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的AI團隊目前已超過百人。
組織越來越大,避免不了業務的空虛化,阿里的業務還需要繼續瘦身,以免重複造輪子,浪費資源。
在吳泳銘的戰略里,彈藥要集中用到最核心的地方。可以預見,阿里雲和淘天的新一輪變革,只是阿里調整的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