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下13: 1-25>

[複製鏈接]

3367

主題

3387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259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霞步思 發表於 2025-9-26 04: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王下13: 1-25】【猶大王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二十三年,耶戶的兒子約哈斯在撒馬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十七年……。】在列王紀下第十三章中記載了,兩位北國以色列的君王約哈斯和約阿施,以及以利沙死後的神跡。本章首先說到:【猶大王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二十三年,耶戶的兒子約哈斯在撒馬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十七年。約哈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總不離開。於是,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將他們屢次交在亞蘭王哈薛和他兒子便哈達的手裡。】「猶大王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二十三年」,「約阿施二十三年」就是約阿施為修理聖殿大發熱心的那一年(12:6)。「耶戶的兒子約哈斯在撒瑪利亞登基」,約哈斯在耶戶還活著的時候,兩人便已經共同執政了,這裡的「登基」是指耶戶死後約哈斯單獨作王。「作以色列王十七年」,這裡的「十七年」是從與耶戶共同執政之年算起,直到約哈斯死時之年。「約哈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總不離開」。「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就是以色列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王位,在伯特利和但設立兩個金牛犢來代表神,以阻擋百姓前往耶路撒冷聖殿敬拜神(王上12:28-30)。「於是,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就是向北國以色列施行懲罰。「將他們屢次交在亞蘭王哈薛和他兒子便哈達的手裡」。「屢次」是指好幾年或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哈薛和他兒子便哈達」,表示哈薛死於約哈斯作以色列王的任內,其後由便哈達接手繼續欺壓以色列,這是神審判以色列敬拜金牛犢的罪。

【約哈斯懇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因為見以色列人所受亞蘭王的欺壓。耶和華賜給以色列人一位拯救者,使他們脫離亞蘭人的手;於是以色列人仍舊安居在家裡。然而,他們不離開耶羅波安家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仍然去行,並且在撒馬利亞留下亞舍拉。】「約哈斯懇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神並沒有因約哈斯的無知和頑梗而停止拯救,一旦「約哈斯懇求耶和華」,就是求神施拯救。「耶和華就應允他」,就是他所求的得著成全。「因為見以色列人所受亞蘭王的欺壓。耶和華賜給以色列人一位拯救者,使他們脫離亞蘭人的手」。神所賜下的「拯救者」,可能是亞述王亞達得尼拉力三世,他曾攻打大馬色,削弱了亞蘭的國力,使他們無暇侵擾北國以色列。「於是以色列人仍舊安居在家裡」,就是不受鄰國的侵擾。「然而,他們不離開耶羅波安家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仍然去行」。就是繼續陷在拜金牛犢的罪中。「並且在撒瑪利亞留下亞舍拉」。「撒瑪利亞」是北國以色列的京城;「亞舍拉」是迦南的女神、巴力的配偶,通常以立在巴力祭壇旁邊的神木或神樹的形式出現。耶戶「毀壞了巴力柱像」(10:26),「在以色列中滅了巴力」(10:27),卻「在撒馬利亞留下亞舍拉」,百姓得了拯救之後,不但「不離開」拜金牛犢的罪,而且繼續敬拜「亞舍拉」(17:16)。【亞蘭王滅絕約哈斯的民,踐踏他們如禾場上的塵沙,只給約哈斯留下五十馬兵,十輛戰車,一萬步兵。約哈斯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的勇力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約哈斯與他列祖同睡,葬在撒馬利亞。他兒子約阿施接續他作王。】「亞蘭王滅絕約哈斯的民」,就是沒有給約哈斯留下象樣的軍隊,使他不能東山再起。「踐踏他們如禾場上的塵沙」,意思是使他們在戰爭中近乎毀滅。「只給約哈斯留下五十馬兵、十輛戰車、一萬步兵」,表示幾乎喪失了全部的戰車和馬兵,其兵力不足以發動一場戰爭。「約哈斯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的勇力」,「他的勇力」是指他英勇的事迹。「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以色列諸王記」是指以色列諸王事迹的編年史記。「約哈斯與他列祖同睡,葬在撒瑪利亞」,「與列祖同睡」就是死了的意思;「他兒子約阿施接續他作王」。北國的「約阿施」,與猶大王約阿施的名相同。

【猶大王約阿施三十七年,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在撒馬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十六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仍然去行。約阿施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與猶大王亞瑪謝爭戰的勇力,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約阿施與他列祖同睡,耶羅波安坐了他的位。約阿施與以色列諸王一同葬在撒馬利亞。】「猶大王約阿施三十七年」,「三十七年」是從他的父王亞哈謝去世的那一年算起。「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十六年」。「作以色列王十六年」,而猶大王約阿施作王四十年(12:1),故南北兩王在位的期間約有四年是重迭的。「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仍然去行」。北國以色列的每個王都「不離開耶羅波安家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約阿施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與猶大王亞瑪謝爭戰的勇力,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猶大王亞瑪謝」是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王下12:21),他的的事迹詳載於王下14:1-22。「約阿施與他列祖同睡,耶羅波安坐了他的位」。「耶羅波安」因與北國的第一位王耶羅波安同名,故歷史上稱他為「耶羅波安二世」。「約阿施與以色列諸王一同葬在撒瑪利亞」。「葬在撒瑪利亞」是指葬在京城的王陵。

【以利沙得了必死的病,以色列王約阿施下來看他,伏在他臉上哭泣,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以利沙對他說:『你取弓箭來。』王就取了弓箭來。又對以色列王說:『你用手拿弓。』王就用手拿弓。以利沙按手在王的手上,說:『你開朝東的窗戶。』他就開了。以利沙說:『射箭吧!』他就射箭。以利沙說:『這是耶和華的得勝箭,就是戰勝亞蘭人的箭;因為你必在亞弗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他們。『】「以利沙得了必死的病」,「以利沙」自從差遣門徒膏耶戶為王(9:1-3),至今已過了四十五年,此時以利沙的年紀估計至少八十歲高齡了。「必死的病」聖經並未記載他得了什麼病,可能僅是老邁衰竭,一病不起。「以色列王約阿施下來看他,伏在他臉上哭泣」。在此之前的兩代以色列王在將近五十年沒有來找過先知以利沙,現在以色列失去了大部分戰車馬兵,以色列王約阿施心裡可能很不安,不知道以利沙死後,以色列怎麼辦,神是否還會與他們同在。「伏在他臉上哭泣,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我父」是對先知以利沙的尊稱。「以色列的戰車馬兵」,表示以利沙是以色列的保護者。「以利沙對他說:『你取弓箭來。』王就取了弓箭來」。「弓箭」是戰爭的一種利器,用來象徵爭戰得勝的關鍵所在。「又對以色列王說:『你用手拿弓。』王就用手拿弓」。「用手拿弓」象徵王在戰場上揮弓向敵。「以利沙按手在王的手上」,象徵在作戰時先知給王扶持並加力。「說:『你開朝東的窗戶。』他就開了。以利沙說:『射箭吧!』他就射箭」。以利沙要約阿施向東邊射箭,因為此時亞蘭佔據了約旦河東的基列地,即將從東方入侵以色列。「射箭」象徵攻打敵人。「以利沙說:『這是耶和華的得勝箭,就是戰勝亞蘭人的箭」,「耶和華的得勝箭」,就是神拯救的箭。「戰勝亞蘭人的箭」,就是從亞蘭人手中得拯救的箭。「因為你必在亞弗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他們」。「亞弗」位於加利利海以東之巴珊的城鎮,亞哈曾經在此地戰勝便哈達二世(王上20:26-30)。

【以利沙又說:『取幾枝箭來。』他就取了來。以利沙說:『打地吧!』他打了三次,便止住了。神人向他發怒,說:『應當擊打五六次,就能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現在只能打敗亞蘭人三次。『】「以利沙又說:『取幾枝箭來。』他就取了來」。「取幾枝箭」就是用手抓一把箭。「以利沙說:『打地吧!』他打了三次,便止住了」。「打地」就是狠狠地擊打地面,象徵擊打敵人。「打了三次」表示他缺乏徹底打敗敵人的決心。「神人向他發怒,說:『應當擊打五六次,就能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擊打五六次」象徵奮力不懈,不僅獲勝,更要殲滅敵人。「現在只能打敗亞蘭人三次」。以色列王如果真相信「神是拯救」,就應該順服先知、奮力擊打地面,直到先知喊停為止。但他只是漫不經心地「打了三次,便止住了」,完全是敷衍的心態,所以「神人向他發怒」。【以利沙死了,人將他葬埋。到了新年,有一群摩押人犯境,有人正葬死人,忽然看見一群人,就把死人拋在以利沙的墳墓里,一碰著以利沙的骸骨,死人就復活,站起來了。】「以利沙死了,人將他葬埋。到了新年,有一群摩押人犯境」。「新年」在北國可能是春天的正月逾越節前後,正是割大麥的時候。「有人正葬死人,忽然看見一群人」,「一群人」就是來犯境的摩押人。「就把死人拋在以利沙的墳墓里,一碰著以利沙的骸骨,死人就復活站起來了」。當時以色列人的墳墓可能與新約時代相似,有一個石頭封閉的入口,可以打開。當這些人正在埋葬死人的時候,忽然遇到一群入侵的摩押人,就隨便打開一個墳墓把屍體丟進去,正好「拋在以利沙的墳墓里」,於是「一碰著以利沙的骸骨,死人就復活」。這是一個極大的神跡,這個神跡對那些親眼目睹的人,必定產生了極大的震撼。神籍這個神跡就是要告訴以色列人,以利沙雖然死了,以利沙的神仍在,只要他們尋求祂,信靠祂,祂的大能是永不改變的!

【約哈斯年間,亞蘭王哈薛屢次欺壓以色列人。耶和華卻因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仍施恩給以色列人,憐恤他們,眷顧他們,不肯滅盡他們,尚未趕逐他們離開自己面前。亞蘭王哈薛死了,他兒子便·哈達接續他作王。從前哈薛和約阿施的父親約哈斯爭戰,攻取了些城邑,現在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三次打敗哈薛的兒子便哈達,就收回了以色列的城邑。】「約哈斯年間」,這是回述約阿施的父王約哈斯仍在位時。「亞蘭王哈薛屢次欺壓以色列人。耶和華卻因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仍施恩給以色列人」。這是強調耶和華與祂子民的約的關係,是建基於祂與他們列祖的約,表明祂是公義且信實的神。「憐恤他們、眷顧他們,不肯滅盡他們」,表明神滿有慈憐,不肯立即施以懲罰。「尚未趕逐他們離開自己面前」,表示神繼續給他們機會使其從所行的惡道上轉回,使自己的國家免於滅亡。「亞蘭王哈薛死了,他兒子便哈達接續他作王」。他是便哈達三世(王上15:18)。「從前哈薛和約阿施的父親約哈斯爭戰,攻取了些城邑」。哈薛除了從耶戶手中攻取了約但河東全地(10:32-33)之外,可能從約哈斯手中也攻取了一些河西之地。「現在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三次打敗哈薛的兒子便哈達,就收回了以色列的城邑」。「三次打敗」,這是應驗以利沙生前所說的預言。「收回了以色列的城邑」。是指收回了約旦河西的城邑。而以利沙死後的神跡,正預示著基督的死,所帶來的復活和盼望。那些碰著以利沙骸骨復活的人,他們雖然能站起來,但最終還要再死。唯有在主耶穌基督里的復活,才是不會再死的復活!約翰福音11: 25-26記載,耶穌對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活嗎?】但願我們今天都信主耶穌的話,並要趁還活著的時候悔改,相信主,這樣我們就能得到主的應許!阿們!

www.biblestudy-xbss.com  聖經分卷分章註解  霞步思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0 21: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