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西西聖方濟各聖殿-世界遺產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8-30 03:01 編輯







當地種的西紅柿, 味道上乘. 本縣的路邊農場蔬菜水果一般比超級市場貴30-50%, 平常買的菜除了少量來自加州等(亞洲常見蔬菜), 主要來自墨西哥.
當農民時反客為主, 將名下自留地承包給了老隊長(順水推舟). 對方出農家肥並精心打理. 幾季下來收成不菲, 旱煙葉和小蘿蔔等, 收穫對半兒分, 皆大歡喜.




阿西西聖方濟各大教堂
1782
阿西西聖方濟各聖殿(義大利語: Basilica di San Francesco d'Assisi; 拉丁語: Basilica Sancti Francisci Assisiensis)是羅馬天主教方濟各會修道院的母堂, 位於義大利中部翁布里亞地區阿西西鎮, 聖方濟各在此誕生和逝世. 它是一座教皇宗座聖殿, 也是義大利最重要的基督教朝聖地之一. 聖方濟各聖殿及其附屬修道院—聖修道院, 是前往阿西西的遊客的標誌性建築. 自2000以來, 聖方濟各聖殿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聖方濟各聖殿始建於1228, 依山而建, 由兩座教堂(分別稱為上教堂和下教堂)和一個安葬聖方濟各遺體的地下室組成. 上教堂內部是義大利哥特式風格早期的重要典範. 上下教堂均裝飾著眾多來自羅馬和托斯卡納畫派的中世紀晚期畫家創作的壁畫, 其中包括契馬布埃、喬托、西蒙尼·馬蒂尼、皮埃特羅·洛倫澤蒂, 以及可能還有皮埃特羅·卡瓦利尼的作品. 作品的豐富性和品質使這座教堂在展示這一時期義大利藝術的傑出發展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 尤其是與歐洲其他基督教藝術相比.

大教堂中的聖母敬禮
修道院總保管處
大教堂中的聖母敬禮—在聖方濟各的精神遺產中, 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在大教堂中得到體現. 方濟各在他的著作和聖徒傳記中, 都孜孜不倦地默觀聖母瑪利亞, 以更好地理解耶穌的奧秘. 聖母瑪利亞是美德典範、修會維護者、聖體龕 tabernacle、童貞女建立的教會、「是」的聖女, 她使耶穌成為我們的兄弟, 並「為我們獲得了憐憫」.
這解釋了聖方濟各大教堂中豐富的聖母聖像畫.
在下層教堂的中殿, 以及兩座教堂中呈現的耶穌受難和耶穌受難的各種場景中, 痛苦聖母陪伴著我們踏上聖方濟各大師的懺悔之旅.
聖母瑪利亞, 聖母瑪利亞, 與契馬布埃的《聖母瑪利亞》、喬托及其學派創作的《聖嬰福音》系列以及上層教堂中殿南牆上的新約故事一起, 位於下層教堂的北側耳堂. 上層教堂後殿是舉行盛大聖體聖事的場所, 專門講述聖母的故事, 契馬布埃創作的一組系列作品強調了聖母在通往基督的道路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在眾多描繪聖母的畫作中, 彼得羅·洛倫澤蒂創作的《聖方濟各與施洗者聖約翰之間的聖母》(1310-1319)位於下層教堂左側耳堂的聖約翰小堂中, 描繪了聖母默默地讚許地凝視著方濟各, 而她的兒子則專心地玩弄著她的面紗. 這幅壁畫位於一幅20世紀的浮雕銅畫上方, 銅畫描繪了聖母的故事, 畫中收藏著一件珍貴的聖物, 是14世紀羅馬王子托馬索·德利·奧爾西尼在奇迹般從重病中康復后捐贈的還願物.
根據傳統, 這是聖母瑪利亞的面紗, 每年僅展出兩次: 12月8日和8月15日。

《耶穌獻於聖殿》
修道院總保管處
《耶穌獻於聖殿》—在聖殿下教堂的北側耳堂, 描繪了「基督童年故事」. 這些壁畫由喬托工作室於1313年左右創作, 其中, 在牆壁的最底層, 我們還發現了《耶穌獻於聖殿》. 整個場景完全被聖殿的神聖空間所框定, 其建築結構、牆壁裝飾以及星光熠熠的穹頂都讓人聯想到聖殿下教堂本身. 背景是一艘珍貴的約櫃, 上面裝飾著金色的先知雕像, 但真正的中心光點是聖嬰, 正如西緬所唱, 「他是啟示外邦人的光」. 這個小傢伙, 像當時的新生兒一樣裹著襁褓, 看著他的母親, 母親伸出雙臂, 這一姿勢既象徵著母親的歡迎, 也象徵著她賜予長子. 西緬懷著耶穌, 雙眼望天, 吟唱著《西緬頌》(Nunc dimittis); 安娜則手持預言書卷, 向聖殿長老們指出那名嬰兒: 他就是聖經中提到的那位. 左側, 在瑪利亞和約瑟身後的人群中, 一位婦女謙卑地半藏在柱子后, 她微微側頭, 優雅的姿態表達了路加福音中所描述的場景中所有的溫柔與驚奇.

重見聖人慶典
聖修道院總保管處
阿西西舉行慶祝活動, 慶祝聖方濟各遺體的身份得到確認, 由費利斯·奧蒂耶里修士主持—1818年12月12日晚間約10點, 經過52個夜晚的挖掘, 聖方濟各的遺體終於被發現. 隨後, 教廷成立的委員會立即著手核實其真實性, 並最終於1820年7月17日發表了肯定意見. 總督朱塞佩·德·博尼斯於1820年8月2日向修會通函, 通報了委員會的肯定意見. 因此, 教會宣布在阿西西下層聖殿高壇下發現的遺體即為聖人的遺體.

聖方濟各遺體的艱難轉移
修道院總保管
作者: 費利斯·奧蒂埃里修士(OFMConv)—聖方濟各去世后, 他的遺體被移至聖喬治教堂, 該教堂現已併入聖基亞拉教堂, 他的遺體一直安放在教堂, 直到1230. 紀念他的聖殿竣工后, 他的遺體就該移至新教堂了. 最終的墓穴由埃利亞斯修士準備, 他將其鑿入高壇所在區域下方的山丘岩石中. 墓穴呈四邊形, 長約3.50米, 寬約3.60米, 底部逐漸變細。挖掘完成後, 用石灰華板和蘇巴修山的天然石材鋪設了墓穴. 為了讓儀式更加莊嚴, 總主教喬瓦尼·帕倫蒂修士召集了所有會說和不說的修士, 於1230年五旬節在阿西西舉行全體會議, 並將移葬儀式定於5月25日, 即五旬節前夕. 據方濟各會的消息來源證實, 移葬儀式當天出席人數超過兩千人, 包括各省的部長、來自羅馬的教皇使節以及聖人的同伴。阿西西市長召集了全城的軍隊, 包括弓箭手、步兵弩手和騎士, 以維持秩序. 在這種情況下, 人群很容易爆發出難以控制的集體歇斯底里, 這可能會嚴重危及聖人遺體的完整性.
https://www.sanfrancescoassisi.org/html/ita/index.php




教皇約翰·保羅二世
EWTN梵蒂岡分社
EWTN梵蒂岡, 2025年8月18日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逝世二十周年之際, 他的記憶依然鮮活地銘刻在千百萬人的心中. 他的教宗任期是教會歷史上第三長的任期, 不僅在天主教會, 也在現代世界的政治和文化結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他在飽受戰火蹂躪的波蘭的青年時代, 到他在羅馬祈禱的最後時光, 若望·保祿二世的遺產持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勇氣和希望.
一位由歷史鑄就的教宗
若望·保祿二世, 原名卡羅爾·沃伊蒂瓦, 出生於1920年, 在被極權主義勢力圍困的波蘭長大. 他親身經歷了納粹佔領的殘酷和共產主義統治的沉重打擊. 這些考驗在他心中鑄就了堅韌不拔的意志, 並讓他堅信信仰能夠經受住最嚴酷的迫害. 二戰期間的經歷, 包括被迫勞動和失去親人的痛苦, 使他對苦難深感同情. 這些年也深化了他的神職使命, 塑造了一種根植於忍耐與希望的靈性. 認識他的人常常回憶起這些早年的苦難如何賦予他道德權威, 使他後來以教皇的身份站出來反抗壓迫. 1979年, 他歷史性地訪問了波蘭, 敦促他的人民「不要害怕」, 並祈求聖靈「更新世界的面貌」. 這成為點燃團結工會運動 the Solidarity movement 的火花, 並最終導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
https://www.ewtnvatican.com/arti ... ires-the-world-61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