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怕戚姬遭罪的劉邦咋不殺呂后

[複製鏈接]

200

主題

288

帖子

178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管理

Rank: 4

積分
17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狼牙月 發表於 2019-4-28 11: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家也知道劉邦自從以48歲高齡在家鄉沛縣起義反秦之後,十幾年的鞍馬勞頓御駕親征,還受過多次嚴重箭傷,50多歲登基以後身體每況愈下,病痛連連,看到自己時日無多,而漢皇朝又百廢待興,劉邦急啊,常為漢的江山社稷擔憂,尤其是劉邦百年之後接班人人選問題真可謂是傷透了腦筋,讓他覺也睡不好,寢食不安啊。
按理說,當時已經確立劉盈為太子,他又是嫡長子,應該是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不過後來劉邦發現劉盈過於「仁弱」,才華也很平庸,除了一顆善良的心別無長物的樣子,擔心他難以合格地繼承皇位。因為在官場崇尚的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是也,有婦人之仁的人分分鐘成為別人的「美味點心」,被人吃了還不知道是什麼回事,根本是一點也不像劉邦,相信這樣兒女情長的太子當上皇帝后,根本沒有能力管理好江山社稷,所以就有了換太子的心。

而且,劉邦的寵姬戚夫人所生的兒子趙王劉如意才華出眾比較有魄力,這方面和劉邦比較類似。加上戚姬日夜啼泣欲立其子為新太子,所以劉邦也想廢掉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改立趙王如意,已經是下定決心的那種。

當然,其時廢儲程序還處於萌芽醞釀階段,因為要換太子確實是困難重重阻力很大。資料顯示,按照華夏傳統習俗,大都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這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也就是說宗族組織和國家權力組織的運作必須吻合,具體點說即是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長子,如果要廢太子必須引發多方面的「政治地震」,因為這牽涉的場面太多觸動的利益太大,阻力自然就大,如果不是萬不得已,很多人是不敢輕言換太子的,說重了就是了動了國之根基,弄不好會發生大動亂。

直到漢十年,皇權爭奪又出現了新的危機。

因為從大肆殺功臣中立威並賺足了政治資本的呂后野心越來越大,劉邦甚至察知了呂後有異心,也就是有代劉而王的跡象,她的那麼多政治動作當然是包藏禍心,所以廢太子劉盈改立趙王如意為國儲的程序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這次劉邦是下了決心的,一方面要打擊呂后勢力鞏固劉漢政權,另一方面也是有意取悅於自己的最愛美人戚夫人,一箭雙鵰也。
劉邦之所以心向戚夫人並為她強出頭,那當然也有美色的蠱惑,好漢不打誑語,儘管劉邦知道要動了政權組織根基比登天還難,他要面對的是根深蒂固的強大傳統繼承法,雖然獨力難支,劉邦還是樂意為自己心愛的戚姬去搏一搏,即使是碰得頭破血流,他也要勇往直前,直至鞠躬盡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邦也是性情中人。

張良還考慮到了當時天下初定,漢朝統治根基未穩,各項規章制度還沒有完全走上正軌,需要加以健全完備,而不能隨便廢除,也只有維護現狀無為而治,不鬧政治地震,才能安定天下確保大漢江山永固,這理由也是蠻瓷實的。

反正,基於政治大局,大臣們強烈反對廢儲。不過這卻絲毫不能動搖劉邦換太子的初衷,因為劉邦和那幫老臣的著眼點不同,雖然也有偏袒大美人戚姬的私心,不過劉邦更多考慮的還是呂氏家族對劉漢的滲透。

弄不好會像異姓王一樣讓江山變色,換句話說呂氏就是當時最有威脅的異姓王了(而且外戚還更加能近水樓台先得月也),如果劉盈做了皇帝,母憑子貴,到時候不賢明的太子被母后玩於股掌之間,不就是等於江山易幟啦,這當然是我要考慮的重點,反正換的太子也姓劉,還比較有為,很像劉邦,又沒有強大的外戚勢力作為後盾,這難道不也是劉邦在考慮漢之江山穩固之事嗎?

因為角度不同,眼光就不同,既然都是考慮國之大事,為什麼還拘泥於什麼嫡長子才符合宗法組織制度才是正統呢?劉邦就特別反對此種食古不化的酸腐想法和做法,這是典型的腐儒行為,劉邦可是和腐儒鬥了一輩子的人。因為是原則性的問題,劉邦當然也不會那麼容易退卻也,雖然劉邦知道他的對面是萬丈深淵很難逾越。

最搞笑的就是那個因奏事碰到劉邦親熱擁吻戚姬而罵其為桀紂之主的大膽周昌,因為劉邦曾把要換太子的想法告訴他,並讓他立馬錶上態。劉邦想周昌是其的老熟人老部下,自劉邦任泗水亭長時就跟著老劉,然後和劉一塊兒起兵出生入死親如兄弟,即使不支持也不會反對吧?居然劉邦最怕的事情卻又發生了,因為周昌正是最堅決反對「廢長立幼」的那幾位大臣之一,簡直是氣死人也。

因為劉邦一問周昌換太子之事,有口吃毛病的周昌一聽要廢長立幼,立馬勃然大怒,想要吃了劉邦的樣子,人一急火攻心說起話來更加結結巴巴,他十分惱火地對劉皇帝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這當然是急於反對而更加口吃說不清楚而「期期「的緣故,弄得劉邦這個當皇帝的也變得哭笑不得,只能在那乾笑著,這個大膽周昌還真是吃了豹子膽,連劉邦都敢噴,估計劉邦以前也是太能從諫如流了,才把這班大臣給慣的。

周昌就是一門大炮,非常能直言,劉邦當然也知道讓部下講真話的重要性,這也是劉皇帝得天下的秘訣,絕對不會治他的罪,正因為周昌的仗義執言,據說後來還有了冷血呂后「跪謝周昌」的催人淚下的故事呢。要說呂后冷血,也就是因為沒碰到讓她感動得熱淚盈眶的人而已。

反正眼看太子行將被廢,另一個做出強烈反應的就是呂氏集團,尤其是這些年年老色衰常坐冷宮做「留守太太」的呂后,更是對色藝俱絕的寵妃戚夫人怨恨有加,如果劉如意能成功上位,那麼此事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呂后,她以後還哪有地方站?當然是利用自己多年經營得來的政治勢力和能量來極力狙擊和瘋狂反撲了,利益才是攪動天下人的唯一槓桿。

最後呂后遂求救於帝國「智囊」張良,據說請動劉邦請了很多次也請不來的著名隱士「商山四皓」就是張良的妙計,也正是因為這幾個很有名望的老臣的緣故,劉邦終於放棄了換太子的理念,願賭服輸。

其實,張良那時候也已經處於半退休狀態,眼看著功臣們不時受滅門之災,他老人家也早已有了效赤松子游的退隱之心,不過形勢危急之中,因為有人為呂后獻計讓她去找張良,也唯有滿肚子計謀的張良才能救太子的危難。居然聽說後來還發生了有點氣急敗壞發了瘋的呂后先是屈尊下跪,接著又讓自己的哥哥呂澤(作為一個劉邦的大將,其在軍界的影響也不弱)去強迫不大理世事的張良設謀的事來,軟硬兼施啊,可見換太子對呂家是怎樣的生死攸關耶,呂家就靠劉邦這個不成器的兒子劉盈來撐門面了,老劉早就料到。
這事後來劉邦才知道的,其實劉邦也低估了毒呂后要保衛自己利益的決心和能量,認為她不會弄出什麼驚濤駭浪來,最多就是茶杯里的風暴而已,以劉邦這個大風大浪里闖過來的一國之主,絕對沒有擺不平的政治風波,居然就在呂后那裡跌了一跤,後悔不及,因為他老人家怎麼也想不到,她能請來了他自己怎麼請也請不來的「商山四皓」,始料不及也,簡直是眼鏡片碎了一地。
張良當然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雖然他那時已經因為自保需要不太理國家大事,不過他可能也認為換太子非同小可,而且又受到了呂后之重託,他是一個能堅持原則的人,也可能不想壞了祖宗規矩,而且他是一個很守信用的人,他要辦的事絕對不會推託了事,答應了的就一定得辦妥,牙齒當金使,這個劉邦和他共事多年就知道了他的這個脾氣,讓換太子一事影響國家穩定也不是兒戲啊。
不過張良也沒有具體幹些什麼,就通過呂澤對呂后獻計說:「現在天下太平,皇上也已經不像戰爭年代那個時候聽我的話了,而且皇上現在那麼寵愛美艷戚姬,也正是因為愛才動了換太子的念頭,即使是我再以言語勸諫他不要廢長立幼,這已經不是靠口舌就能保太子無事的了。不過我知道皇上歷來非常看重『商山四皓』(就是隱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長高士,都曾是秦的博士,很有才學和治國本領),卻多次去請他們出山也始終請不來,你們也知道皇上對儒生是怎樣的一種態度了,呼呼喝喝大罵豎儒什麼的,這四位方外高人就因為皇上對臣下態度一貫傲慢無禮而不出山的。現在能救得了太子的可能就是他們了,如果你們有辦法把『商山四皓』請出來輔佐太子,當太子的老師,讓他們天天陪著太子讀書,尤其是上朝之時陪伴太子,並讓皇上知道,然後認為太子受高人指點一定很有才華並深孚眾望,那麼可能會讓皇上改變主意,試試無妨。」
呂后聽到張良這麼一說,也不知這靈不靈,更不知能不能把那四個世外高人請來當太子的老師,反正也沒法子了,就死馬當活馬醫吧,立即付諸實施。呂后先派呂澤讓人帶了太子的親筆信,還帶了一份厚禮,用低三下四的言辭商請「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這四位高士也就是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不知什麼原因居然這次不再矜持,竟然全都來了,成了太子同車同游的老師,這已經是後來的事了。
唉,這漢十二年還真是劉邦多災多難之秋,大家也知道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時又中了致命箭傷,現在病更加嚴重了,沒幾天活頭了。

可是,此時劉邦主導的廢立太子程序還是一無進展,這讓劉邦怎麼會死得瞑目啊,他現在一門心思就是要為心愛的戚夫人做最後一件事,那就是立如意做太子。



張良也曾當面勸諫過劉邦,後來索性託病不再上朝。而作為太子太傅的叔孫通還以死相諫,為了息事寧人,劉邦也曾假裝聽從,事實上劉邦對廢立太子的想法從來沒有改變過,那確實也是劉邦的一種保江山社稷的策略,非要堅持不可。

直到一次朝宴,劉邦才猛然發現他從來認為不成器的太子身邊有四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相伴,他們鬍鬚、眉毛都白了,但是穿衣戴帽卻非常講究,很有點道骨仙風的超凡脫俗清爽樣。

劉邦當然很奇怪,就好奇地問這四位老者是誰?為什麼和太子在一起?四位老人爭著上前回答劉邦,並各自報了姓名: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哇,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這不是劉邦多次請也請不來的「商山四皓」嗎?當年他們拒絕出山為官,寧願過樂道安貧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明志:「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從這些詩句里就知道他們清高得可以,劉邦還吃了閉門羹,為什麼逃避我而要跟隨我的仁弱兒子呢?劉邦百思不得其解,這裡面一定發生了什麼偏差,於是忙問其故。

於是四位老人上前向劉邦謝罪道:「陛下輕視儒生,又愛罵人。我們因為不願受辱,所以才謝絕了陛下的邀請而寧願隱居深山老林。如今聽說太子仁孝恭敬,是個寬厚仁愛的人,還能禮賢下士,尊重和愛護天下讀書人,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和愛戴,所以我們就來了,一齊來做太子的賓客。」這他媽的「商山四皓」怎麼說這話這麼肉麻啊,簡直就像是拿了人錢財替人家做廣告的托,一點風骨也沒有了,這還是以前那些清高孤傲的世外高人嗎?劉邦不禁突然有點犯迷糊起來,劉邦的兒子是什麼德性他還不知道嗎?這怎麼就像是變性了一樣啊?

後來,劉邦最終也想通了,能得到名滿天下的「商山四皓」相助這本身就是一種最厲害的政治動作,廣告效果絕對是出來了,而且從這方面的運籌帷幄也說明了呂后非一般的政治手腕,幕後活動和策劃確實是搞得十分成功,深不可測的政治毒婦啊,至少劉邦不能請動「商山四皓」,單單這一點劉邦已經是輸了,不管是用的什麼手段,劉邦也只能無話可說無計可施。


於是,劉邦最終也只能無可奈何地對「商山四皓」說:「那就煩請四位大賢好好輔導教化太子了,這樣國家就有福了。」說完眼淚差點就流了出來,不知是為太子流還是為如意流甚至於是為自己流的,落花流水春去也。

四位老人敬完酒,便瀟灑地離去。看著離去的四位老人的背影,劉邦突然有一種很柔弱很失落的感覺,像被一種無形力量抽空了的那種十分空洞的感覺,革了十幾年命,到頭來居然作為人主的他已經沒有能力再指點江山,那種心情更加是傷不起,太傷心了。

然後劉邦指著他們對戚夫人說:「親愛的,不是我不管你,我已經是儘力而為了,為了你也為了我,我想更換太子,但是有他們四位大賢人都來輔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經豐滿,難以撼動太子地位了啊!看來我們的兒子如意是當不上太子了,這隻能說是天意弄人,呂后真是一位好主子啊!還是你以後的好主子,難怪連我最信任的樊噲也和呂氏集團眉來眼去了,呂后夠老辣嘛。完了,完了,全完了,這可什麼辦?」一聽到自己的皇帝老公也無能為力,戚夫人那個悲痛難以言說,立馬就失聲痛哭,看到自己的心肝寶貝哭成了淚人兒,劉邦也沒招了,只好語無倫次地對戚姬說:「別哭啦,寶貝,來來來,為我跳一曲曼妙的楚舞吧,我最喜歡看你跳舞了,我也來和唱一首楚歌吧:鴻鵠高飛啊,一飛千里。羽翼已豐啊,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啊,還能怎麼辦。即使手有弓箭,對於高飛的鴻鵠也沒有什麼用啦,根本不能傷害得了它的……。」

就是在這種憂心忡忡情意綿綿的氛圍下,劉邦傷心地唱完了歌,戚夫人早已哭幹了眼淚,還真是有一種生離死別的感覺。反正光哭也沒用,最後也只能罷酒上床睡去,管他天塌還是地陷,無所謂了,連命都可以丟掉,這世界沒有什麼可以不丟棄的,劉邦算是看破了……。

劉邦在廢儲如此重大的帝國政治運作上,乾脆利落地敗給了自己的大老婆,也預示了他死後呂氏集團的絕對坐大,然後是千篇一律生生不息的「秋後算賬」。

為什麼千百年來人類總是喜歡在自己發明的「權力遊戲」的召喚下,高舉利益的利劍前赴後繼地自相殘殺呢?難道利益是高於生命的唯一選項嗎?甚至於到頭來自己也成了利益的陪綁也在所不惜?果然人類是最有思想的破壞性動物?我不知道,可能,這源於一切的慾望……

總之,這奪嫡未遂之仇呂后絕對是要報的(而且革命形勢的發展也需要她這樣做),還有那由來已久的冷宮春怨也一併清算。只是劉邦沒有鞠躬盡瘁之前也只能暫時隱忍罷了,君子報仇也不用十年呢。

果然公元前195年(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日,劉邦在長樂宮兩腳一伸,呂后的兒子劉盈承襲帝號做了大漢皇帝之後,呂后就加緊了打擊戚夫人這個政敵加情敵的步伐,反正戚姬的所有力量基本上就是從劉邦那裡得來,「保護傘」一被收起,基本上長袖善舞的戚大美女在官場上也處於了「裸奔」的狀態,要怎樣羞辱都沒有多大障礙了。

當然,呂后是一個歷史上配享本紀(和她的老公一樣)的准皇帝級政治人,她不僅僅只是想要了戚夫人的命,最重要的是要清除威脅自己兒子皇權的趙王劉如意,不然的話能變天的可能就是這個類劉邦的戚姬寶貝兒子了,要是這樣,到時候連哭都沒眼淚了,官場從來不相信眼淚和溫情,於是圍繞如何廢掉劉如意進而斬草除根的大小政治動作由此出籠,而且從來沒有消停過,同時通過打擊劉姓王動搖大漢統治根基,為呂氏集團在政壇的崛起騰出位置。



最終,由於自己的寶貝兒子劉盈意外早死又無後(儘管一說他有6個兒子),更是讓狠毒呂後有了大開殺戒的理由和底氣,包括劉如意在內的劉邦三個兒子直接或間接被呂后害死,戚姬也被虐殺了,此後呂氏集團還差點篡奪了大漢皇權,正應了劉邦臨死前的擔憂。所以很多歷史研究者都好奇廢儲失敗后的劉邦,為何不幹脆利落地把心狠手辣的呂后殺掉(一如李世民不殺武則天養虎為患),因為他明知心愛戚姬和寶貝兒子劉如意會有生命危險,這是不是很會看人和用人的劉邦的一大歷史敗筆?



儘管歷史上探討此類問題的寥寥無幾(包括正史),因為沒聽說過劉邦要殺呂后,不過從歷史的疑雲或軌跡中,似乎也看出了劉邦不殺呂后的真實原因,那就是「不想、不敢、不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以下綜合史料和某些歷史研究者的觀點佐證一下。



首先,作為劉邦的結髮妻子和創業夥伴,甚至有人認為劉邦得江山呂後有一半功勞,作為利益共同體,本來就不怎麼濫殺大臣且有寬厚仁愛之心的劉邦,根本沒想要殺死自己孩子的媽;



其次,經過多場異性王叛亂之後,為了鞏固大漢皇權,劉邦必須也只能依賴心狠手辣能穩住政治局勢和威懾大臣的鎮國呂後來託孤,輔佐自己的皇兒,否則秦朝二世而亡的悲劇甚至可能再次發生,故不敢殺了呂后;



再次,正如他在廢儲失敗后所寫《鴻鵠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所表,對於身後代表龐大利益群體的呂后,廢儲尚且失敗,何況對羽翼已豐難以撼動的外戚集團(包括依附朝臣)權勢代言人,自然是想殺也殺不了,換句話說根本不能殺,會引起天下大亂,以劉邦的謹小慎微,他絕對不會為了一個心愛的戚姬而亂天下,不然他也不是很能隱忍能擊敗強大項羽的劉邦了。



總之,這正如某些歷史研究者總結起來的以下三點「現實上行不通,情理上過不去,利益上不可取」所表,劉邦不殺呂后是有深刻歷史原因的,不是要殺就殺那麼簡單。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16: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