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直播|回顧Deep Learning三劍客的艱難歷程,30年的不悔堅持!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7-12-12 12: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12-12 00:00直播/人工智慧/技術

  人工智慧的主流演演算法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的歷史,堪稱Deep History, 也是深度學習三劍客Geoff Hinton, Yann LeCun 和Yoshua Bengio共同走過的30年艱難而輝煌的不悔人生。他們如何從當年的地下小團體成為今天引領人工智慧的風雲人物,來看看其中的精彩故事。

  深度學習三劍客

  

  Geoff Hinton,谷歌大腦研究小組的負責人,出生在英國,1977年在愛丁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開始對模擬神經網路著迷。之後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任教,2013年他的公司DNNresearch被Google收購。他被稱為深度學習教父。

  Yann LeCun, Facebook人工智慧研究小組FAIR的主任,出生在巴黎,在 Université Pierre et Marie Curie獲得博士學位。曾在AT&T Bell Labs工作多年,2003年起在紐約大學NYU任教,2013年獲小扎邀請加盟Facebook。

  Yoshua Bengio – Université de Montréal大學教授。出生在法國,在McGill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曾在MIT跟隨Michael Jordan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後任職 AT&T Bell Labs,1993年起在Université de Montréal任教。

  

  Geoff Hinton, Godfather of Deep Learning

  這個故事要追溯到1956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弗蘭克·羅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基於神經元的理論發明了一種模擬神經元的方法。紐約時報稱之為與"E-brain teaches itself." 這個被Rosenblatt稱為感知器Perceptron的發明,可以學習如何將簡單的圖像分類為三角形和正方形。當時是在巨大的機器上實施模擬,纏繞著厚重的電線,但這為神經網路創立了理論和實驗基礎。

  Rosenblatts發明的電腦有八個模擬神經元,由電機和撥號盤連接到400個光檢測器。每個神經元都接收到來自光檢測器的信號的一部分,將它們組合起來,並且根據它們添加到哪裡,輸出1或0。這些數字組成對感知器所看到的事物的描述。當然,最初的結果完全無效。之後Rosenblatt使用一種稱為監督學習的方法來訓練感知器,以正確區分不同形狀。他向感知器顯示一個圖像以及正確的答案,然後,機器將調整每個神經元對其輸入信號的關注度,將這些「權重」轉移到將產生正確答案的設置。

  

  在試過多次之後,這些調整使計算機具有足夠的智能,可正確地對之前從未見過的圖像進行分類。今天的深度學習網路使用複雜的演演算法,並擁有數百萬個模擬神經元,它們之間有數十億個連接,也是以同樣的方式訓練的。

  Rosenblatt預測,感知器很快就能夠學會向人打招呼。他的想法成為人工智慧新生領域的基石。當時研究工作的重點是使感知器具有更複雜的網路,排列成多個學習層的結構,在圖層中連續傳遞圖像或其他數據,使感知器能夠解決更複雜的問題。

  不幸的是,Rosenblatt的學習演演算法當時對於多層結構的神經網路不起作用。在1969年,曾與他一起上過高中的人工智慧先驅,MIT的權威人士Marvin Minsky,和知名專家Seymour Papert一起,寫了一本批評感知器學派的書Perceptrons,扼殺了當時對神經網路的研究興趣。

  Minsky表示,多層次神經網路的結構並不會使感知器強大到有實用價值。人工智慧學者們也因此放棄了學習式軟體的想法。他們轉而使用邏輯來產生智能 :比如下棋的能力。神經網路則被推到了計算機科學的邊緣。

  未完待續......

  想了解更多關於深度學習的歷史故事?趕緊關注全球人工智慧學院的直播講座!

  直播時間:12月13日晚8點整

  

  直播簡介

  2012年, 基於深度學習CNN網路的AlexNet在ILSVRC競賽的ImageNet上大放異彩。 深深影響了做圖像目標檢測UC Berkeley的Jitendra Malik, 他鼓勵博士后Ross Girshick採用CNN技術到圖像目標檢測上。Ross Girshick剛從他的博士導師Pedro Felipe Felzenszwalb那裡畢業, 讀博期間導師和他一起發明了DPM演演算法, 改進了Navneet Dalal和Bill Triggs 提出的HoG特徵方法,成為當時的經典。

  Ross Girshick不辱使命, 在2014年利用CNN成功取代了HOG、DPM等特徵提取, 結合Selective Search做區域推薦, 再結合SVM做分類演演算法, 成功推出R-CNN,轟動世界。 開啟了深度學習上的圖像目標檢測。

  隨後,何凱明也基於SPM推出了SPPNet。同時,RCNN在成功結合RoI技術、RPN技術后迅速改進推出了Fast RCNN 和Faster RCNN。 為以後的YOLO、 SSD、AttratioNet、G-CNN、Mask R-CNN等網路打下紮實的深度學習基礎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1: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