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紐約時報:想讓孩子更聰明?學會說「不」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7-11-17 03: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SCOTT SONENSHEIN2017年5月19日    紐約時報中文網

  

  Adam McCauley

  父母總是想滿足孩子的願望,但研究顯示,追求其他人所擁有的最新的東西,存在有害的一面。它會產生一種不滿足感,這種感覺永遠都無法得到滿足。他們先是想要一個娃娃,然後是各種裝飾品,當然還有芭比娃娃住的四層公館。

  於是,我開始時不時地說不。起初,果不其然,我的兩個女兒——一個四歲,一個九歲——進行了反抗。她們叫我壞爸爸,經常用埋怨的眼神看我。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她們意識到了來自反對的樂趣。現在,我女兒會假裝她們的娃娃艾莎(Elsa)是在和一盒購物精靈(Shopkins)玩。這讓兩個玩具重新獲得了一個更美好的生命。

  事實證明,說不的好處遠不僅限於可以避免培養出被寵壞的孩子。如果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我們就剝奪了他們通過改造已有的東西找到解決辦法的機會。從拒絕中吸取教訓的孩子會早早意識到,他們不會永遠都具備完美的工具,可適用於每一份工作。他們或許不懂某些知識,沒有掌握某些能力,或不具備某些品質,但這不是追求目標的終點,而是激發他們尋找另一種方式的智謀的起點。

  小孩子天生足智多謀。給咿呀學步的孩子一個煎鍋,他們會想到各種各樣的用途,而作為成年人,我們局限於用它來炒菜。多年追求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削弱了我們更充分地利用已有資源的能力,也給孩子樹立了不好的榜樣。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上小學的孩子利用積木、一支鉛筆、一個橡皮擦、一個球、一塊磁鐵、一輛玩具車和一個木盒子這些東西,幫助填充動物玩具波波熊(Bobo the Bear)夠到他的玩具獅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大腦的發育理應降低他們解決這類問題的難度。確實,在這項研究中,平均來看年齡最大的孩子(六歲和七歲)找到正確解決辦法(比如用木盒子把積木支起來)的速度,比年齡小一些的參與者更快。後者五歲。

  但同樣的試驗,在有一種情況下,年齡較小的孩子的表現超過了年齡大的。並且這和天賦或藝術傾向無關。

  研究人員在擺放那些東西的方式上做了細微的調整。他們沒有把所有東西都擺在桌子上,而是把木盒子當作容器來放其他東西,比如磁鐵和鉛筆都放在盒子裡面。一看到盒子充當著容器的作用,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就難以展開想象力,把它當成容器以外的東西。對年齡小一些的孩子來說,那個盒子和之前一樣,依然是一個靈活的資源。

  每當同意孩子買某樣東西的最新請求時,我們都在隱約讓他們習慣自己的智謀用處有限。偶爾的反對會強迫——在這裡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他們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

  在美國文化中,富足往往會被視作成功的象徵,促使一些家長答應自己其實根本承擔不起的事情。看看各種文化背景和收入水平的人給孩子精心舉辦的生日聚會吧,哪怕這意味著負債。

  很多在成長過程中擁有的東西並不多的人意識到,足智多謀是一項重要的技能,能夠讓他們利用已有的東西解決問題。我們當中那些生活相對富足的幸運兒,可能會從偶爾經歷物質短缺中受益。當然,我並不是建議不給孩子提供大量他們確實需要的東西,比如健康的飯菜、溫暖和衣服和愛。但我們滿足的很多願望,教給他們的是錯誤的訊息。通過讓孩子偶爾經歷短缺,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在一項研究中,一組受試者就其童年時代物質匱乏的日子寫了一篇短文,另一組寫的則是自己小時候的豐足生活。隨後,研究人員向兩組受試者拋出了一個問題,答案需要涉及氣泡布的不同使用方法。匱乏組的人拿出了比豐足組的人更好的解決方案。

  為什麼對匱乏的思考或許會促使人們以更加開闊的視角看待手頭的資源?物質豐足時,資源表面看上去是什麼,人們就會把它們當成什麼來對待,以傳統的方式利用它們。但物質匱乏時,他們不再給自己設限,會嘗試以新方法利用資源。不妨想象一下一個這也「沒有」那也「沒有」的周末,它的好的一面是可能帶來很多新體驗:自創的遊戲、家庭舞會,或者在戶外度過的時光。

  我們家實施這一策略的效果特別好,我在大女兒不久前的生日派對結束后收穫了終極讚美。這是「我生命中最好的一天」,她興高采烈地告訴我。我們沒有為派對花錢,而是在附近的公園裡玩了一個尋寶遊戲——我們讓孩子們在那一片地方四處搜尋,找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來應對挑戰——比如製作容器,以保護一枚從10英尺高的地方落下的雞蛋。孩子們分成三組,每一組都以獨特的方式把手頭的材料組合在一起,其中包括報紙、杯子、剩下的萬聖節南瓜燈籠、土、棉花和氣泡布。沒有一隻雞蛋碎掉。

  一切都很好,直到我們回到家中。「我現在可以拆禮物了嗎?」我女兒問。「是的,」我遲疑地答道。我今後還有大把別的機會再次說不。

  翻譯:陳亦亭、李瓊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05: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