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蘇州歷史文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7-4-11 10: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蘇州,古稱吳,現簡稱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東南部的一個地級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帶,與上海市毗鄰。

  蘇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4000餘年,而官方認定的建城史逾2500年(另有距今約3500年的勾吳吳城),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江南吳文化的發祥地。蘇州自建城后長期為江南地區經濟文化中心,明清時期,更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是著名的狀元之鄉、院士之鄉、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蘇州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以其運河風光,小橋流水,巍巍古塔和精緻園林著稱,成為最主要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蘇州的眾多古典園林作為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也分別於1997年和2000年被加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素有魚米之鄉,人間天堂之稱的蘇州以「東方威尼斯」享譽海內外。

  地理位置:

  蘇州市位於中國長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帶,江蘇省東南部,東接上海,西抱太湖,南連浙江,北枕長江,與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及浙江省嘉興市、湖州市及上海市接壤。

  蘇州處太湖平原,河湖密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全市總面積8488.4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約4660平方公里,水面約3607平方公里,丘陵約221平方公里。

  蘇州的地貌特徵以平緩平原為主,地勢低平,低山丘陵零星散布,分佈在西部山區和太湖諸島,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此外比較著名的還有洞庭山縹緲峰(336米)、洞庭山莫里峰(293米)、南陽山(338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靈岩山(182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漁洋山(170米)等。

  蘇州境內河港交錯,湖盪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於西隅的太湖和漕湖;東有澱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長江及京杭運河貫穿市區。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東進淀泖后,經黃浦江入江;運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黃浦江東泄入江,由此形成蘇州市的三大水系。全市水域面積(含太湖)3608平方公里。大小河流2萬餘條,總長1457公里。

  氣候:

  蘇州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在17°C左右,年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夏季受南風或西南風影響,潮濕多雨,氣溫較高,常常超過35 °C (95 °F);冬季受西伯利亞西北風影響,乾燥寒冷,夜間溫度降至零下。

  目前自1951年以來記錄的最高溫出現在2013年7月31日,達到 40.1 °C (104 °F) ,最低溫出現在1958年1月16日,為−9.8 °C (14 °F) 。

  歷史:

  蘇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4000餘年,而官方認定的建城史逾2500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在春秋時期是吳國的首都、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秦漢六朝時有「江東一都會」的美稱,早在東漢中期就成為僅次於洛陽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唐代時是江南地區唯一的雄州,並有「甲郡標天下」之稱,宋代時開始流傳「上有天堂、下在蘇杭」的俗語,元代時「蘇州城漂亮得驚人」,明代時是江南一大都會,清代時又是「紅塵中一二等風流富貴之地」。

  歷史上蘇州長期是江南地區一級行政區的首府,經濟文化的中心,明清時期,更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當時,蘇州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但庚申之劫后,工商業衰敗,人口銳減,蘇州經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衰落時期。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和眾多開發區的建立,蘇州經濟開始快速發展。

  蘇州舊稱吳,相傳商末泰伯避讓君位來到江東,泰伯被擁立為君長,建「句吳」國,設都吳城。

  春秋時期(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在姑蘇台建立吳都,命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建成闔閭大城,今天的其規模位置迄今基本未變,為世界罕見。顧頡剛認為蘇州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吳國又重用兵家始祖孫武,西滅楚國,北上伐齊,稱霸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前496年,闔閭葬於虎丘。

  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蘇州又成為越國都城。前306年,楚國滅越國,設「吳縣」。同時以吳為治所設「江東郡」,綜理江東全境。公元前300年左右,蘇州人口已達10萬人。

  前222年,秦始皇滅楚后,江東郡變更名稱「會稽郡」,郡治吳縣,即今蘇州市區。前209年,項羽在會稽郡的首府吳縣招募士兵並起義,幾年後推翻了秦朝。前202年,會稽郡歸屬漢朝。次年以東陽、鄣、會稽三郡五十三縣置荊國,國治吳。129年,會稽郡北部改稱吳郡,郡治吳縣。南部地區另劃出,設置會稽郡,郡治山陰。

  三國屬吳。孫權建立吳國前,吳縣為孫吳的統治中心。南朝置吳州。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戰亂不斷,大批士紳舉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

  隋開皇九年(589年)置蘇州,並開通南北大運河,蘇州位於重要的商路上。唐朝,蘇州是江南地區唯一的「雄」州,為江南道治所,江南道分治后,蘇州為江南東道治所。825年,大詩人白居易修築連接蘇州城和虎丘山的山塘街。五代十國時,蘇州為南唐和吳越國的邊境城市。

  宋朝(960年-1279年)北宋屬兩浙路。宋徽宗政和三年,升為平江府。南宋屬兩浙西路。當時蘇州已經是重要的工商業都會,特別以絲綢著稱。1035年,范仲淹建立文廟、創辦府學,此後,蘇州長期文風鼎盛,歷代文人雅士輩出。

  1130年2月,金兵南下,曾毀壞並屠殺該城,戰後不久得到恢復。1275年,蒙古軍隊佔領蘇州。元改「平江路」。元末,張士誠自稱吳王、改平江路為隆平府,都治蘇州。

  1367年,朱元璋的軍隊攻破蘇州,張士誠投降。明改「蘇州府」,直隸南京。明時管理南直隸長江以南部分的應天巡撫駐紮在蘇州。明朝中後期,手工工場出現在當時的蘇州,所謂「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就是手工工場,這成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標誌之一。明代蘇州的滸墅關在全國8個主要鈔關中稅收額名列第2。清代,蘇州為江蘇巡撫和江蘇布政使駐地。由於工商業的發展,中心城市集聚大量人口,所謂「蘇州以市肆勝」,名列天下四大商業中心之一。這一時期,蘇州是全國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為「士大夫必游五都會」之一。明清兩代全國狀元共出204名,而蘇州即產生了34名。蘇州籍的名相重臣蔚為大觀。

  1860年,李秀成率領太平天國軍隊進攻蘇州,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難,成為後來上海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州是太平天國蘇福省的省會,建有李秀成金碧輝煌的忠王府。1863年12月,戈登的常勝軍配合淮軍從太平軍手中奪取蘇州。但戰後蘇州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已經讓位給上海。1895年的馬關條約簽訂以後,蘇州連同重慶、杭州、沙市被闢為國內第一批內陸通商口岸商埠。清末民初,蘇州商會總會統轄蘇州、凇江、常州、鎮江四府和太倉直隸州各商務分會,與上海、江寧兩地商會共管江蘇商務。蘇州商會採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創辦事業,蘇州的民族工業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蘇州文化:

  蘇州文化是吳文化的核心文化,包含了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是吳地的傳統文化。

  崑曲

  崑曲是發源於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唸做表、舞蹈和武術的表演藝術,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 因曲調細膩婉轉,有「水磨腔」的美稱。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已有600多年歷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崑山腔始於元末明初,是南曲的一個支派,到明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改革,成為文人散曲吟唱的詞曲音樂的主流,稱為崑曲。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崑劇。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以中州官話為唱說語言。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是起源於蘇州的一種說唱藝術,盛行於江南一帶,俗稱「說書」。蘇州評彈是一種用蘇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曲藝。評彈是評話和彈詞的總稱。評話,只有說,沒有唱;彈詞有說有唱。評彈的聽眾幾乎遍布全國,在海外僑胞中也有一定影響,被台灣著名國學大師俞大綱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

  吳歌

  吳歌又稱吳聲歌曲,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公元前13世紀,殷商末年周王派長子到江南建都並「以歌養民」,從那時算起,吳歌已有3200多年歷史。吳歌是中國吳語地區民歌民謠的總稱。江南水鄉吳文化地區孕育的吳歌,有其鮮明的特色。自古以來,具有委婉清麗、溫柔敦厚、含蓄纏綿、隱喻曲折等特點,和吳儂軟語有相同的格調,有其獨特的民間藝術魅力。2006年,吳歌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吳方言

  吳語是漢語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方言,其祖語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時期的吳越兩國上層人士慣用的漢語方言。吳語以蘇州話為代表,也是漢語方言研究中最早被研究的方言。蘇州話發音清麗軟糯,抑揚頓挫,具有鮮明的音樂感,被形容為「吳儂軟語」。蘇州話也是一種文學語言,19世紀興起的吳語文學如《海上花列傳》的對白就是以蘇州話寫成。

  蘇劇

  蘇劇,中國戲曲劇種之一,源自蘇州地區,故名。蘇劇在曲藝 「蘇灘」基礎上演變而成,受崑劇影響很大。蘇劇形成於1940年代。1949年後,曾建立江蘇省蘇崑劇團等兼演蘇劇、崑曲的劇團,曾產生一定影響。

  玄妙觀道教音樂

  以玄妙觀道教音樂為代表的江蘇省蘇州漢族道教音樂屬於正一派道樂,是與齋醮法事的演道過程是渾為一體的整體藝術。它根據法事內容的需要而演唱不同的規定樂曲,從而為醮壇營造不同的氛圍。包括器樂和聲樂兩大部分。 玄妙觀作為蘇州道教宮觀之首,也是蘇州道教音樂研習、演奏的中心,觀內道士尤以擅長道樂中的"文班"而著稱。在吳文化的滋潤下,無論是編曲,還是演奏方面,都有不少創穫,顯示了鮮明的吳地漢族音樂特色。

  蘇州絲綢

  蘇州是絲綢的故鄉,太湖流域新、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見證著絲綢歷史的悠久。蘇州古代先輩很早就掌握了養蠶紡絲的技術。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扎到中原各國觀禮時,曾將吳國所產的縞帶贈給鄭相國子產。據《史記》載: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吳楚兩國因爭奪邊界桑田,曾發生大規模的「爭桑之戰」,說明蠶桑之利在當時經濟上的重要地位。吳國都城就在蘇州,至今還保存著與絲綢遺址有關的織里、錦帆涇等地名。三國東吳時,絲帛之饒,衣復天下,蘇州絲綢已發展成為「瞻軍足國」的重要物資。南北朝時,有日本使者求吳織、縫織女工歸,《日本書紀》亦有相應的史實記載。

  蘇綉

  蘇綉為蘇州刺繡的簡稱,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以其表現手法細膩,逼真而聞名。蘇繡的發源地在吳縣一帶,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綉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平」指綉面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綉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 澤鮮明;「順」指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在種類上,蘇綉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綉」作品最為精美。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

  緙絲技藝

  緙絲是蘇州的一種古老絲織技藝,主要存在於蘇州及其周邊地區。緙絲織造技藝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機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撥子,經過「通經斷緯」,將五彩的蠶絲線緙織成一幅色彩豐富、色階齊備的織物。這種織物具有圖案花紋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圖案輪廓、色階變換等處,織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過一樣,呈現出小空或斷痕,「承空觀之,如雕鏤之象」,因此得名「緙(刻)絲」南宋蘇州緙絲業已有輝煌成就。明代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更為精湛,以御用緙絲龍袍及緙絲書畫中的開相織品著稱。到了清代,出現了緙、繪結合的新技藝。1960年代,以複製南宋緙絲名作為起點,藝人們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已告瀕危的緙絲織造技藝。 至1970至80年代,蘇州先後成立了五家緙絲廠,緙絲織造技藝得到空前發展。《雙蝶•牡丹•山茶》和《壽星圖》這兩件雙面全異的緙絲作品在傳統緙絲基礎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備受矚目,被當作國寶級珍品收藏。

  宋錦

  宋錦,為宋代發展起來的織錦,因主要產地在蘇州,故謂「蘇州宋錦」,蘇州是中國著名的絲綢古城,為錦繡之鄉、綾羅之地。蘇州宋錦,色澤華麗,圖案精緻,質地堅柔,它與南京雲錦、四川蜀錦一起,被譽為中國的三大名錦。明清以後織出的宋錦稱為「仿古宋錦」或「宋式錦」,統稱「宋錦」。明清時期,蘇州又有著名的蘇州織造府,其宮廷織造和民間絲織產銷兩旺,素有「東北半城,萬戶機聲」之稱。宋錦織物使用範圍擴大,特別是康熙乾隆年間出現歷史上的全盛時期。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極樂世界織成錦圖軸」就是乾隆時期蘇州生產的重錦,堪稱稀世珍寶。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7-4-11 10:08 | 只看該作者
 桃花塢木刻年畫

  桃花塢位於蘇州市北部。木版年畫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錶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

  蘇州玉雕

  中國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明末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記載,有良玉雖集京城,工巧則推蘇州。明代蘇州玉雕藝人陸子岡最有名,發展了刀刻法以及「連環會「製作工藝, 創造了各種陰陽浮雕於一體的玉雕工藝製品,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清代玉雕工藝已達到高峰。

  蘇州扇

  蘇州扇文化歷史悠久,蘇扇主要有絹宮扇、竹摺扇、檀香扇、象牙扇、紙團扇等十幾種。扇子品種不同,製作技藝大相徑庭。就竹摺扇製作講,須將竹材經煮、曬、劈、成形、烘烤、打磨后,或雕刻、或髹漆鑲嵌,再經燙釘,裝配扇面,才能完成。舊時蘇扇聞名,主要在扇骨的加工工藝上。大骨,有花式和素式兩大類。花式是曲折型或起梁、貼梁式,素式是平直型。兩類都有寬窄、長短之分。小骨,多則密不通風,少則隙可走馬。扇肩分有肩無肩,有肩亦有高有低。肩頭的變化有排茄、古方、燕尾、玉蘭、梅花等,但以方、圓最常見。

  蘇州燈彩

  蘇州燈彩工藝十分精巧,畫面豐富多彩,繪有山水人物飛禽走獸花草,不僅光華燦爛,而且製作巧妙,如有一種「剔畫彩燈」和「走馬燈」,燈上設置各種故事人物,有西施采 蓮、張生跳牆、劉海戲蟾之類。待燈里燃起蠟燭,冷熱空氣對流,人物即能循環轉動,頗有趣味,手藝高超,使人驚嘆。

  劇裝戲具製作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是蘇州市一門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蘇州的劇裝戲具製作可上溯至明代中葉,它是與當時南戲北調中最為典雅優美的崑曲相伴而生的。蘇州劇裝戲具每個品種的工藝均各有特點,迄今仍用一件一制的方式手工製作,而刺繡、成合、縫製由於色彩、規格不一,每件均需道道把關。各種圖案的選用沿襲了傳統表現手法和文化元素,刺繡色彩更顯出蘇州水鄉淡雅秀麗的特色。

  蘇州民族樂器

  蘇州民族樂器製作技藝是傳統手工製作的一種特種工藝,雖然現在在木材開料、配料等工序上已有部份機械替代,但在木工、雕刻、漆工等大部份工序上仍需要通過手工製作完成。一件樂器的完成需要開料、配料、木工、雕刻、漆工、鑲嵌、校音等;打擊樂器(響銅樂器)要經過選料、熔煉、製片、成型、拷音、車刮、定音等多道工序的配合,每道工序都有獨立的技藝。蘇州民族樂器製作技代表作品有二胡、阮、古箏、琵琶與恢復失傳的箜篌、編鐘,還有冠以「蘇」字的「蘇笛」、「蘇簫」「蘇鑼」、「蘇鼓」等。

  六神丸

  蘇州雷允上六神丸是我國中醫中藥所採用「以毒攻毒」的具有特效的黑色丸狀結晶藥物,它小若芥子,圓整光亮,服用劑量小,療效極佳。一百多年來,飲譽四海,其製作工藝分外精細。雷允上中藥是以微丸的形式,藥量小,價格便宜,專門用於為老百姓防病治病。六神丸就是其中的代表藥物。六神丸自清代同治初年一經問世就享有盛名,其獨特的微丸製作技藝是雷允上獨到的,包括對原藥材的處理,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六神丸從選材到泛丸到最後成型均是以人工來完成。因此,國家將六神丸的處方、工藝均作為保密的要點,嚴禁參觀介紹。歷代傳人一脈相承,更好的保護了它原真的工藝傳統。

  明式傢具

  明式傢具是指自明代中葉以來,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雞翅木等進口木材製作的硬木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產,但以 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最得大家認可。因此,人們公認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州明式傢具」,簡稱「蘇式」。

  蘇州泥塑

  泥塑是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我國的泥塑藝術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在距今2000 多 年的蘇州漢代墓葬中,就有泥胎捏塑、經火焙燒的工藝陶佣出土。唐代時蘇州泥塑已達到相當高的藝術水平,《蘇州府志》曾提及「虎丘人搏土肖人像逼真」。唐宋時出現了許多大型佛像泥塑。明清兩代,宗教彩塑造像達到高峰,同時,戲文泥塑風行。蘇州泥塑主要分佈在虎丘山塘街以及木瀆等地。

  蘇州御窯金磚

  蘇州的磚瓦製造歷史悠久。戰國時期營造的蘇州土城,少數城門與水關已用磚石、木料結合砌築。公元922年(五代梁龍德二年),蘇州城牆全部用磚砌成,規模十分宏大,氣勢壯觀。唐代蘇州磚瓦業已十分發達,明代蘇州工商業極其繁榮,燒制磚瓦業大部分集中在城北陸墓一帶。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明宮中特地派出官員到蘇州陸墓(現陸慕)監製金磚。由於陸慕鎮的黃泥適宜制坯,且做工考究、燒制有方、技藝獨特,所產金磚細膩堅硬,「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所以永樂皇帝賜封陸慕磚窯為「御窯」。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

  蘇州的香山位於太湖之濱,這裡百餘村莊人多地少,自古出建築工匠,因從業者技藝不凡,人稱」香山匠人」。香山幫是一個以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為地理中心,以木匠領銜,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等古典建築工種於一體的建築工匠群體。他們將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巧妙結合起來,創出了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一脈--"香山幫",後來,以香山幫模式建造的房子,就叫"蘇派建築"。

  蘇州古城

  蘇州古城面積達14.2平方公里,是古代江南的最大的城市之一。於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令伍子胥建城至今,2500多年城址從未改變,為世界罕見。今蘇州古城與宋《平江圖》(中國現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圖)相對照,總體框架、骨幹水系、路橋名勝幾乎完全一致。 蘇州也是中國最精緻的城市,曾被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稱讚為「鬼斧神工」。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迹名園」的獨特風貌。唐代詩人杜荀鶴曾寫道:「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全市共有城市橋樑總計3681座,其中特大橋27座、大橋125座、中橋520座、小橋3009座,總計長度達224443米。蘇州古城以其水鄉特色而聞名。山塘街、平江路則是兩個保護最好、具有水鄉特色的老街區。早在1834年的《吳門表隱》就有記載「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華陽橋南一,奚家橋南一,苑橋北一」。

  名人

  蘇州人文薈萃,賢能輩出。名人有兵法家孫子、趙飛燕、陸遜、范仲淹、沈括、姚道衍、唐伯虎、蒯香山、馮夢龍、顧炎武、金聖嘆等。中國史上曾出過51名狀元,尤其是清代出了26名,佔到全國近四分之一。蘇州遂又有「狀元之鄉」的美名。由於蘇州歷史上的轄區很大,尤其隋唐以前,與蘇州相關的歷史人物極多。

  孫武(前535年-?):軍事家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孔子弟子

  趙飛燕(前32年-前1年):舞蹈家,漢成帝皇后

  陸遜(183年-245年):軍事家、政治家

  陸機(261年-303年):文學家

  張僧繇(502年-519年):畫家

  陸探微(?-485年):畫家

  陸龜蒙(?-881年):農學家、文學家

  范仲淹(989年-1052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范成大(1126年-1193年):詩人

  姚廣孝(1335年-1418年):政治家,明成祖的謀士

  蒯香山(1398年-1481年):著名工匠

  沈周(1427年-1509年):書畫家、詩人,「吳門畫派」創始人

  唐寅(1470年-1523年):畫家

  文徵明(1470年-1559年):畫家

  馮夢龍(1574年-1646年):文學家、戲曲家

  錢謙益(1582年-1664年):文學家

  金聖嘆(1608年-1661年):文學批評家

  明莊烈愍皇后

  顧炎武(1613年-1682年):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畢沅(1730年-1797年):史學家、經學家、政治家

  翁同龢(1830年-1904年):書法家

  顧頡剛(1893年-1980年):歷史學家

  葉聖陶(1894年-1988年):作家、教育家

  陳一白(楚寶、維邨、南琛,1903年-1952年):中國兩個半電訊專家之一,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防空情報電臺總台首任少將總台長

  嚴家淦(1905年-1993年):政治家

  費孝通(1910年-2005年):社會學家

  吳健雄(1912年-1997年):物理學家

  貝聿銘(1917年-):建築師

       李政道  (1926年-):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663

帖子

6917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917
3
SAGFS 發表於 2017-4-12 00:25 | 只看該作者


===農民60年治國, 導致農民型領導治市 .  蘇州長年吳縣化,  蘇州風格鄉鎮化 .  蘇州居民文化, 全國平均之下 .  蘇州市委市府周邊, 九十年代新公房,內里上下漏水,不聞不問 ...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4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7-4-12 00:33 | 只看該作者
SAGFS 發表於 2017-4-12 00:25
===農民60年治國, 導致農民型領導治市 .  蘇州長年吳縣化,  蘇州風格鄉鎮化 .  蘇州居民文化, 全國平均之 ...

蘇州是公認的狀元之鄉及現在的院士之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6: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