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孩子脾氣越來越壞了?對策很簡單,只需做好一件事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14 21: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六媽羅羅

  來源|六媽羅羅(liumaluoluo)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孩子總是玩的好好的忽然就開始發脾氣了,一言不合就動手打人,一點小事就哭鬧……以前那個天真爛漫的小娃娃怎麼就變成這樣了?作為家長的我們,該怎麼辦才好?

  孩子究竟是怎麼了?這個問題也曾糾纏過我。六六小時候是個天使寶寶,可隨著她一點點長大了,有段時間越來越喜歡說「不」,開始上房揭瓦,開始變身小惡魔,常常令我失控抓狂。

  後來和一位兒童心理教育學的教授聊天,她告訴我,面對「暴脾氣」的熊孩子,其實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給予孩子足夠多的耐心。

  你是否也這樣對待過孩子

  曾在地鐵上碰到一對父子,倆人都有座,爸爸低頭刷著手機,小男孩三四歲的樣子,開始是安靜的坐著,時不時喊爸爸,一看就是覺得無聊了,在尋求關注度。

  可那位爸爸不怎麼搭理他。有一句沒一句的回他,或者乾脆不耐煩的說:「坐著別動,哪來這麼多話!」小男孩覺得沒意思了,開始對著爸爸拉拉扯扯,力氣用大了,把爸爸扯疼了,爸爸直接吼了他一嗓子:「你幹嘛?煩不煩啊!」

  小男孩迅速的紅了眼睛,毫不猶豫的對著爸爸就是一巴掌。這時候爸爸也怒了,直接推了他一把:「你找揍呀!」

  小男孩沒坐穩直接摔地上了,如同一頭暴怒的小獅子,對著爸爸又抓又咬,大哭大鬧,圓睜的眼睛里都是憤怒。

  那位爸爸又躲又想去捆住男孩的手,應接不暇中被小男孩一口咬住手,疼的直嚎,啪啪的就給了兒子幾個耳光。

  這把小男孩徹底失控了,兩人打得不可開交,在爸爸懷裡拳打腳踢,地鐵上的人紛紛躲開,不知道該咋勸這兩父子。

  這場鬧劇最後以兩敗俱傷而結束,兩人都氣喘吁吁,嘴裡不停說著互相傷害的話。旁邊人議論紛紛。 只是,人們總是看別人都明明白白,擱自己身上就常常控制不住情緒了。回頭想想,咱們是否也曾以這種生硬不耐煩的態度對待過孩子呢?當她們的情感被傷害了,以著憤怒仇恨來反擊我們的話,我們會覺得這孩子脾氣怎麼這麼壞,但是,我們是否反省過之前對孩子的忽視,是否會檢討一下我們的耐心是不是不夠呢?

  有暴躁不耐煩的父母,孩子,還能指望如綿羊一般溫和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一點都不為過。

  家長自己都做不好情緒管理,還能要求孩子嗎? 孩子的情緒其實很好滿足的,但是她們想要的,絕對不是我們的不耐煩。

  

  孩子為什麼愛發脾氣呢

  氣頭上的我們常常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可是冷靜下來想想,估計她們也挺委屈的。誰會好端端的莫名開始發脾氣呢?任何一種情緒都有由頭,大人如是,孩子也一樣。忽然暴躁起來的孩子,很有可能是由於這些原因:

  1、身體不適  

  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可能會是因為身體不舒服。累了,困了,肚子疼或者頭暈,一些身體上的不適都會使孩子的情緒比較敏感。

  2、需求被忽略  

  在家陪孩子玩,自己卻在刷手機;帶孩子出去玩,自己還在刷手機。孩子遇到問題了,一次次的投來求助的信號,卻都被我們屏蔽了。情緒上得不到關注和照顧,常常是引起孩子發脾氣的最主要原因。

  

  3、有樣學樣

  《西爾斯親密育兒》中就曾經提到過,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最後往往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變成愛發脾氣的人。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家長脾氣暴躁,孩子個性也不會太溫善。

  面對忽然而來的小脾氣,咱們做家長的如何正確引導和對待,尤為重要。

  

  

  

  對策很簡單,只有一個

  當孩子脾氣越來越壞的時候,只有一個辦法可以破解,那就是耐心,如果不行,那就再耐心一點。

  孩子小的時候,哪怕只是路邊的螞蟻,也許都會有著莫大的興趣,蹲在那邊拿著小棍子戳戳玩玩。可是,看慣世間光怪陸離的我們,能領略到這些螞蟻的忙碌和孩子的樂趣嗎?能平心靜氣的停下匆忙的腳步,等候她們心滿意足的站起來嗎?我們是不是都曾經覺得這個沒意思,催促孩子去做我們規劃的事情。於是,孩子玩的不開心,開始鬧情緒,我們卻覺得孩子無理取鬧。

  一天的忙碌辛苦回到家,對什麼都不耐煩,甚至於連基本的交流都是冷言冷語。孩子有一點小需求,我們非但不滿足,還嫌她鬧騰訓斥她。雖然事後總會後悔,尷尬,但是,傷害已經造成。

  孩子,總是最最敏感的,她們總是會不由自主的模仿,不分對錯的接納。當她的行為方式變成了一種習慣了,變成了我們眼中那個愛發脾氣,愛大喊大叫,稍有不順心就扔東西的小孩,於是,我們給她們貼上一個標籤-「壞脾氣的小孩」。對於孩子,這樣並不公平。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當她們發脾氣的時候,我們需要進行的方式方法會不一樣,但是最基礎的就是——耐心。耐心的觀察分析他們哭鬧的原因,耐心的回應,耐心的給與安慰,共情。

  當然,這個過程會是很漫長,很熬人,甚至往往我們都會忍不住,失去耐心。但是,育兒即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長,不也是我們一直需要修行的一門功課嗎?

  

  ☞作者:六媽羅羅,一個三歲小妞的媽媽,愛生活愛美食愛旅行,現中科院心理學碩士在讀,悉心鑽研嬰幼兒餵養與兒童教育,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六媽羅羅 」(ID:liumaluoluo),轉載已獲作者授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9 01: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