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有科學思維的孩子都具備哪些能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25 01: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硨磲大爺 於 2017-2-25 01:51 編輯

  

  鉛筆頭導讀:

  兒童天生具有科學思維,要培養得趁早!

  2008年,北京市教委發起了一個「中小學生科學建議獎」,旨在培養中小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科學素養,讓學生學會科學表達自己的主張。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公布了2016年的評選結果。

  「關於地鐵機場線增加望京南站的建議」、「關於在樓體外建造牆壁式鳥巢的建議」、「關於北京市增加兒童室外健身設施數量及產品多樣化的建議」等等獲得了優秀科學建議獎。你能想象,這種關於城市規劃的建議是僅僅十來歲的孩子提出的嗎?不得不說,這些孩子們的創造力令人佩服。

  《科普美國人》是美國歷史最長的一本科學雜誌,也是著名的《科學》的姊妹刊。《科學美國人》曾經發表過一個研究,證明兒童天生具有科學思維,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科學思維反而會退化。

  兒童以一種弄清因果的方式玩耍,本質上也就是在探索世界。兒童有基本的概率意識,他們會做出預測,實施微型試驗,得出結論,並根據新證據調整最初的假設。

  在很多人眼裡,一提到「科學」,就覺得是遙不可及的,只有科學家、發明家才搞的。其實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並不是說要培養孩子成為科學家,也不是讓孩子理解高難度的知識,科學思維是一種學習能力,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或者說,科學思維就是讓孩子學會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問題。

  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也不是非得去實驗室、去操作試管燒瓶才行,孩子們天性對世界充滿好奇,渴望了解身邊的一切,有著無窮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科學思維的培養,在平常的生活中就可以進行。比如在空瓶子里養小魚、蚯蚓之類的小動物、在陽台上培養小植物;在公園散步觀察花草……

  科學思維包括幾個方面,一般來說有觀察、收集整理信息、提出問題和假設、實踐驗證,當孩子三四歲時,就可以訓練孩子的這些能力。

  

  01

  觀察

  「關於在樓體外建造牆壁式鳥巢的建議」的提出者秦思語,就是因為在學校的教學樓的保溫層牆體上,觀察到有鳥兒在上面打洞築巢。她認為,這說明鳥兒正在城市裡努力尋找可能的棲息地,從而提出這樣一個給鳥兒提供棲息地的建議。

  有所成就的人,通常都善於觀察、思考和總結,從而發現現象和規律。觀察不同於看到,而是要看到需要看到的東西,可以說是有目的看到東西。父母平時和孩子玩的時候,引導孩子使用自己的感官(觸覺、聽覺、嗅覺、視覺、味覺)觀察看到的事物,並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摸到一些不一樣材質的玩具時,可以問,「這個摸起來怎麼樣?」

  去公園見到一朵花,停下來看一下聞一下,也可以問,「這朵花聞起來如何?」三四歲的小孩可能還不懂「聞」這個概念,可以誇張演示深吸一口氣地聞,這其實就是在教她「如何觀察」。

  

  02

  收集和整理信息

  當我們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也就是在訓練孩子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較物體的大小、輕重、多少、顏色(收集信息),把相同和不同的事物區分歸類(整理信息),這些是最基礎的早期科學思維能力(當然也是孩子的認知能力),可以通過從日常生活中多提問培養的。我們大人會用表格、文字等方法來收集和整理信息,而小孩就要用到另外的方式了。

  給小孩穿衣服的時候,可以問他:「這兩條褲子哪一條長呢?」吃點心時零食,我有時故意會拿出一塊大的,一塊小的,然後問,「你要大的餅乾還是小的餅乾?」這就是比較。

  比如整理玩具時,我跟他說:「我們把所有紅色的積木放這裡,藍色的積木放那裡。」這就是歸類。

  這樣的思維訓練是隨時隨地就可以發生的,並不是每次都要「上課」才能教孩子的。「比較和歸類」是第一步觀察的提升,只有先學會觀察,有了初步的信息,再通過比較和歸類整理信息。

  

  03

  提出問題和猜想

  很多知識並不能從觀察中直接得到,它可能隱藏在某些線索當中。提出問題並出做出假設,也是在培養孩子預測未知的能力。比如一件東西在水裡會下沉還是會浮在水面上,三四歲的兒童無法看一眼就能得出結論,那麼我們就可以指著身邊的小物件(比如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小木塊、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等各種各樣的物品),問他:「我們把木頭放到水裡會怎麼樣?它會沉下去還是浮上來?」

  給小孩洗完衣服的晾曬的時候,可以問他:「你覺得什麼情況下衣服乾的快一些呢?」她可能會說:「曬到外面衣服乾地快。」

  當孩子說晾在外面的衣服幹得快,可以再問他,為什麼覺得晾在外面的衣服幹得快?這樣的提問,又是進一步引導孩子如何表達信息來支持自己的推測。這不是無聊的提問,而是引導孩子通過觀察進行猜測,再從自己之前的知識來論證。

  我們引導孩子提出問題,鼓勵他試著做出猜想,讓后把猜測結果記錄下來。然後一樣一樣去驗證,讓孩子帶著疑問進行驗證實驗,會更有針對性,也更容易提起他們的興趣。通過這樣的活動,讓他們學會猜想,猜想的后一步就是通過實驗去求證,從而習得科學方法。

  

  04

  實踐驗證

  腦子裡光有猜想還不夠,猜想僅僅是猜想,不能保證它就是正確的。為了得到正確的認識,我們還要進行實踐驗證。我們可以同時洗完兩件一樣大小、厚薄的衣服,一件掛在陽台上,一件掛在室內,看看哪一件先干。

  驗證也是有技巧的,之所以要曬兩件同樣大小、厚薄的衣服,就是為了控制驗證的過程中只有「室內」和「室外」兩個變數,這叫控制變數法。雖然控制變數法要到初中的生物課才講到,但有研究證明,實際上四五歲的小孩就已經擁有這種科學思維了。

  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給60名四五歲大的孩子出了一個難題,他們向孩子展示一個播放音樂的盒子和一些珠子,這些珠子外表一樣,但有些珠子放到盒子上面,盒子就播放音樂,有的不會。科學家然後拿出來兩對珠子,一對粘在一起,另一對可以分開,並向這些孩子演示,兩對珠子放在盒子上的時候都可以啟動機器。由此可以判斷,每對珠子可能只有一顆起作用。然後,科學家讓這些孩子自己玩。他們會不會把珠子分開,分別放在機器上,看看是哪顆啟動了機器?

  孩子們的確做到了。他們強烈地感覺到,只有分別試驗每顆珠子才能弄清答案,於是做出沒有任何一位科學家想象到的事情:當兩顆珠子粘在一起時,他們豎著拿珠子,這樣每次就只有一顆珠子接觸到盒子。從而知道是哪顆珠子啟動了機器。

  斯坦福大學的諾厄·古德曼說:「他們實際上設計出一項試驗以獲得想要的信息。這些基於科學原理的提示幫助年幼的孩子了解世界。」

  然而,這種幼年孩童本能地掌握科學方法,卻會在幾年後就退化消失。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有了更多知識,對世界更加了解,於是對已有知識的信念就戰勝了科學推理能力。

  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就是要強化兒童的這種本能,孩子像個科學家一樣思考,通過這種科學思維來獲得知識,認識世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9: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