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被看好的網際網路金融,有投資人說至少能投10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21 06: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周天 36氪

  

  在經歷整整一年的低谷期后,36氪採訪了多家重倉網際網路金融的頂級投資機構的合伙人,試圖尋找一個答案——金融服務領域的投資和創業是否毫無機會了?如果還有機會,又該如何布局?

  文 | 周天

  「我不看好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投資機會」。

  這是獨角獸「收割機」、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去年下半年發表的看法,在早期投資領域,朱嘯虎的聲音往往不容忽視,而他似乎給金融服務領域的投資創業判了死刑。

  他的理由大致有二:第一,金融行業屬於強監管,一個創業機會很容易被監管毀滅; 第二,傳統金融體系內的人已經足夠專業,效率足夠高,哪有還有外部人士摻合的機會,所以創業機會並不大。

  一些跡象也確實在印證他的看法。從2015年年底到2016年上半年,監管趨嚴,壞玩家直接出局,好玩家受到波及;資本市場也出現了糟糕的狀況——「戰略新興板」在2016年4月突然生變,誤導了一批在2015年年底拆掉VIE的金融服務公司;很快,二級市場也陷入停擺,通過併購、買殼退出幾無可能,這也給一大批人民幣基金帶來很大的退出壓力。

  「所以,整個市場在2016年上半年,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金融服務行業的公司是融不到錢的,也不知道該找誰去融。」華創資本管理合伙人吳海燕對36氪說。

  不僅人民幣基金受退出影響不投了,美元基金也在遲疑。

  吳海燕告訴36氪,一直以來,美元PE fund幾乎沒有在中國投過金融服務公司,「老虎基金,其實看了很多家企業,一家沒投。善於投TMT的GA(General Atlantic)在金融服務行業看了一些,最終沒投,凱雷也是如此。華平只投了一家從事流量輸送和信貸員工具的公司,其實並未真正介入風險業務中去。總的來說,中短期階段的基金基本沒有布局,專註C、D輪后的美元基金迄今幾乎沒投。」

  這樣看起來,遭遇信任危機的金融服務行業,似乎是前景一片暗淡,果真如此嗎?

  朱嘯虎看似很有道理的觀點,被一位知名投資人認為是結論草率。「朱嘯虎這是典型的門外漢觀點。我們處在行業裡面,能看到數據,當然知道完全不是這回事。」一位專註投資金融服務領域的投資機構創始合伙人對36氪說,「金融服務行業至少還能投十年」。

  朱嘯虎為什麼錯了?

  關於是否「還能投十年」這個話題,吳海燕告訴36氪,「如果在2015年問我為什麼可以投10年,我可能還不知道,但到了2016年下半年,有幾個現象的出現,讓我形成了這樣的判斷。」

  第一是在去年上半年,當投資機構們都不投的時候,行業中好公司的增長還不錯,比如華創所投的每家金融企業的業務量或放款量都處於高速增長,這就逼迫創業公司不斷去融資。

  吳海燕說,2016年下半年,金融類創業公司就進入了「融資忙」狀態,創始人花在融資上的時間非常多,他們都很困惑,為什麼剛融完一輪又要融一輪。「因為金融行業的基本原則是業務規模和風險承擔能力要匹配,槓桿不能無限大,很多互金企業的增速堪比純網際網路企業,當他們的信貸總額在上升時,就需要不斷補充資本金。」

  第二是真正由正規VC投出來的企業,質量也都還不錯。「你會發現,所有出事兒的、跑路的平台都是沒有得到VC投資的,VC行業很勤奮,早已掃街式對全行業摸底過一遍,壞公司不太可能得到融資,這說明VC行業起到了有效過濾作用,這樣的機制對整個行業的復甦至關重要。」

  第三是民營金融機構在牌照申請和獲批上迎來了鬆動的跡象——消費持牌信貸機構在大量增加,民營銀行牌照的發放也迎來了開閘。對於牌照與監管,IDG合伙人牛奎光向36氪透露,IDG會參股一家很大的消費金融持牌機構,「去監管」過程中包含著很多機會,比如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市場化,乃至保費自由定價給民營機構帶來的機會,「這也是我們尋找創業標的重要依據之一。」

  第四個跡象是,「哪怕財務投資人不投了,但很多傳統金融機構的人開始投身於創業了,雖然公布的不多,但投資金融行業的圈子都清楚,好幾家商業銀行的零售總監、個人信貸部和信用卡中心的負責人都出來創業了,這也是一個很強信號。」

  吳海燕說,金融機構里的人通常對創業比較遲鈍,不僅因為收入高、金飯碗,沒有創業氛圍,而且也不了解創投的運作機制,不知道創業該找誰加槓桿,所以會比網際網路人慢半拍,而他們在2016年開始集中出走,恰恰說明了,從業者們感受到了創新模式給傳統機構的衝擊和創業機會,否則就不會出走。

  「2016年的創業大軍並沒有比2014、2015年少,特別是中高層的人才都在創業,我們投了一些,但是還有很多沒來得及投。」吳海燕說。

  「有一個現象並沒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視,其實很有信號意義」,吳海燕提到,老牌消費金融公司捷信在2016年有過數次連續增資,註冊資本從18億增加到33億后,又迅速增至44億,並且還計劃繼續增資,這說明行業里的選手還在持續大手筆押注這個市場。

  經緯創投合伙人張穎也認為,2016年正是網際網路金融融資的困難時期,但恰恰提供了絕佳的加碼時機,經緯會回訪之前看過的所有項目,在還在堅持中的金融服務企業中尋找加碼機會。

  如何加碼?

  既然金融服務行業還有機會,那應該如何布局?吳海燕援引了高盛的一份報告來描述了金融行業中不同賽道的創業機會。

  吳海燕認為,美國金融體系相對市場化,沒有太多市場空白留給創業公司來填補,所以創業公司只能通過應用新技術來提升效率,蠶食低效傳統機構的存量市場份額,但中國因為金融體系不成熟,首先存在很多市場空白,這是一個增量市場,創業公司有機會跑馬圈地;其次,在存量市場中也有提升效率搶佔份額的機會。

  

  如果僅看搶佔傳統機構存量市場的機會,創業公司就已大有可為。根據高盛這份報告,無抵押個人貸款這個細分市場中,有31%的市場份額——也就是2090億美元的蛋糕有望被新機構切走。

  小企業貸款,則是百分之百的市場會被新機構徹底撬走,這是一個1770億美金的大市場,換算成人民幣,也是萬億級生意。學生貸款市場的總規模不大,只有650億美金,但100%的市場份額也將全部被創業公司攬入囊中,對應中國來看,在監管出手干預前,校園網貸也是一條炙手可熱的賽道。

  金融行業佔GDP的份額,在中美兩國都接近8%。而中國經濟體量大約是美國的0.7倍。所以據此可換算出上述細分領域在中國的市場量級。在美國,一共會有一萬五千多億美金的市場和109億美金的凈利潤會被新金融機構搶走,那麼擺在中國創新金融機構面前的機會,同樣應該是數萬億人民幣的大市場和數百億人民幣的凈利潤,這足以容納很多家未來的上市公司。

  粗略劃分,金融行業可劃分為銀行類業務和非銀行類業務,前者體量通常佔到整個金融產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後者中,證券和保險行業占整個大金融產業的比重都是個位數,因此,創業公司的商業機會也會與這一比例相關。據36氪觀察,大多投資機構會把側重點放在信貸類創業機會上。

  對於保險領域,華創也在尋找投資標的,但目前投的不多,吳海燕總結的原因是:1、保險產業在金融中的佔比沒銀行類業務那麼大。2、保險從產品到市場銷售,可供改造的空間並不大,平安這樣的傳統保險公司現在「電銷」和新渠道投放力度本身也很大,投放效率也高。而在產品方面,大家又都被保監會強監管,無法產生顛覆性創新。「所以保險的機會相對少一點。」

  

  同時,吳海燕還認為,銀行類業務可被改造的環節是最多的,無論是產品本身,還是市場銷售,乃至風控技術,可供改造的空間都非常大。因此,如果無法直接顛覆傳統金融機構,即使是為這類傳統機構提供IT基礎設施升級,促進其提高效率,本身就已經構成一個很大的市場。

  吳海燕也表示,「金融和技術天然結合得很緊密,銀行總是需要最新技術,來提高清算、結算和識別風險的效率。所以,用技術推動銀行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有很多機會。不僅老業務會得到效率提升,新業務也會被新技術創造出來。」

  除了吳海燕提供的上述框架性分析,IDG合伙人牛奎光則對36氪總結,IDG持續看好金融服務領域的機會,主要看重資產端、技術和Cross-border這幾類機會。

  首先在資產端的機會中,IDG重點看好消費金融和供應鏈金融領域,牛奎光認為,過去長期是在房子車子上加槓桿,其他領域槓桿加的不多,所以資產相對安全,IDG看好教育、旅遊、耐用品、租房和醫美這些場景的機會。

  消費金融領域中,現金貸也在IDG的關注列表中,這一細分賽道在經緯合伙人張穎眼中,也屬於「火得一塌糊塗」。「現在網際網路金融里,超過幾十家公司在做Pay day loan(發薪日貸款),從簡單的藍領和白領的短期貸款出發,未來如果廝殺,格局會變成什麼樣?哪一類公司有足夠壁壘,團隊壁壘還是模式壁壘,還是技術壁壘?我們還在消化,但非常積極地在看。」

  供應鏈金融的機會在於,長期以來三角債現象都相當普遍,銀行服務能力也很缺失,這樣一來,處在供應鏈上的企業們收款周期普遍很長,資金沉澱嚴重,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產生了11.5 萬億應收賬款和3.9 萬億庫存,說明供應鏈效率很低。

  而值得參照的是,在美國,沃爾瑪從賣出商品,到最上游的供應商最終收到賬款,一般可在7天之內實現,這都是因為有相應的服務機構從中加強信息化,讓信息通道保持暢通,從而為供應鏈金融創造可能。中國離這樣的局面還有很大差距,這也意味著機會之所在。

  藍馳創投合伙人朱天宇的思路頗為類似,他告訴36氪,自己關注金融題材的主線是從資產挖掘到資產風險定價,再到資產交易市場。所謂定價就是對風險的度量,亦即數據的統計分析能力,與風控和徵信相關,而不同類別的資產交易平台則為資產創造流動性。

  朱天宇認為,中國的債權市場不夠發達,定價和評級不夠精確,藍馳構思的解決方案是,先從挖掘資產入手,比如投資趣分期這類生成資產的企業,再去實現精準的定價和轉讓,藍馳還會在這些領域持續下注。

  在資產類別中,從農村生成的資產一度被視為藍海,牛奎光則並不十分樂觀,他認為,這個領域並不容易切入,收入偏低,服務成本高。「這本身是社會問題,用商業辦法解決不太容易,目前也還沒有發現特別好的公司。」

  其實,去年非常火熱的企業服務領域,與金融實際上暗含關聯。吳海燕認為,目前個人數據積累是充裕的,比如電信、電商數據,但企業端的數據積累還不夠,因為IT化水平不夠高,對餐廳、酒店、美業等中小企業營業狀況還很難評估,所以華創投了不少SaaS公司來加強傳統行業的信息化,從而獲取更標準化的企業經營數據,為下一步的風險定價做參考。

  而針對風險定價這一點,牛奎光則主要尋找以技術驅動來提高金融行業效率的大數據公司,比如同盾科技,這類創業機會是to b型的,好處是不太受監管環境影響。而且「牛市重勢,熊市重質」,所以在目前的階段,市場會更加註重提高效率,因此存在對技術型企業的巨大需求。

  技術驅動型企業會成長為大生意嗎?牛奎光說,IDG把這類企業叫作助貸機構,我們會注重去甄別,這類企業在助貸過程中,能否完成壁壘的建造,完不成的,就會停滯為一家技術服務外包公司,我們認為,技術不是壁壘,數據才是壁壘,只有後者才能形成馬太效應。

  顯然,綜合各家投資機構合伙人的觀點可以看出,2017年,不同類別的資產端和金融信息技術都值得去持續加碼。金融行業的故事,遠遠還沒有講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14: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