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性格隨和的員工薪酬更低?怎麼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0 0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剛 36氪

  

  隨和不是錯,錯在你忘記了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針對客戶或領導不合理的要求,要善用「期待管理」。幫助同事的前提,是提高他們的求助成本,迫使每一個人首先尋找自己的「能力邊界」。

  文 | 李剛

  來源 | 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中國有句俗話:老實人吃虧多,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話聽上去像句牢騷,不過最近居然被證實了。

  美國康奈爾大學勞資關係學院的一項調查中,分析了職場人員的「隨和度」特徵后發現:性格隨和的員工的薪酬比「帶刺兒的」員工低18%。

  這個調查結果真讓人心寒,這個社會怎麼了?

  心理學說上的「隨和性」,又叫「宜人性」(Agreeableness),通常是指與他人和睦相處、相互協作,包括了和善友好、協作性、值得依賴的性格特徵。

  我在《職場「中等收入陷阱」:你的薪水為什麼不再增加?》中提出一個觀點:你的薪水取決於你解決問題的層次,而不是做了多少工作。

  從這個角度理解,「隨和性」影響了你的薪水,很可能是你工作做了很多,但都不是那些能提升你解決問題層次的工作。

  有一些工作,職責並不明確,別人讓你做,你想想也不難,就做了;

  有一些工作要求本身就不合理,為了避免爭執,你硬著頭皮,最後效果不好,別人反而怨你能力不夠。

  

  為什麼不能勇於拒絕那些工作要求呢?別拿「面子薄」一類的話來寬慰自己,隨和不是錯,錯在你忘記了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第一類不合理的要求往往出自客戶、領導。

  客戶說:「這次廣告設計的要求是,時尚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面對面有難色的你,他們會拍拍你的肩:「年輕人,挑戰一下嘛。」

  領導說:「XXX手頭比較忙,這件事你就處理一下吧,也不難。」

  於是,你出於「幫助別人,提高自己」的美好願望,跳進了這些萬劫不復的火坑。

  我們做每一項工作,總是期望得到正面的評價,但評價本身很主觀,總是與客戶或領導的期待有關。

  以前廣告界的前輩跟我說過一句話:「如果客戶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你的價值何在呢?」

  所以有一個叫「客戶期待管理」的說法,在接觸客戶之初,就必須幫客戶把工作目標建立在一個合理的基礎上。

  這次的廣告推廣,你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是形象提升問題?是客群轉換?是配合銷售旺季?它對應的廣告預算能達到什麼地步?你掌握的渠道是否符合要求?時間是否充足?……

  面對客戶的「無理要求」,把這些問題和客戶一起討論清楚,相信客戶會對工作目標有更清晰的認識。

  對領導的「期待管理」同樣重要,不是讓你去拒絕領導的任務,領導這樣安排,往往有他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但你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完成」。

  什麼叫「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工作」?就是用你最擅長的能力去工作,在領導心中樹立你的「能力邊界」——你核心能力是什麼?輔助能力是什麼?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引導領導去評估你的「核心工作能力」,建立你的核心價值,而不是試圖證明自己是個「萬金油」,這就是「領導期待管理」。

  這樣做,你做好了,那是擴展了你的「能力邊界」;沒做好,那是界定了你的「能力邊界」。

  

  

  為什麼你不能拒絕別人的求助?第二個常見的原因是你誤解了人際關係。你的口頭禪是「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但人性並不一定支持這一點。

  一位美國作家講了這樣一段經歷:每天早晨,他在上班的路上都會經過一個賣白吉餅的老婦人,出於同情,他每次都會丟下25美分的硬幣,但從來不要白吉餅。一直堅持了15年,終於有一天,老婦人攔住他,並問了他一句話。

  可惜這句話並不是他想象中的「為什麼只丟錢不拿東西」,而是「你難道不知道,白吉餅的價格已經漲到50美分一個了嗎?」

  當你長期不懈地關心、幫助一個人超過一定程度后,他的想法就會從「他是個不錯的人」變成「他有多久沒幫助我了?」

  為了分析受幫助的人的這種奇怪的心態,他在文章中又引用了一位政客的回憶錄里的一個故事。

  這位政客年輕時曾發起過一個法案,建議把工人的最低工資和當地居民平均收入自動聯繫起來,這樣做就不用每年去審核最低工資標準。這位政客原指望這項法案會得到那些親勞工的民主黨議員的支持,但到最後的投票,支持者寥寥。

  很多年後,那位年輕政客成了老司機,才明白其中的奧妙。

  一方面,本來每隔幾年,那些議員就會利用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機會,爭取那些底層選民的支持。如果最低工資標準自動提升,他們就失去了這些拉選票的機會。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工資是一種市場行為,而「最低工資標準」則是一項「不勞而獲」的社會福利。如果每年自動提升,久而久之,就會在底層勞工中形成一個印象——這是他們應得的,這在很多高福利國家都成了「養懶漢」政策。

  職場也是如此,無私地幫助別人,反而讓別人曲解了幫助的意義,只會讓自己的付出變成「懶漢福利」,並不能讓我們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幫助同事的前提,是讓他們理解你付出的努力,這絕不是為了賣個人情,而是提高他們求助的成本,迫使每一個人首先尋找自己的「能力邊界」。

  

  

  為什麼你不拒絕別人?還有一個原因是你被「道德綁架」了。

  最近郎平與國家隊的執教合同要到期了,突然殺出了個義大利女排,拋出了500萬美元年薪再加3個月陪伴家人的假期。

  國家隊是怎麼表態的呢?「郎平續約女排國家隊是眾望所歸,我們會以最大的誠意挽留郎平,我有信心能夠簽下郎平。」

  人家500萬美刀,你200萬人民幣,請問你的信心是從哪裡來的呢?無非就是那兩個人人都會說的字嘛,這就多多少少有點道德綁架的味道了。

  職場上的道德綁架也不少,想要say no?你對得起朋友嗎,對得起領導嗎,對得起公司嗎,都是常見的理由。

  大凡你會被別人進行道德綁架,說明你已經被抬到了一個更高層次上。就像有人說,到了郎平這個層次,500萬美刀和200萬軟妹幣的區別已經不大了。

  「道德綁架」是個無解的問題,因為選擇無關利弊,純屬個人價值觀。只不過,自己心甘情願去做一件事,和被別人「抬舉」著做一件事,那心裡的滋味是大大不同。

  

  大部分關於「拒絕」的文章都在教你如何體面地「say no」,這當然很重要,不過,更重要的是,哪些該拒絕?哪些能做則做?

  我假設了兩個最常見的場景,給出了一些我的建議:

  第一個場景,領導交給你一項不屬於你工作範圍的工作,是否需要拒絕,你可以考慮以下問題:

  1.這是與我核心能力相關的工作嗎?是,接受;否,進入下一條:

  2.它能幫助我拓展我核心能力的邊界,或是我感興趣的嗎?是,接受;否,下一條:

  3.如果我沒有達到要求,領導可以理解我嗎?是,接受;否,下一條:

  4.我可以直接而清晰地表達我的能力不足以處理此項工作,或我的特點不符合這項工作的要求嗎?是,拒絕;否,下一條:

  5.如果我直接拒絕,我可以承受相應的代價,或者我早有離職的意思?是:拒絕;否:接受。

  第二個場景,同事請你幫忙完成一項工作,是否需要拒絕,你可以考慮以下問題:

  1.這是與我核心能力相關的工作嗎?是,接受;否,進入下一條:

  2.它能幫助我拓展我核心能力的邊界,或是我感興趣的嗎?是,接受;否,下一條:

  3.我有時間,或者願意犧牲其他時間嗎?是,下一條;否,拒絕:

  4.如果我不幫助他,他就無法完成工作嗎?或者,我在幫助他的過程,他也能得到提高?是,下一條,否,拒絕:

  5.這是他第一次求助我,或者我希望和他多多接觸嗎?是,接受,否,拒絕。

  這些考慮因素中,最核心的還是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尊重自己的付出,更不是自私。《國富論》中有一句名言:「我們不能借著向肉販、啤酒商、或麵包師傅訴諸兄弟之情而獲得免費的晚餐,我們填飽肚子的方式,是源於他們對自身利益的看重。」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是專門針對職場心理類的微信公號。作者李剛,資深廣告人,前黑弧奧美互動諮詢公司策略總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7: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