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1929年張學良與蘇聯衝突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9 0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朱世巍 世紀歷史

  引子

  1939年8月。中日戰爭已經進行了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即將在歐洲爆發。此時,在中蒙邊境荒涼的諾門坎地區,日本陸軍賴以自豪的關東軍精銳師團,正在蘇軍兇猛地空火力和大群裝甲戰車的衝擊下趨於潰滅。

  對於圍繞中國東北展開的數百年鬥爭來說,諾門坎事件既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甚至不是高潮,卻依然是這一歷史進程中不可忽視的重大事件。在軍事領域,諾門坎也以早期大規模機械化作戰而著稱於世。

  而在詳細敘述這一事件之前,粗略了解一下東北的近世歷史,無疑是必要的。

  

  一、源起

  (1)動蕩的疆域:遼東——「滿洲」——東北

  在今天,所謂「東北」,是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個鄰近省份的總稱。而在歷史上,這個地區的概念卻搖擺不定。

  中國中央政權在東北設置地方機構的歷史由來已久,卻屢有遷改。到了明代,在東北南部設有所謂遼東都司,在黑龍江下游則設立了奴兒干都司治所1。東北居民主要是來自山東和其他北方地區的漢人。在他們周邊,則散布著形形色色的其他民族和部落。

  16世紀晚期到17世紀初,這一地區形成了滿洲八旗集團。該集團憑藉對漢人城鎮和其他民族的武力掠奪,逐漸膨脹起來。到1644年,擁有約20萬兵力2,並強迫掠來的大量奴隸(主要是漢民)為他們提供後勤保障。

  憑藉這支兵力,但更主要依靠明帝國的內亂,以及那些害怕遭到起義人民報復的漢族軍閥和官僚的賣身投靠,八旗集團用20年的時間控制了中國大陸。

  在八旗集團的進軍過程中,遼東地區的漢民,除了逃亡、被掠奪為奴隸以及投靠者外,幾乎被殺戮殆盡。即使到了1661年,滿清奉天府府尹也不得不在奏疏中承認:東北「黃沙滿目,一望荒涼」,「荒城廢堡,敗瓦頹垣。沃野千里,有土無人」。

  本來就人力不足的八旗集團,在把主要力量用以征服和控制關內的情況下,並沒有多少餘力開發這一地區。而清政府,又在1668年禁止漢人進入東北(作為八旗士兵奴隸的漢人流放者例外),並以滿洲兵丁堵住通道。

  正如徐兆奎在《清代黑龍江流域的經濟發展》所評價的那樣:「遼河東西···戎馬蹂躪,城堡為墟。不但摧毀了遼河流域的農業基礎,(也)使黑龍江流域的開發失去了很好的基地。」

  東北的荒涼境地,給後來的入侵者提供了條件。17世紀,俄國人侵入黑龍江流域,並且建立了城堡,開墾了農田。除了最初幾次小規模衝突外,清政府直到很晚才調動大量軍隊與之交戰,卻因為缺乏可靠的後勤基地而無力取得決定性勝利。俄國人雖然因力量不足而處於劣勢,卻已經在遠東站住了腳跟。

  19世紀中期前後,滿清連續遭到西方自海上的沉重打擊,其虛弱本質暴露無遺。俄國人藉機在東北地區蠶食了大片土地。同時,俄國勢力也不斷向東北內地擴張。修建了所謂「中東路」,將西伯利亞大鐵路延伸到東北境內;基於對不凍港的渴望,強租了旅順大連,設立了所謂「關東州」;在義和團事件期間,俄軍甚至一度控制了東三省全境。

  但從19世紀末期開始,俄國的對手出現了,那就是新興的日本。在以不可思議的高速完成近代化后,日本人在1894—1895年的戰爭中消滅了清海軍主力,控制住了朝鮮。當日本開始躋身列強行列的同時,也獲得了向中國東北擴張的基地。對於在東亞有著切身地緣利益的日本來說,篡取富庶的東北,不僅可以獲得豐饒的資源,也意味著能夠在東亞大陸立足。

  日本和俄國,開始了對他們稱為「滿洲」的東北地區的爭奪。他們的衝突,最終導致了1904-1905年的戰爭。日俄兩軍以中國東北為戰場,投入了龐大的軍隊,利用了大量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也付出了驚人的損失。戰爭的結局出人意料:日本利用地利的優勢,加上西方國家的幕後支持,擊敗了老大帝國沙俄。

  在20世紀的最初10多年內,東北地區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俄國人經過日俄戰爭敗北和一戰引發的革命,其在遠東的影響力急劇下降,但依然掌握著中東鐵路的權利。而在地緣影響力衰退的同時,新生的蘇俄—蘇聯,卻大大地介入中國政治。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成為這一時期中蘇關係的重要特點。

  日本則急速上升。他們首先利用日俄戰爭的結果,將東北南部(所謂「南滿」)納入其勢力範圍,並逐步向內蒙東部滲透,形成日本所謂「滿蒙」的經營地區。俄國革命后,日本更進一步將觸角伸向東北北部,甚至一度侵入俄國遠東。

  同時,為了加強在東北地區的軍事存在,日本人還在1919年4月設立了關東軍司令部(得名於「關東州」),司令官立花小一郎中將(1920年晉陞大將)。此後,關東軍保持著1個師團(兩年一輪換)以及諾干獨立守備隊的兵力,成為日本在東北殖民擴張的先鋒和象徵。

  東北本身的情況也有了很大變化:19世紀中期后,隨著滿清統治的削弱,漢人再度大量進入東北。1912年,滿清政權崩潰,中華民國建立。袁世凱死去前後,中國的內政陷入混亂。而在東北地區,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卻逐漸控制住了局勢,成為了「東北王」。

  為了擴充勢力,張作霖進一步大量從關內向東北移民。到九一八事變前,東北人口增加到了3000多萬,漢人成為絕對主體。在張作霖的苦心經營下,東北成為當時中國的模範地區。並從過去的邊緣概念,變成名副其實的「東北」。

  對外方面,張作霖一直周旋於日本人和俄國人之間。但當他企圖疏遠日本后,卻引發了關東軍激進派軍官的仇恨,結果被炸死在皇姑屯。

  (皇姑屯事件本身並不具備多大爭議性。日本主流史學,甚至日方當事人,都承認該事件是關東軍所為。但近年,又產生了所謂「蘇聯特工炸死張作霖」的奇怪說法,甚至還得到國內某些媒體的傳播。看來,依靠所謂「解密」來嘩眾取寵的做法還是很有市場的)。

  

  (2)樂極生悲:東北易幟——中東路事件——「九一八」

  1928年底,張作霖的繼承者——他的兒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歸服於國民政府中央。在樂觀主義者看來,當時中國的形勢一片大好,將盤踞在東北的外國勢力驅逐出去,似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但張學良雖然以衝動著稱,卻還不敢直接與勢力最強的日本強烈衝突,而選擇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根據著名民國外交官顧維鈞(當時是張的外交顧問)的回憶,張學良的政策受到情報人員的左右。他們(包括一些白俄)竭力向張證明,革命后的蘇聯內外交困,正是中國收回權力的大好時機。

  在這些情報的鼓勵下,張學良宣稱蘇聯利用中東鐵路進行政治宣傳,違反了共同經營原則。他在1929年5月27日搜查了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逮捕了39名蘇聯人。蔣中正也在7月5日致電張學良,支持他收回中東路權利。7月10-11日,張撤掉了蘇聯派來的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奪回了中東路經營權。

  為了防備蘇聯報復,張學良從7月20日開始向邊境地區增兵,並於8月15日宣布「動員令」,準備迎戰。為此,他調動了6萬奉軍,連同後續力量約16萬人(對外宣稱30萬),據稱還有部分白俄兵力6。用顧惟鈞的話說,張希望「在武裝衝突中徹底獲勝」。而留在大陸的親歷者劉翼飛(奉軍旅長)則證實:張學良認定可以用10個旅兵力震懾住蘇聯7。國民政府中央也抱有同樣情緒。8月15日《中央日報》發表《蘇俄有不能戰者四》一文,認定蘇聯國內糧食緊張,矛盾重重,因此絕對不敢開戰。

  但就在此文發表前,從7月下旬開始,邊境一線已經衝突頻繁。8月6日,蘇聯建立了遠東特別集團軍,以布柳赫爾為司令。此人曾來華擔任軍事顧問,給蔣中正等人留下良好印象。在蘇軍中,布柳赫爾自內戰時代起就有名將的地位,獲得過第一枚紅旗勳章。

  遠東蘇軍兵力從3個步兵師增加為5個,總兵力約4萬人(用於戰鬥的為18521人),並得到外蒙軍支持8。就在《蘇俄有不能戰者四》發表第二天的8月16日,蘇方發動大規模進攻。

  蘇軍先後攻擊了滿洲里、綏芬河、同江三個方向。奉軍連遭打擊,但張學良不肯屈服。蘇軍在調整部署后,在滿洲里—扎賚諾爾方向集結了8000餘步騎兵,88門火炮,9輛坦克和32架飛機,並由外蒙騎兵萬餘人配合。

  當面奉軍主要為第15、17旅,據俄方資料共有15000人。日方判斷則為12600人。中國地方文史資料記載,僅梁忠甲的第15旅就有萬人(日方記錄為6300人)。但中國軍隊僅有25門火炮和34個擲彈筒。

  11月17日,蘇軍以騎兵迂迴滿洲里後方交通線上的扎賚諾爾。奉軍第17旅全軍覆沒,旅長韓光第中將戰死。蘇聯人隨後又佔領了滿洲里和海拉爾。奉軍第15旅全軍覆沒,旅長梁忠甲中將以及大量士兵被俘(梁被蘇聯釋放回國后,於1930年因煤氣事故死去)。

  經此一敗,奉軍遭受重大損失。僅在滿洲里—扎賚諾爾方向,就有8000人被俘,戰死並被蘇方收埋的奉軍屍體多達1035具(一說1500),重傷1000人。另據日方觀察,有1800名奉軍擅自逃離戰場。蘇軍損失較小,傷亡812人(死亡143人,失蹤4人,受傷665人)。

  作為戰敗的結果,張學良被迫在12月22日與蘇聯簽訂了《伯力會議議定書》,中東路因此恢復到衝突前狀態。蘇軍則撤離佔領地區。用顧惟鈞的話說:「少帥過於自信的對俄政策,導致了在伯力城接受哀的美敦書。」

  張學良未能收回中東路主權,反而招來了新的窺伺者。日本人曾在1928年底向張的特使表示,願意幫助他防備蘇聯。而在事件爆發后,日本報紙卻充斥著對中國幸災樂禍的聲音。日本陸軍,尤其是關東軍,則有了一個直接探查中俄兩個對手實力的機會。

  1930年3月,日本陸軍機關刊物《偕行社紀事》發表了日軍武官對中東路戰況的現場觀察報告。日本人對兩軍得出了截然相反的印象:

  對奉軍的評價是:裝備陳舊,素質低下,鬥志薄弱。特別是在遭受炮擊的情況下容易潰散。

  而對紅軍,日本人的印象則是:行動迅速,遠非遲鈍的帝俄軍隊所能比擬。尤其是夜間嚴寒下的快速行軍,使日軍自嘆不如;善於運用炮火;強調政治宣傳(包括用食品來拉攏中國居民);敢打白刃戰。

  就在日本人輕蔑看待奉軍時,張學良對真正的威脅卻渾然不覺,於1930年9月介入「中原大戰」,將大批精銳部隊從東北調入關內。根據日方資料,原駐在遼寧的17萬中國軍隊,入關的有11萬人。12一年後,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迅速侵佔了東北全境。張學良晚年曾有懺悔:他身為封疆大吏,享有對外問題的自主權,對東北淪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由於張學良的一系列錯誤,東北落到了日本人手中,也使他父親張作霖多年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日本則拉來了滿清廢帝溥儀,將中國的東北,變成了所謂的「滿洲國」。

  而「九一八」事件導致的另一個後果,則是日本和俄羅斯這兩個老對手,再度有了直接對抗的可能。

  註解:

  1參見《東北歷代疆域史》261、266頁

  2依據《清史論叢》第三輯,《入關前的八旗兵數問題》

  3見《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2,頁26

  4見《清代黑龍江流域的經濟發展》第8頁

  5見《民國檔案》2004年第2期,《再論1929年中東路事件的發動》

  6參見《蘇軍在我國東北和邊境地區作戰的主要戰例》,《中東路事件》。以及《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

  7見《文史資料選輯》第11輯,《關於中東路事件的回憶》

  8根據《蘇聯在二十世紀的傷亡和戰鬥損失》第44頁。《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第16頁。以及一些網路資料

  9《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下)》692頁,《蘇軍在我國東北和邊境地區作戰的主要戰例》,《中東路事件》。

  10根據《蘇聯在二十世紀的傷亡和戰鬥損失》第44-45頁。《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第19、23頁

  11《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分冊第406頁。

  12《簡明日本戰史》第67頁

  13《史學月刊》2003年第8期,《澄清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方針研究的誤區》

  其他參考文獻:

  《「九一八」事變史》

  《十七世紀沙俄侵華史》

  《滿洲人在東北》

  《民國時期的中蘇關係1917-1949》

  《合作與衝突:1931-1945年中蘇關係》

  《文獻昭和史》(2)

  《侵華日軍序列沿革》

  《鐵嶺文史資料》第3輯,《梁忠甲其人其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18: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