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朝鮮、韓國、越南接受了中國姓氏文化,而日本沒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30 03: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朝鮮半島、越南的中國姓氏


把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的姓氏起源都做一個簡單地比較說明。簡而言之,日本姓氏發展過程受中國影響較小;朝鮮半島和越南受的影響則很大,后兩者甚至很多姓氏源頭就在中國,而且遷入后沒有經歷大規模的改姓。(其實日本也有家族源頭在中國,但從姓氏上已經不大能看得出來了)
一、日本

日本在古代雖受了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但在姓氏方面有著相對獨立的發展脈絡。


1、日本古代姓氏

公元四世紀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島南部的許多小國統一成為一個國家,其政治統治的基礎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後來的天皇)為首,掌握著中央政權的貴族與隸屬於朝廷的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係的集團,這些集團稱之為「氏」(うじ),首領被稱為「氏上」(うじのかみ),一個「氏」也就是一個貴族世家。這時的氏姓是以氏族組織為背景的。庶民百姓是不允許有氏的。同時,為了表明氏與朝廷之間的關係,還要另外授予「姓」(かばね)。這個「姓」也不能算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門第、職務的稱號,類似爵位。歷史人物「藤原鐮足」,其全名為「藤原朝臣鐮足」,其中「藤原」是氏(うじ),「朝臣」是姓(かばね),「鐮足」為名。 大化改新后,因為實施了官位制,此時表示身份地位的姓逐漸失去了意義,在貴族社會便只稱氏而不再稱姓。



由於人口繁衍,一個大的氏又有了許多分支。氏姓也產生了分支,出現了「苗字」(みょじ)。苗字其實是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后產生的新的姓氏。此後氏、姓、苗字逐漸融為一體,統稱為苗字。例如,藤原是一個大氏,分出之後,居住在近江國的藤原氏,便取「近江」與「藤原」的首字,稱為「近藤」。住地伊勢、遠江、加賀的藤原氏就稱為伊藤、遠藤、加藤。到了江戶時代,也只是允許武士、有功的百姓和町人「苗字帶刀」即稱姓帶刀,一般人還是不許稱姓的。                 




2、日本近現代姓氏

明治維新廢除了士農工商身份等級制,實行「四民平等」。出於徵兵和徵稅的目的,1870年明治政府頒布了《平民苗字必稱義務令》,並且於1871年又頒布了《戶籍法》。從此,平民百姓可以自願稱姓。但由於多數百姓察覺到了政府的目的,寧可不稱姓也不願服兵役和納稅,所以仍有大部分人沒有姓。明治政府不得不於1875年再次頒布《苗字必稱令》。平民必須戶戶有姓,人人有名,強制實行「國民皆苗」。於是,人們匆匆忙忙找起姓來,舉國上下興起一股取姓的熱潮。有以地方名、住所、出生地、方位為姓的,如「上野」、「田中」、「河內」、「東」、「南」、「西」、「北」;有以祖先的官職或職業為姓的,如「服部」、「海部」、「鍛冶」(かじ);有以古代武士名為姓的,如「酒井」、「本多」、「上杉」;還有以武器名、動植物名或傢具名為姓的,如「龜田」、「栗原」、「機」等。歷史上稱此事件為「苗字騷動」。到1898年,政府制定了戶籍法,每戶的姓才固定下來,不得任意更改,一直發展到今天。日本姓之多世界罕見。《日本姓氏大辭典》內共收集了29萬個姓。而這其中大部分的姓始於明治維新后的苗字騷動。

二、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姓氏起源於對中國漢姓的模仿,也有一些是因中國人遷入繁衍的結果。


1、姓氏的發端


   
朝鮮半島的漢式姓氏最早出現於「三國時期」的高句麗(高句麗與現代朝鮮人血緣關係有限,但仍放在這裡討論)。高句麗最初以高為姓氏,是典型的以國名為姓氏。高句麗始祖朱蒙也稱高朱蒙。爾後朱蒙又模仿中國的賜姓賜其幾名近臣為克氏、仲室氏、小室氏,這是高句麗最早的姓氏。隨著與漢人的接觸越來越多,貴族階級競相模仿漢人姓氏,從高句麗末期的名將乙支文德、名儒李文真等人的姓名來看,當時貴族階級的姓氏已經完全漢人化了。不過高句麗姓氏對今天朝鮮半島姓氏影響很小,因為高句麗亡國后其臣民融入百濟、新羅的極少,留在今天中國境內的居多。

百濟最早出現的姓氏是王室的餘氏,從二十九代武王開始又改稱為扶餘氏。百濟國內也出現 了沙、燕、劦、解、貞、國、木、苗等八大姓氏和乙音、屹於、莫古鮮、豆知、因支、祖彌等複姓。新羅漢字姓產生時間最晚。朴、金、昔三姓是新羅主族的姓氏。新羅通過高句麗迅速吸收了漢文化后,分別賜對建立國家有功的六大部落為李、崔、孫、鄭、裴、薛。新羅的留唐使節和學生也廣泛改用漢姓。如張保皋,新羅原名寫成漢字應該是「弓福」或「弓巴」,他曾派往唐朝作游使,要改寫成漢姓漢名,選弓字旁的「張」 字,又借「福」音的漢字「保皋」(唐代無輕唇音[f],「福」字聲母應為重唇音[p],且該字有入聲韻),遂寫成張保皋。新羅最後實現了對朝鮮半島的統一,直至935年被王氏高麗所滅,所以新羅的大姓很多仍是現在的朝鮮半島大姓。新羅前中期一般平民仍沒有姓氏只有名。




2、姓氏的普及

朝鮮的姓氏從王氏高麗以後逐步普及到一般庶民階層。進入王氏高麗以後賜姓更加制度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對一般的庶民也都實行了賜姓或改姓的制度。歸化外國人自高麗以來日益增多,據記載歸化漢人人數最多,大約有72姓。如延安李氏、咸陽呂氏、南陽諸葛氏等,他們原來都是中國人。文宗九年(1055)高麗國王命令姓氏頒布於八路,使一般庶人也得以允許使用姓氏。1909年韓國實行《民籍法》 以後,姓氏普及到全體國民。1910年4月,朝鮮半島被日本吞併,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部分朝鮮人給自己改了日本式的姓名,而由於1909年開始的戶籍統計尚未完成,改名造成了混亂,日本的朝鮮總督府於1911年11月1日頒布法令禁止朝鮮人使用日本式姓名,已登記的被責令改回。

李氏朝鮮開始整理民間的姓氏,並編了《東國與地勝覽》,其中的《姓氏條》專門記載姓氏的來源。當時的學者成現根據姓氏的來源和產生的地方,大致分為土姓、屬姓、加屬姓、亡姓、次吏姓、次姓、續姓、入姓、來姓、來接姓、京來姓、投化姓、向國入姓、天降姓、百姓、入鎮姓和戎戍姓等。土姓即在朝鮮半島各州、郡產生的模仿漢姓而產生的姓氏;次吏姓和次姓是一般官吏的姓;續姓、入姓、來姓是從外地回到本籍或從本籍到外地居住獲得的姓;投化姓即外國人來朝鮮定居者的姓;向國入姓是漢人、女真人等定居朝鮮后將自己的姓改隨本地人的姓;賜姓是王室賜給有功的貴族的姓;天降姓即新羅王室的朴、金、昔三姓;入鎮姓和戎戌姓是在邊境居住的人內遷后獲得的姓;百姓指慶山金、田、白三姓。可見朝鮮半島姓氏來源還是很多的,只是形式上採用了漢式姓氏。

本貫
朝鮮半島從新羅時代開始出現了「本貫」的說法,附於姓前後。姓和本貫的關係,有點類似中國先秦時期姓與氏的關係。一個姓氏對應不同起源地、封地或居地(籍貫),就可以有多個「本貫」。從本貫可以反推姓氏起源(儘管會有些主觀)。韓國五大姓氏中,金姓106個、朴姓70多個、崔姓43個本貫,全部都是半島起源的本貫,也就意味著從本貫角度而言並無從中國傳入的相同姓氏。李姓109個本貫中,約30多個是由中國傳入;鄭姓35個本貫中,只有兩個由中國傳入。 由於朝鮮半島姓氏過度集中(韓國只有200多個姓氏),因此同姓不同本的男女可以結婚,同姓同本則不能(同本的人也未必有血緣關係)。韓國賈氏只有一個「本」,是在中國蘇州;孔氏有8個不同的「 本」,其中之一是中國曲阜;慈氏有3個「本」,其中之一是中國遼陽等等。

註:韓國前五大姓為金、李、朴、崔、鄭,以下為其所佔比例


三、越南

越南北部、中部列屬中國的郡縣之前,越人原無姓氏。越南是在接受漢文化影響之後才產生姓氏,因此有大量姓氏和中國姓氏一樣也就不足為奇了。歷史上中原派遣的官吏以及大量南遷的移民均給越南帶來各種姓氏。隨著姓氏在越南的發展,他們自己也產生不少具有本土特色的姓氏。

1、姓氏的萌發


征氏姐妹時代沒有越南土著還沒有姓氏,征側征貳應該都只是名字而已。越人最早的姓氏出現在東漢後期。據史書記載,最早出現的是區、朱、李等姓。《後漢書》卷86《南蠻傳》載:「永和二年(137年),日南象林徼外蠻夷區憐等數千人攻象林縣,燒城寺,殺長吏。」《後漢書》卷86《南蠻傳》載:「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居風令貪暴無度,縣人朱達等及蠻夷相聚,攻殺縣令,眾至四、五千人,進攻九真,九真太守兒式戰死。」隋朝時,「仁壽二年(602年),交州俚帥李佛子作亂,據越王故城,遣其兄子大權據龍編,其別帥李普鼎據烏延城。」(《資治通鑒》卷179)

2、部分大姓的起源

越南最大姓阮氏佔全國人口的38%,最早起源南北朝時期漢姓阮氏族人的南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特點是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為了遠離戰亂,一部分阮姓之人紛紛請求外任。如阮咸子阮孚於東晉成帝咸和年間任丹陽尹,時主幼時艱,「太后臨朝,政出舅族」,阮孚預知大亂將至,適逢廣州刺史去世,「遂苦求出」,於是除授「都督交、廣、寧三州軍事、鎮南將軍、領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假節」。阮籍從孫阮放也出於同樣的原因請求前往交州任職,於是「除監交州軍事、揚威將軍、交州刺史」。這也許就是此一時期阮姓之人在南方任職人數眾多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些為官於此的阮姓之人很可能攜家帶口暫居南方,久而久之,有的就移居於此。如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阮彌之任交州刺史,受詔征討林邑王楊邁,從弟阮謙之任副將,大敗楊邁。阮謙之凱旋而歸,子孫從此居住在遂溪。越南陳氏篡權推翻李朝,擔心李氏親族反抗,強迫所有姓李的人一律改為姓阮。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阮朝統治期間,不少官員都被賜姓阮。

范姓。《晉書》卷57《陶璜傳》載:「交土荒裔,斗絕一方,或重譯而言,連帶山海。又(日)南郡去州海行千有餘里,外距林邑才七百里。夷帥范熊世為逋寇,自稱為王,數攻百姓。」說明當時交趾土著已有范姓。《晉書》卷97《林邑傳》載林邑國「後漢末,縣功曹姓區,有字連,殺令自立為王,子孫相承。其後無嗣,外孫范熊代立。」范熊死,子范逸立。范逸死,無嗣,其奴文篡位,叫範文。范姓應是林邑的姓,林邑就是後來的占婆。

杜姓。「杜慧度,交趾朱鳶人也。本屬京兆,曾祖元,為寧浦太守,遂據交趾。父瑗,字道言,仕州府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宋書》卷92《杜慧度傳》)朱鳶即現今越南海興省。京兆即古代長安,今西安。寧浦即今廣西橫縣。這是古代華人變為越人的典型例子。他父親到交趾等地任太守,他在當地出生,僅第二代就變成了越南人。
女子稱氏

以前在越南,大部分女性名字里都還用「氏」字,只是氏後面還有名字。如「阮氏清河」、「武氏娥」、「段氏點」等。在這裡,「阮」是姓氏,「清河」是名。隨著婦女地位逐步提高,很多越南婦女也不再按過去的習慣取名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不再用「氏」字了。

越南前五大姓為阮、陳、黎、范、黃,以下為其所佔比例

(內容整理於知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4: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