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清將傾,光緒帝的地獄與天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27 03: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期望一展身手的契機

  光緒十五年二月初三,光緒宣布親政。整整九個小時的親政大典中,皇帝一直精神煥發,神采奕奕。翁同龢日記中記載:「仰瞻天顏,甚精采也!」

  慈禧太后對光緒也非常期待。光緒是個好學的皇帝,對書籍的興趣發自內心。資料記載,在宮中慶典演戲之時,他常挾一卷書,找一個僻靜的地方閱讀。

  在親政的頭幾年,年輕的光緒並沒有給大清帝國帶來驚喜。坐到馭手的位置后,光緒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車在操縱他,而不是他在操縱車。帝國政治如同一架上好了發條的鐘錶,一切都按照太后執政時的成例一成不變地運行。他並沒有多少自由發揮的空間。光緒期望一個契機,有機會一展身手。

  光緒二十年七月,一封來自異國的電報,讓大清帝國的政治神經猛一下收縮起來。清日因為朝鮮,可能發生戰爭。

  自從道光末期以來,大清國就不斷受西洋人欺負。對於西洋諸國,光緒不太了解,然對身邊的日本卻是一向「清楚」的。 《二十四史》里每部都有《日本傳》。如果他能抓住這個機會,打敗日本,自然會樹立起巨大的威信,也會有力地向太后證明自己的執政能力。

  對於光緒的態度,包括師傅翁同龢,曾國藩的孫子、翰林院編修曾廣鈞在內的一大批朝臣,特別是絕大多數年輕的中下級官員,都堅決支持,一致歡呼。

  皇宮教育的失敗

  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那麼樂觀,比如北洋海陸軍最高統帥李鴻章和他的部下們。

  對國際事務頗有了解的李鴻章十分清楚這個小國20年來的發展變化。特別是在成功的政治改革之後,日本國的國家效率、戰爭動員能力等綜合國力已遠遠超過中國。基於這種判斷,李鴻章提出了「避戰求和」的建議,建議光緒主動從朝鮮撤軍。如果避過此戰,中國就可以獲得一個戰略機遇期。在實力充足之後,再與日本交鋒不遲。

  然對李鴻章這一建議,光緒認為簡直荒唐可笑。主動撤軍,有失大清的體面,必不可行。他指示李鴻章抓緊時間,整軍備戰。在光緒的嚴厲催逼下,大清終於上了日本的圈套,走上與日本決一死戰的不歸路。

  在親政后的第一個重大決定中,光緒暴露了他知識儲備的嚴重不足。問題就出在他接受的被認為是非常成功的帝王式教育上——

  雖然外面的世界日新月異,紫禁城卻還充斥著康熙乾隆年間的空氣。他的師傅是狀元出身的老儒翁同龢,教科書也與歷代皇帝毫無二致,不過是《帝鑒圖說》《十三經》《聖祖聖訓》之類的「帝王之學」。

  按照時代的需要衡量,光緒的教育其實是非常失敗的。《瀛台泣血記》的作者德齡在敘述她經歷的宮中生活時寫道:「一個人只要在皇宮裡住三五年就會變得愚蠢。」她指出,那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與外界絕少交流,見聞極為有限,生活極為刻板,極端迷信神權、迷信皇權。除了書本知識以外,人情世故,乃至支配帝國政治的潛規則,在光緒的大腦中卻完全是空白。親政之後,經常接觸他的大臣們發現,這個年輕皇帝缺乏基本的社會常識和應變能力。

  對軍事一竅不通,卻急於指揮

  24歲的光緒其實對軍事一竅不通。戰爭形勢與他的想象大相徑庭。戰爭開始,清軍與日軍第一次交鋒於朝鮮成歡驛,即遭失敗,退守平壤。此時光緒尚不以此小挫為然,正式聲明對日宣戰,命對日「迎頭痛擊」。及至9月平壤之戰,李鴻章嫡系精兵又一次全面潰敗,放棄平壤北逃,此後不到半個月,清軍全部被趕過鴨綠江,日本佔領全朝鮮。

  光緒大為震怒,認為這無疑是李鴻章臨場指揮不力的結果。他以李鴻章未能迅赴戎機、日久無功為罪名,擬拔去李的三眼花翎,嚴加議處,希望他「激發天良」,痛改前非,用心指揮。

  然諭旨還沒有發到李鴻章處,1894年10月,日本人即突破由三萬中國重兵把守的鴨綠江,排闥直入,兵鋒直指瀋陽。把守鴨綠江的是著名勇將宋慶,他的軍隊也是中國裝備最好、最精銳的部分,中國軍人的表現堪稱勇敢頑強,然在日軍強大火力面前還是不堪一擊。直到這時,光緒才不再埋怨清軍不「敢於勝利」了。他這時才發現,原來日本的軍事實力和中國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線上。現在,這場戰爭已不是滅不滅日本的問題,而是中國會不會被滅的問題了。

  光緒如同站在瞬間決口的大堤旁的指揮者,第一反應就是命令無論如何馬上堵住缺口。聖旨雪片一樣從京師飛來,每一道都口氣急迫。光緒要求將軍們迅速把日本人截住,不得讓他們前進一步。

  光緒不知道,他這樣指揮,正是犯了軍法的大忌。日軍侵入中國境內的那一刻,李鴻章就已經明白這場戰爭不可能再是一場局部戰爭,而必然演變成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命運之戰。他給皇帝上了道長長的奏摺,提出了「打持久戰」的主張。應該說,李鴻章提出的這個戰略是當時的惟一取勝之道。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持久戰法的提出者,他的建議,堪稱對中國軍事史的一個歷史貢獻。此議一出,許多老謀深算的大臣紛紛表示同意。

  然光緒卻沒有這個耐心。他催戰甚急,不斷把最優秀的軍隊調上前線,而所有的前方將帥,都讓他大失所望。光緒對他們的態度只有兩種,一種是不斷地指責,指責他們不負責任,指責他們「膽怯」「無謀略」。另一種是恫嚇,動不動就以「軍法從事」  「決不寬貸」的聖旨相威脅。在光緒的不斷催促下,最精銳的部隊不斷被送上鋒線,不斷被日軍吞噬,正中日本人的下懷。

  陸軍的失敗,很大程度上與光緒的指揮思想有關。海軍同樣如此。幾乎從戰爭開始,光緒就不斷下嚴旨,威脅要將那些不敢拚命的海軍軍官「從重治罪」。在光緒的威脅下,著名勇將鄧世昌、劉步蟾、楊用霖先後自殺。最高統帥丁汝昌在自殺殉國后,丁汝昌仍被光緒「朝旨褫職,籍沒家產」,兒孫流離失所。直到光緒死後才恢複名譽。

  在這場戰爭中,光緒的性情急躁、毫無耐心暴露無遺。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完全不是擔當大任的材料。

  從主戰迅速滑向主和

  1895年2月,遼東全部失守,海防重地大連旅順陷落,北洋水師的大本營威海衛被攻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海岸防護力量盡失,由此門戶大開。日軍海陸兩路,隨時有能力直指北京。

  慈禧太后再也坐不住了。在光緒帝手忙腳亂地指揮戰爭之際,慈禧開始秘密召見大臣,謀划講和。在是戰還是和的兩難選擇中,光緒陷入了痛苦的深淵,經受著地獄般的折磨。

  準備赴日談判的全權大臣李鴻章進京,逼著光緒在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上表態:到底同不同意割地?不割地,和議自然難成;割地,這千古罵名誰能承擔?老謀深算的李鴻章聲稱,他堅決反對割地。「割地不可行,議不成則歸耳。」如果日本人必要割地,「鴻雖死不能畫諾」。連積極策劃議和的太后也反對割地。當聽光緒說朝臣有割地之議時,太后大怒,忿然說:「任汝為之,毋以啟予也。」

  光緒的決心下得比人們預料的快。他面召李鴻章,痛快地授予割地之權。光緒現在已經從堅定的主戰派一變而成為堅定的主和派,他甚至比太后更渴望議和。光緒現在只有一個心思,那就是快快結束戰爭。只要能結束戰爭,什麼條件他都打算答應。他被戰爭弄得太苦了。

  然日本提出的條件之巨,還是大大出乎舉朝的心理預期。不但割地要割遼南,還要割台灣全島,並且索要軍費竟然達三億元。李鴻章一閱之下,立刻愕然,忙急電北京。4月3日,光緒召群臣會議。幾乎全體朝臣都不同意,要求李鴻章全力辯駁,如果日本人不退步,那麼就把戰爭打到底。只有「光緒之意,頗在速成」。

  光緒在和議上籤了字,結束了這場大清國有史以來最屈辱的戰爭。

  皇帝的間歇性抑鬱症

  那些經常接觸光緒的大臣們發現,親政以來,光緒的表現都是兩極式的。有的時候非常振作,諸事用心,精力十足;然相當多的時候又無精打采,意志消沉,處理政事只是順水推舟,得過且過。光緒朝的大臣們都熟悉一個引人注目的情況:出現在奏摺之上的光緒硃批,一段時間內字體異常宏大、端正、有力,神采飛揚,而另一段時間則細小、傾斜、無力,經常帶著虛白,看上去軟弱鬆懈。特別明顯的是,后一種字體只有前一種字體大小的四分之一。如果不事先說明,任何人也不會相信這兩種字體出自同一人之手。在清代皇帝之中,這種情況是絕無僅有的。這說明光緒的情緒經常處於從天堂到地獄般的大起大落之中。

  用今天的話說,光緒患有間歇性抑鬱症。他的信條是要麼最好,要麼乾脆最壞。要麼傾盡全力,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要麼破罐破摔,逃避現實。他的心理在兩極間跳躍。在「甲午戰爭」和後來的「戊戌變法」等重大歷史時刻,我們能清楚看到這種不成熟的心理模式給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帶來的致命影響。

  摘自《同舟共進》 文/張宏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2: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