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代名將夏侯淵為何在定軍山兵敗被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6-23 03: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代名將夏侯淵為何在定軍山兵敗被殺

  ▼

  東漢末年與西晉初年之間所間隔的一百來年的時間,也就是民間所謂的三國時間,是中國大歷史舞台上一次微小的「分裂」演出。而且按照嚴格的歷史觀點,三國時期起始於公元220年曹丕稱帝而止於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短短60年,比起其他分裂時期要短的多,因而這60年也就不為人所重視。

  當然,這其中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公元220年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穩定,顯有群雄逐鹿的混亂局面出現,此時正處於分裂向統一的過渡時期。在有利於統一的前提下,所帶來的弊病是各種類型的人才停止湧現,人才的減少必然給這段歷史平添幾分乏味,而穩定的人才量亦不利於各地的文化、經濟的交流。

  因而,我更偏向於持續了一百來年的三國時期,一個雖然戰爭不斷,政治鬥爭接二連三卻持續出現閃耀人才,競相角逐於歷史舞台的時代。其中由於戰事的增多,武將,尤其是有勇有謀的武將更引人注目,活躍程度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而下面我所要談的這位恐怕是芸芸武將中最為悲慘的人物:魏國征西將軍夏侯淵。

  

  《三國志》中記載夏侯淵是戰死的。當時,夏侯淵和張郃同守漢中,劉備率兵前來攻伐並派遣黃忠和法正迎戰夏侯淵。戰鬥結果是夏侯淵中法正「反客為主」之計,被黃忠所殺。《三國志》僅用幾行字描寫這場戰鬥的經過,對於夏侯淵的死同樣以「淵遂戰死」四字略過,反而在黃忠和法正的傳記中記載此戰的篇幅較多。這恐怕是因為就如此之結局對於夏侯淵這位魏國名將而言,實在是有所不公吧?說「造化弄人」也罷,總之陳壽仍力求真實地記錄。但《三國演義》中關於黃忠斬夏侯淵這一回可就濃墨重彩許多,竭力渲染黃忠的武勇和法正的智謀,而這一場戰爭也被霸氣十足地稱為「定軍山大捷」。甚而在京劇中還有「定軍山」這麼一出,象徵的就是馬到功成的成就感。就連夏侯淵的死也為了作為襯托而凄慘的多,被黃忠一刀砍為兩半,死無全屍不說,最後竟被棄屍荒野,任野狗啃食,不亦悲乎?

  這便是夏侯淵的痛苦,導致痛苦的又是生平最為失敗的一戰,令人嗟嘆之餘不由產生疑問:一代名將何以失敗至如此地步?

  其實,夏侯淵並不如《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資質平庸。按照《三國志》的客觀嚴謹描述,夏侯淵跟隨曹操東征西討,由他指揮的軍隊每戰皆捷,「虎步關右,所向無前」。而且,每次戰役之後,夏侯淵都「收其糧谷以給軍士」,「傳饋相繼」。意思是把所得糧草分給士兵享用,傳遞糧食互相供給,這至少說明夏侯淵是一名愛護士卒的統帥。

  另外,能在亂世中活下來的人必有過硬的本領和不俗的謀略。夏侯淵字妙才,在一定程度上也配當此二字,試想,曹操武將雖多,都為武力過人的類型,比如綽號「虎痴」的許褚,被譽為「古之惡來」的典韋以及徐晃、張郃、曹洪之流,都單憑自身的武力、意氣用事,在謀略方面卻輸夏侯淵不止一成。

  以敵方的眼光看,諸葛亮就曾告誡將要迎戰夏侯淵的黃忠,說:「淵深通韜略,善曉兵機,曹操倚之為西涼藩蔽,以淵有將才也」。這話雖然有激將黃忠之嫌,但也多半有事實依據。

  如此說來,夏侯淵確實堪稱魏國名將。那麼,他的失敗就不單單是個人因素,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之分。

  

  先說客觀因素。

  定軍山一戰,實為劉備、曹操漢中爭奪戰的一幕。此前先有「張飛智取瓦口隘,黃忠計奪天盪山」兩戰,蜀軍大勝,殺敗曹洪、張郃,殺死曹軍將領韓浩、夏侯德,致使曹軍重要屯糧地天盪山失守,糧草被劫,軍士多受飢餓之苦。兩戰死傷者甚眾,醫療不及時,何況在那個年代也沒有什麼特殊的醫療手段,再加上士氣低落,軍心不穩,所以夏侯淵在定軍山的守備部隊可謂又飢又乏,缺乏戰鬥力。一個統帥再怎麼出色,如果部下都成這種狀態,應該說是舉步維艱,寸步難行了吧?

  再加上與夏侯淵對陣的同樣是蜀軍名將黃忠和法正。黃忠老當益壯,在武力上不輸夏侯淵;法正更是智謀超群,令夏侯淵難以匹敵。現在以一敵二,夏侯淵在武勇和智謀方面同時落後,所率部隊又不及蜀軍之精銳,自然在戰爭伊始,便處於劣勢。

  然而,若以此解釋夏侯淵的失敗又不妥當和完整,依我看,是夏侯淵在個人性格上的缺陷使他失敗,以至喪命。

  當初,曹操平定漢中地后,想要留下夏侯淵鎮守。一個叫作劉曄的謀士就向他進諫道:「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大意就是說夏侯淵這個人,輕浮焦躁,依靠武力又缺少謀略,言下之意便是讓曹操另找人選鎮守漢中。其實,相同的看法曹操也有過。《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初,淵雖數戰勝,太祖常戒曰:『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翻譯成現代文便是作為一名將領,應當有知道弱點和退卻的時候,不可只憑藉武力。應該以勇力為基礎,行動時使用謀略;只知道依靠武力,只能與一個匹夫對敵罷了。話雖如此,但曹操當時迫不得已才出此決定。

  上文已經說過,曹操武將中有勇有謀者不多,數來數去只有曹仁、張遼二人可當其任,挨下來便是夏侯淵。可惜曹仁此時正守備於樊城,直面關羽的荊州軍,抽身無術;張遼呢,與李典、樂進同守合淝,更是一個戰略要地,所以綜合下來,也只有夏侯淵能勉強充當這個職務。並且,念在夏侯淵此前戰功赫赫,又字妙才,必定不會令自己失望。

  可惜,夏侯淵所提到的弱點仍是完完全全地暴露了,由此導致軍事上的失利,最終命喪黃泉。總結下來,夏侯淵的性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夏侯淵性格輕浮,話說定軍山之戰剛開始時,夏侯淵也打了個漂亮的伏擊戰,利用出色的伏兵夾攻戰術,生擒蜀軍副將陳式。這一場小規模勝利確能啟到鼓舞士氣的作用,但在無形中,被夏侯淵的輕浮放大,逐漸變成一場迷惑意識的勝利,令夏侯淵沾沾自喜的同時,不能正確審視戰場形勢,加速了急於求成的心理。

  

  其次,夏侯淵本性焦躁。也不知曹操這一家是怎麼回事,他自己就是個急性子,連帶著他的表弟曹洪,堂弟夏侯淵一樣如此。不同之處在於曹操尚能忍,而夏侯淵就有點無法忍受,起因還得從上文中的小勝說起。魏軍小勝之後,蜀軍軍師法正針對夏侯淵為人輕躁的弱點,施展「反客為主」之計。具體方法是蜀軍每天都拔寨前進,潦草地創建一處營地,沒住幾天,再前進,步步為營地靠近魏軍營地。此舉自令夏侯淵大為光火,為輕浮所蒙蔽的雙眼無法識別此計,反而被激發性格上的焦躁,然後盲目出戰,導致親侄子夏侯尚被擒。

  緊接著,法正的計謀更使夏侯淵的怒氣升騰到頂點,迫使性格上的焦躁一覽無遺。他讓黃忠在蜀魏兩軍交換俘虜時,暗放冷箭,射死了夏侯尚。想想看,親侄子在自己面前被射死而自己卻無能為力,該是多麼惱怒?於是,不能忍耐怒火的他擾亂了整個戰局。蜀軍佔領制高點,他無暇顧及;蜀軍以逸待勞,他無暇顧及;就連他的性命,同樣無暇顧及。

  第三,急功近利的心態害死了夏侯淵。夏侯淵還算是個聰明人,他明白曹操的其餘手下,他的同行,對於他的不安,為曹操選擇他作為鎮守漢中的人選感到不明智,而且身為曹操的堂弟,更必須在關鍵時刻立下大功,力挽狂瀾。所以從戰爭一開始,夏侯淵便採取攻勢,目的很明顯,想以速戰的方式擊潰蜀軍。但同樣明顯的是,他的這種戰法已經違反兩點要求。一是他違背了「敵強我弱」的客觀事實,盲目攻擊,耗費己方有限的兵力、物力;二是他受急功近利的心態所驅使,被怒火控制,任由焦躁輕浮擺布,《孫子兵法火攻篇》上說將領不能因為自己的怒火而發兵,可夏侯淵已是完完全全地背道而馳!

  一言以蔽之,夏侯淵之所以急功近利的心態緣於他渴望得到旁人——主要是曹操——的認可,也算對自己能力的檢驗。然而,在實戰中,前者要求過快,後者自視甚高,一塊一高,如同無形鎖鏈,封殺住夏侯淵的「妙才」,牽累他的用兵神速,直接導致自己的失敗。

  歸根結底,夏侯淵的失敗是因為無法控制性格上的缺陷,被敵人尋得突破點而使缺陷無限放大,是因為對於自己自視甚高且渴望勝利過快到來,是讓感性埋沒理性,本性吞噬生命,最終,魏國一代名將就這樣銷聲匿跡。

  值得一提的是,夏侯淵死後,追謚加恩不斷,榮耀大大超過生前所受恩賞,可謂死而無憾。而且他的四個兒子,都身懷絕技,馳騁疆場,為魏國作出卓越貢獻,夏侯一門,終以武略名聞天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5: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